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eorg W F Hegel
出版社: Reclam, Philipp, jun. GmbH, Verlag
出版年: 1988
定价: EUR 12.80
装帧: Taschenbuch
ISBN: 9783150084601
出版社: Reclam, Philipp, jun. GmbH, Verlag
出版年: 1988
定价: EUR 12.80
装帧: Taschenbuch
ISBN: 9783150084601
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的创作者
· · · · · ·
-
黑格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求学于图宾根大学(与谢林、荷尔德林为同窗),先后任教于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主要著作有《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百科全书》(1817)、《法哲学原理》(1821);除此之外,《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课堂讲授录也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呈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于是,我们在这个指明活动中仅仅看到一个运动,以及这个运动的后续进程:1)首先,我指明“这时”,宣称它是真相,但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出它是一个曾经存在的或已经遭到扬弃的东西,因此扬弃了第一个真理。2)现在我宣布:“这时”曾经存在,换言之已经遭到扬弃——这是第二个真理。3)但是,曾经存在的东西并未存在着,因此我扬弃了“曾经存在”或“遭到扬弃的存在”,亦即扬弃了第二个真理,随之也否定了对于“这时”的否定,并回到最初的那个主张:“这时”存在着。 (——原文并无分段,此处为查视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这时”,还是对于“这时”的指明活动,都不是一个直接的单纯事物,而是一个本身包含着不同环节的运动。它被设定为这一个东西,但真正被设定的确是一个他者,换言之,“这一个”已经被扬弃了。在这之后,他者存在或对于“这一个”的扬弃重新遭到扬弃,因此返回到起初的“这一个”。但是,折返回自身的“这一个”与起初的“这一个”并不完全是同一个东西,确切地说,它不再是一个直接事物,而是一个折返回自身的事物,或一个在他者存在中保持不变的单纯东西:一个作为无限多“这时”的“这时”,而这才是真正的“这时”。“这时”作为单纯的一天在自身内包含着许多“这时”,亦即时辰,而时辰的“这时”在自身内同样包含着许多“这时”,亦即分钟,如此以至无穷。——就此而言,指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运动,它表明真正的“这时”是一个结果,或者说是众多“这时”的一个集合。指明“这时”就是经验到“这时”是一个普遍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感性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谓 -
简言之,只有当以下环节聚在一起,物作为知觉的真相才会最终出现。首先,物是一种漠不相关的、被动的普遍性,是多个属性或确切地说多种质料的“并且”;其次,物同样也是一个单纯的否定,或者说是一个排斥这相反属性的单一体;再者,物就是众多属性本身,是前面两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是一个与各种漠不相关的要素相关联、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系列的差别而扩散开来的否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知觉,或物与错觉
> 全部原文摘录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9 条 )

【转】邓晓芒|黑格尔的三种精神标本: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摘要: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欧洲近代文学中三个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当作西方近代人性形成的三个必经阶段,并详细分析了他们在提升西方人格层次方面所起的作用,描述了西方人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展开)

【转】亚历山大·科耶夫:对《精神现象学》前六章的概括解释
《黑格尔导读》是科耶夫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成果。在这一解读中,科耶夫将黑格尔哲学发挥为三大主题:即主人-奴隶的辩证法、历史的终结与人的自由的实现,其中主人-奴隶的辩证法构成了整个解读的基础。在这一主题中,欲望、死亡、承认、劳动等内容被呈现出来,体现了...
(展开)

【转】邓晓芒:“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义
摘要:学者们历来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讨论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这部分的意义重视不够,认为这只不过表达了黑格尔对这两门早已过时的“伪科学”的繁琐甚至多余的批判,没有看到这两门学问作为黑格尔从“观察的理性” 进入到“实践的理性”不可缺少的环节的重要意义。黑格尔认为...
(展开)

【转】先刚: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真相”和“真理”概念
摘要:新译本《精神现象学》揭示出了在旧译本中被遮蔽的“真相”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与“真理”概念明确区分开来。本文充分引据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别讨论“真相”和“真理”的原文,通过分析表明,前者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范畴。...
(展开)

【转】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本)的翻译理念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1)期:27-33 摘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本)的翻译理念是:通过对西方文化背景的全面了解和熟悉,对黑格尔高度抽象思辨的文句加以疏通,将中国读者带入一种高强度的逻辑思维和体系化思维的训练,提高中国人解读西方思想的隐微之...
(展开)

黑格尔如何解决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章首发公众号:那一只芦苇 《精神现象学》序言 一、黑格尔哲学整体特征及其出发点: 在谈《精神现象学》前,我们必须了解黑格尔整个体系特征。 谢林说过,一切“真正的”哲学必须面对四个问题:1、世界的本原为何?2、有限事物的生成和演化(即本原与有限事物关系)3、人作为... (展开)


> 更多书评 5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6 )
-
人民出版社 (2013)9.4分 843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9.1分 338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13)9.6分 252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17)9.6分 2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第一箱 (光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