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尤金·N·安德森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马孆、刘东译 / 刘东校
出版年: 2003-11
页数: 292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031730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马孆、刘东译 / 刘东校
出版年: 2003-11
页数: 292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03173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劣质翻译黑名单 (卷心菜)
- 人类学著作 (王荣欣)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食物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ON 2020-10-18 13:33:28
本书关于中国食物/农业历史的线性叙述多根据二手研究材料,不多的原典引用也仅限于文学作品(例如《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由于原始材料阅读不足,导致论述停留在粗线条、印象式、缩略型的风格上,缺少生动细节,这同时也是此书篇幅短小(主体文稿不到200页)的原因。特别在使用历史气侯来解释王朝政治和农业兴衰时,这一特点最为明显。全书内容偏农业,与书名“中国食物”给人的期待有很大差距。不过,因作者在... 本书关于中国食物/农业历史的线性叙述多根据二手研究材料,不多的原典引用也仅限于文学作品(例如《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由于原始材料阅读不足,导致论述停留在粗线条、印象式、缩略型的风格上,缺少生动细节,这同时也是此书篇幅短小(主体文稿不到200页)的原因。特别在使用历史气侯来解释王朝政治和农业兴衰时,这一特点最为明显。全书内容偏农业,与书名“中国食物”给人的期待有很大差距。不过,因作者在香港新界作过田调,书中偶尔出现粤语“唐人”、“餸”等的解释,多了一点点地方趣味。至于译文生涩,错误不少,早已有豆友详细指出。 (展开)
2 有用 方塘 2021-04-21 15:28:23
该书从文献研究入手,按朝代顺序介绍土地制度、农业技术、食物品类,着重探讨政府行为和杰出人士的贡献,比如唐代推行均田制和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之后转入实地调查,对中国当下的食物谱系、烹调方法、饮食理念及食物的地域差异、社会功能发表看法。有别于八大菜系之类的中国划分方式,该书按照经纬度差异划分为东西南北和少数民族五个饮食区域,理由似乎是,前者与其说是地区风格还不如说是餐馆分类,而后者则从当地出产形成... 该书从文献研究入手,按朝代顺序介绍土地制度、农业技术、食物品类,着重探讨政府行为和杰出人士的贡献,比如唐代推行均田制和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之后转入实地调查,对中国当下的食物谱系、烹调方法、饮食理念及食物的地域差异、社会功能发表看法。有别于八大菜系之类的中国划分方式,该书按照经纬度差异划分为东西南北和少数民族五个饮食区域,理由似乎是,前者与其说是地区风格还不如说是餐馆分类,而后者则从当地出产形成的在地食物链出发。作者对五个区域的介绍并不平衡,以广东为核心的南部篇幅最大,为北部的4倍。考虑到研究是在香港和海外华人社区开展的,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海外华人的例子甚至还说明,饮食习惯比语言更为顽固。 (展开)
8 有用 落落 2012-09-21 12:42:44
书是好书,研究方式很用心。但谬误不少,误读不少,减一星。翻译太差,减一星。因为我要拿它写论文,再减一星。囧!
2 有用 Ling🌙 2007-03-24 11:39:25
什么食物呀,就是一外国人看中国社会的变迁,“民以食为天”,农业永远都很重要
2 有用 秋之月涙傲娇着 2011-11-15 22:39:25
翻译嘛……哈哈
0 有用 银网子 2024-10-29 00:03:07 美国
历史性概论
0 有用 张山 2024-10-21 14:43:55 中国澳门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错误百出,论及酒类时,显然遵义不在贵州的南部,茅台也没有100度。唯最后一个章节稍有点人类学的味道,否则全书就是本科普大合集了。
0 有用 终极之梦 2024-06-08 15:03:47 上海
很全面地介绍了中国食物的历史和文化。 偏向学术著作,因此参考文献多,但内容不够连贯,还有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偏离主题。 三点最重要的启发。 第一,宋朝时中国农业、食物和烹调法最后成形。 第二,是适度的分裂能促进社会包括食物的进步。 第三,鲁菜是南方菜。
0 有用 春风 2024-03-22 08:57:35 广东
没有什么内容
0 有用 standbyme 2024-01-15 11:50:43 四川
洞见深,启迪丰富,视角多元,经典不亏为经典。唯一的缺憾是,已经三十几年了,这套海外汉学内容如此重要,但是纸张,排版是在欠缺,呼吁出版社出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