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创作者
· · · · · ·
-
陈染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染,女,1962年4月出生于北京。她幼年学习音乐。18岁兴趣转向文学。23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曾在北京做过四年半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后调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做编辑。曾在澳洲墨尔本的英国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旅居生活和讲学。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陈染已出版主要小说专集有:《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独语人》、《在禁中守望》、《潜性逸事》、《站在无人的风口》,以及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散文集《断片残简》等。她的小说在英、美、德、日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均有出版和评介。根据她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被选为国际妇女大会参展电影。《陈染文集》一、二、三、四卷于96年8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灰色就是不动声色,是包容大度,是一笑了之。没有人生来就是灰色的,是时间和经验把人磨炼成灰色。有一句话说,年龄愈大就愈能懂得灰色的价值。 灰比黑隐蔽一些,内敛一些,朦胧一些,低调一些,不像黑色那么硬,那么鲜明刺眼。灰色更有弹性,它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但灰色决不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它甚至比黑色更有潜在的力量。 灰色是什么?灰色就是你不理解一件事,但是它不一定没有道理;灰色是不再年轻气盛、放纵恣肆地随便说话,甚至连眼睛和脸孔都不轻易泄露你的意图;灰色是越来越深地埋藏了个性,埋藏了表情,甚至干脆没有了脸庞,你让你的脸长在了心里;灰色是尽管人生如梦不免悲观,但是力求活着的时候与命运和解,你依然有快乐的勇气;灰色是面临大的不公平时,那些小的不公平简直就是恩赐;灰色是恪守自己的同时,微笑着与对方握手言欢,甚至向你的“敌人”致敬……灰色就是不动声色,是包容大度,是一笑了之。如果你被人误解了,能解释就解释,不能解释就不解释;你和家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起来了,你最好把架吵得短一点,如果不能很快和解,那就尽快离开现场,不忙找人诉衷肠,赶快钻进大商城,把平日没舍得买的东西买下来,花钱慰劳自己,然后你就会觉得其实天下太平;你的同事在单位的一场错综复杂的人际纠纷中,脚跟迅速地站到势力的一边去了,你不必恼火,恼火是世界上最无力的东西,你要想他不站在势力的一边他接下来那现实的路怎么走,很多时候势力的方向就是他的方向,也许,他心里还有另外一个后脚跟……这就是灰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我顽固地不愿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收敛或放弃自己的个人化,把生命的普遍化向外界彻底敞开大门,这就等于为自己的生存敞开了方便之门;而反过来,就等于为自己的死亡敞开了大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陈染文集(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与往事干杯》《沉默的左乳》《女人没有岸》
。
喜欢读"私人生活"的人也喜欢 · · · · · ·
私人生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6 条 )



(跟本书没啥关系)倪拗拗是我想寻找的关于世纪末最好的答案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想到了这个,但写完之前一阵狂热,写完之后觉得很空。可能我太喜欢世纪末这个意象了。) 一个人身处在一个破碎的外部世界中,如果她不能及时地调整内在的和谐与完整,她就会和外部世界一同走向崩溃,她自己也会支离破碎。 倪拗拗在世纪末变成了支离破碎...
(展开)
> 更多书评 5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作家出版社 (2001)7.6分 2533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04)7.9分 1096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10)7.7分 340人读过
-
经济日报出版社 陕西旅游出版社8.0分 12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❸·❸书单:让阅读成为习惯(豆评≤7.9) (无心恋战)
- ————我的书架(小说)———— (半解)
- 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木尼卡)
- 我的书架 (Alice与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私人生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王璞一零一 2023-09-20 08:07:30 美国
高中记忆
3 有用 Mouchette 2020-02-02 17:50:24
重读/竟然没有百花洲的版,最早看的是作家出版社那个。以前较于林白是喜欢陈染的,感觉更有哲思言辞更精致。我自己的“幽闭”,对任何事丝毫无参与感,即陈染自诊的“早衰”让那时候的我产生更多的共鸣。现在重读二人代表作,又喜欢林白多一些,林白的激情与质朴的坦诚,使私人生活看起来略显小资,但也有很多的情之深与伤之痛是很力透纸背的。但两人至少现在都很少出入于公众生活了,很讽刺的是我正在公园河边看这本书的时候,被... 重读/竟然没有百花洲的版,最早看的是作家出版社那个。以前较于林白是喜欢陈染的,感觉更有哲思言辞更精致。我自己的“幽闭”,对任何事丝毫无参与感,即陈染自诊的“早衰”让那时候的我产生更多的共鸣。现在重读二人代表作,又喜欢林白多一些,林白的激情与质朴的坦诚,使私人生活看起来略显小资,但也有很多的情之深与伤之痛是很力透纸背的。但两人至少现在都很少出入于公众生活了,很讽刺的是我正在公园河边看这本书的时候,被防疫工作人员喊着大喇叭驱赶回家了,接着在家里看到了附录里陈染在非典那年烧毁了自己所有的私人信件,删除了自己的一切,可能打算彻底销声匿迹吧。继而注意到百花洲版的装帧是方方过手的,对比方方近些年以及当下为武汉的发声,蛮感慨作家/人们的选择的.. (展开)
0 有用 天选之喵 2011-11-23 18:49:09
唔,当年躲着爸妈翻看的时候,记住的还是和性有关的那些段落,和某风情万种的寡妇的亲昵抚摸、被某男老师纠缠骚扰……隐晦地在自己的生活中映照着相似的孤独画面……现在想起来,少年时的天空该不会是铅灰色的吧?
0 有用 侯磊 2012-01-31 11:55:24
陈染的文字很细腻,写诗出身,小女人味儿十足。
0 有用 朱阿宝 2008-12-14 04:21:21
在我閱讀史上簡直是里程碑式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