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 · · · · ·
王昀燕,本名王玉燕。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2009年起,长期为独立电影媒体《放映周报》撰稿,观察敏锐,文字兼具理性与感性。
编著有《台湾电影的声音》、《爱LOVE:电影写真书+爱的纪录》。
代表作《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一书在台湾的出版,被《放映周报》总编辑林文淇认为“办成了难以办成的事”。
目录 · · · · · ·
林文淇:“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作者序
天真的冲动
台湾新电影旗手
小 野:重振新电影的决心与志气
吴念真:他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柯一正:遥想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
亲密战友&友人
余为彦:相信就能看得见
舒国治:他本身就是最强的阵容
专业技术人员
杜笃之:创作长路上,相互倚赖的合作伙伴
廖庆松:每一部片子里都有他的影子
陈博文:让影像成为有想象空间的载体
张惠恭:展现自然光源的丰富层次
杨德昌的子弟兵
鸿 鸿:我好像也掉进同样的回圈里
陈以文:戮力追求一种绝对
王维明:打开新的思维方式
陈骏霖:讲自己想讲的故事
杨德昌的演员们
金燕玲:放手去演,自然地融入角色
张 震:他就是我的模范
柯宇纶:拍电影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附录1
杨德昌×台北 电影场景散步地图
慢游《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一一》电影场景
附录2
杨德昌年表
附录3
杨德昌作品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我看来,侯孝贤的电影社会性更强,可以看到“生活”;杨德昌电影里面的生活不太像生活,他的电影比较少人看,因为一般大众进不去那样的生活,觉得那种生活与我无关。 很多事情是众人一起成就的,他常常忽略了这点。 其实杨德昌有一核心主题:时代变革中,人在其中的生存到时适合不合适? 他常是听歌剧。听流行音乐或许纯粹是种娱乐,歌剧和交响音乐就不一样,那是结构,聆赏的同时,其实是在学习一种结构。……人要学会大结构,讲故事时人家才听得进去。 到了《一一》,人变得谦卑了,在求真的同时,愿意坦诚人之不足。那是杨德昌对人生的反省,作为他最后一部作品,就像你讲的,善良、谦卑的去面对人生很多事情,那是你无以抵抗的。 台湾最好的电影有两部:《恐怖分子》和《童年往事》,如果再加上一部,应是《风柜来的人》。《恐怖分子》我认为是杨德昌所有电影里面,说教说的最自然的。他很多电影讲道理讲的都有凿痕,常是透过一个奇怪的人之口,以明明白白的对白道出,或者玄之又玄,听了觉得好文艺。看完恐怖分子,会让人省思:我们是不是活在一个可信又不可信的社会中?什么事可信?什么事不可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一辈子坚信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柯一正说起那个美好年代,以及他深感钦佩的创作者兼战友,多半时候面露微笑,可以感觉到此刻的他非常放松,正漂浮在时光上头,荡漾着,回溯着。与其说被打捞上来的是记忆,不如说,那是经过了时光的漫长洗刷而犹能幸存下来的,趋近于永恒的信仰。 我不在的那两年变化相当大,一回来,恰好碰到人心改变了,很想在这块土地上做些什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再见杨德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再见杨德昌"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7.8
-
- 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 8.4
-
- 草疯长 8.6
-
- 导演 9.0
-
- 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8.5
-
- 巴赞传 8.5
-
- 迷影 9.1
-
- 电影的节奏是心跳 9.1
-
-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9.0
-
-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 9.4
再见杨德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我们何其幸运地生长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目前为止最完整且老少咸宜的杨德昌迷妹指南就是它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评价一部电影我往往是方法论者,我无法直接地得出好与坏的结论,任何事物的达成都有其方法。评价一个人,或是建构一个人,也是一样。在我还没有踏进专业学习电影的大门的高中三年级,我第一次看了《一一》这部电影,并与它一见钟情,单恋。当时我并不太知道那些具体的美学上的... (展开)
怎么读《再见,杨德昌》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有删减吗 | 来自危机重构 | 2024-11-04 00:11:16 | |
这价格定得也太离谱了吧!!!! | 来自枫林挽秋 | 15 回应 | 2023-01-28 21:53:14 |
跟《十年再见杨德昌》视频采访内容一样吗 | 来自林子一· | 1 回应 | 2021-09-21 12:54:38 |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2016年新版) | 来自王昀燕 | 2016-12-19 12:27:08 | |
封面居然做成这样了 定价 居然订成这样了。。 | 来自桑梓 | 2014-12-12 18:05:03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王小燕工作室 (2020)9.7分 388人读过
-
時周 (2012)9.2分 128人读过
-
王小燕工作室 (2016)9.7分 4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豆瓣五星图书【电影】 (爱玛·包法利)
- ★港台引进★ (皮特4)
- 37°暖书单(二) (37°暖)
- 2014华文电影图书 (妖灵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再见杨德昌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毛 2015-09-14 11:54:39
收入"骗钱的书"豆列
4 有用 乌有 2018-05-01 15:08:30
与其说是还原杨德昌,倒更像是在回忆台湾新电影时期的集体记忆。杨德昌说:“我们何其幸运生活在这个不幸的时代。”独立制片在当时有多艰难,人们就有多大的热情。杨像是一道光之轨迹,一点点在燃尽自己,然后所有人被吸引而簇拥过来。最后即便大家回到了起始般的黑暗,心里的亮还会一直被震荡出余温。
2 有用 九命猫@victor-eyes 2014-10-17 13:53:11
推荐给台湾电影粉。采访杜笃之的内容很有台湾电影录音技术发展的史料价值;《风柜来的人》超级屌的《四季》配乐是杨德昌做的;杨导是肿么看上杜可风又弃之的;吴念真一副拆人台的高冷性格;张震是个好严肃的演员;《独立时代》立人的角色本来是戴立忍要演的(角色基调顿时变了。。。
1 有用 朵莉的药盒 2015-06-02 10:10:15
这是一本好书,就是里面的排版略凌乱,看得我眼花。
5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9-07-14 08:44:30
《再见杨德昌》,正如杨德昌见证了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自嘲为“某个不幸时代的幸运者”。这里的再见,其实是告别台湾电影的某个时代,或者说告别台北的1960年代到1990年代,也是台湾冲破铁幕飞跃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这段时间。他对电影的爱,也是他对整个台北的爱,也可以说是华语世界的爱。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位男人热爱台北爱的如此愤怒而深沉。我们某个时候说爱,是说爱的坚贞不渝,或是说爱的博大包容。但是,杨德昌的电影... 《再见杨德昌》,正如杨德昌见证了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自嘲为“某个不幸时代的幸运者”。这里的再见,其实是告别台湾电影的某个时代,或者说告别台北的1960年代到1990年代,也是台湾冲破铁幕飞跃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这段时间。他对电影的爱,也是他对整个台北的爱,也可以说是华语世界的爱。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位男人热爱台北爱的如此愤怒而深沉。我们某个时候说爱,是说爱的坚贞不渝,或是说爱的博大包容。但是,杨德昌的电影却给出了一种这样的可能,如果爱的对象变化了,她的生活环境一一改变了,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种爱。从《海滩的一天》始,到《一一》终,人的生老病死,拙于应对,却又如此漫长。当14岁的张震配音出问题时,他却把张震拎出去单挑,可见电影不需要假想生活,生活其实是电影的一部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