内容简介 · · · · · ·
《上帝之城》不仅是圣奥古斯丁的杰作之一,而且同《忏悔录》一样,在世界所有文献中占有经典地位。要分析这部巨著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尽管全书有一种整体规划,但其风格的鲜明特点却是很多离题的发挥。写这篇序言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奥古斯丁的主题上,并且强调该主题的历史重要性。在奥古斯丁关于一个普世宗教社会的理念里,我们可以找到今天萦绕在许多人头脑中那个关于全球社会的理想的起源。
奥古斯丁的确没有提出同我们完全一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应该带着从中寻找有关答案的希望去读《上帝之城》。尽管如此,奥古斯丁所提出和所解决的问题却肯定是我们问题的起源,而且如果我们未能解决我们的问题,那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在解决我们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解决已经由奥古斯丁解决过的那个问题。
上帝之城的创作者
· · · · · ·
-
奥古斯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的,丑是相对的...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美的上帝。
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
目录 · · · · · ·
导言 弗农·J·伯克
序言 艾蒂安·吉尔松
1. 普世社会问题
2. 上帝之城与普世社会
3. 基督教智慧与全球社会
第一部 异教神祇与俗世的幸福
第一卷 罗马的陷落非基督教之过
第二卷 异教神祇从未保护人的灵魂
第三卷 异教神祇不曾防范人世的苦难
第四卷 上帝之公正与罗马帝国的发展
第五卷 神道与罗马的强盛
第二部 异教神祇与来世的幸福
第六卷 永生与多神论之不足
第七卷 异教自然神学的批判
第八卷 经典哲学与雅致的异教
第九卷 异教神祇、魔鬼和基督教天使
第十卷 基督教崇拜与柏拉图主义神学对照
第三部 两座城的起源
第十一卷 创世与两组天使
第十二卷 被造的意志和善恶的区分
第十三卷 亚当之罪及其后果
第十四卷 两种爱产生两座不同的城
第四部 两座城的发展
第十五卷 早期《圣经》历史中的两座城
第十六卷 从大洪水到大卫王时期的上帝之城
第十七卷 从先知时期到基督出世
第十八卷 古代历史中的人之城
第五部 两座城的终结
第十九卷 哲学和基督教关于人类终结的论述
第二十卷 最后审判日时两座城的分离
第二十一卷 俗世之城的终结和惩罚
第二十二卷 上帝之城的永福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上帝之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上帝之城"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论原罪与恩典 8.8
-
- 天下时代 9.3
-
- 人性论(全两册) 8.6
-
- 文艺评论的实验(重译本) 8.8
-
-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8.4
-
- 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8.1
-
- 沙漠教父言行录 8.6
-
- 卢丹的恶魔:法国神父“附魔”案 8.6
-
- 尼采与哲学 9.4
-
- 利维坦 8.8
上帝之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转】吴飞丨《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修订译本序言

《上帝之城》前五卷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公元410年,哥特人攻陷罗马,基督教取代诸神崇拜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上帝之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护教。然而,《上帝之城》的写作并不连贯,而是阶段性的:奥古斯丁可能先完成了第一卷,在此基础上陆续完成二、三卷,发表后,面对潜在的回应续写了四、五卷,... (展开)
【转】吴飞:奥古斯丁与罗马的陷落

读书笔记:《上帝之城》中的和平概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作为表象的和平:尘世和平的必然性和必朽性 奥古斯丁认为,“‘和平’一词习惯上被用于必朽的事物,那里没有永生。” 这并非其独创观念:柏拉图《法义篇》中的克里特人克勒尼阿斯就曾认为“和平只不过是个空名;实际上,一切城邦对一切城邦的不宣而战,天然就一直存在。... (展开)

> 更多书评 2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人民出版社 (2006)8.7分 8234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4)8.6分 42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07)8.9分 333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18)9.1分 12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意识形态的诊断学 (沉思录)
- 专业书籍 ◆ 外 ◆ 哲学、社会学、人类学 (森吉梅朵)
- 烟海电子图书馆 (娜乌西卡)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上帝之城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伊莉雅斯菲尔 2019-02-26 22:35:07
前面充满了典型教徒逻辑的野兽式论证,后面倒是有些有意思的地方。
1 有用 Joanna 2013-12-14 18:08:21
看不懂,放弃了
1 有用 罗汉果泡茶🍵 2016-11-22 00:53:05
我的心里有两座城,一座属于上帝,一座属于我自己。4/5
3 有用 暮雨听花楼主人 2020-12-09 14:42:46
不是很理解这个译本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底本是英译本当然不是罪过,毕竟把英译本的注释也一起翻译过来了,其实可以作为参考,毕竟拉丁原文也不是很好读。但是首先看起来译者似乎缺乏基本的基督教知识,在《译后记》中,译者说他们翻译的底本来自「教会神父有限公司」,那这个「教会神父」是什么呢?他们给了原文:「Fathers of the Church」——好家伙,连「教父」都不认识的译者,能正确理解奥古斯丁吗?很抱... 不是很理解这个译本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底本是英译本当然不是罪过,毕竟把英译本的注释也一起翻译过来了,其实可以作为参考,毕竟拉丁原文也不是很好读。但是首先看起来译者似乎缺乏基本的基督教知识,在《译后记》中,译者说他们翻译的底本来自「教会神父有限公司」,那这个「教会神父」是什么呢?他们给了原文:「Fathers of the Church」——好家伙,连「教父」都不认识的译者,能正确理解奥古斯丁吗?很抱歉我要有先入为主的怀疑了。至于内容,就说开头1.1.1第一句话,「上帝之城所面对的敌人正是来自这座俗世之城」——喂喂喂,原文的defendenda est(should be defended)呢?直接把动词丢了,这不好吧?总体来说我对这个版本基本没有期待了,而且这个版本居然还不是全本?! (展开)
2 有用 宛汐 2014-12-18 23:34:37
非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