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本书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本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
七十年代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北岛,本名赵振开,当代诗人。1949年生于北京,现居香港。1978年与朋友创办《今天》文学杂志并任主编至今,作品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出版。
李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客座研究员。
目录 · · · · · ·
李陀 序言
徐冰 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北岛 断章
徐浩渊 诗样年华
陈丹青 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
朱伟 下乡第一年
高默波 起程——一个农村孩子关于七十年代的记忆
张郎郎 宁静的地平线
阿城 听敌台
王安忆 魏庄
朱正琳 让思想冲破牢笼——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论
鲍昆 黎明前的跃动——我看到的七十年代
阿坚 我在“四五事件”前后
李零 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唐晓峰 难忘的1971
赵越胜 骊歌清酒忆旧时——记七十年代我的一个朋友
严力 阳光与暴风雨的回忆
黄子平 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蔡翔 七十年代:末代回忆
范迁 “黑画”风波
邓刚 我曾经是山狼海贼
阎连科 我的那年代
许成钢 探讨、整肃与命运
陈建华 梦想与回忆
王小妮 七十年代记忆片断
唐晓渡 1976:初恋败絮
宝嘉 鹪鹩巢于这一枝
翟永明 青春无奈
柏桦 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李大兴 明暗交错的时光
韩少功 漫长的假期
· · · · · · (收起)
徐冰 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北岛 断章
徐浩渊 诗样年华
陈丹青 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
朱伟 下乡第一年
高默波 起程——一个农村孩子关于七十年代的记忆
张郎郎 宁静的地平线
阿城 听敌台
王安忆 魏庄
朱正琳 让思想冲破牢笼——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论
鲍昆 黎明前的跃动——我看到的七十年代
阿坚 我在“四五事件”前后
李零 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唐晓峰 难忘的1971
赵越胜 骊歌清酒忆旧时——记七十年代我的一个朋友
严力 阳光与暴风雨的回忆
黄子平 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蔡翔 七十年代:末代回忆
范迁 “黑画”风波
邓刚 我曾经是山狼海贼
阎连科 我的那年代
许成钢 探讨、整肃与命运
陈建华 梦想与回忆
王小妮 七十年代记忆片断
唐晓渡 1976:初恋败絮
宝嘉 鹪鹩巢于这一枝
翟永明 青春无奈
柏桦 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李大兴 明暗交错的时光
韩少功 漫长的假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事情还可能是这样:在一个没有因特网、电视机、国标舞、游戏卡、MP3、夜总会、麻将桌以及世界杯足球赛的时代,在全国人民着装一片灰蓝的单调与沉闷之中,读书如果不是改变现实的唯一曙光,至少也是很多人最好的逃避,最好的取暖处,最好的精神梦乡。生活之痛只有在读书与思维的醉态下才能缓解。何以解忧唯有文章,是之谓也。因此,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或者说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反而最可能产生精神渴求;而一个机会密集、利益汹涌以及享乐场所环伺的时代扑来之时,真理的镇痛效应和制幻效应是否会如期减退?醉汉们是否应该及时地清醒还俗? 一代失学者的漫长假期早已结束了。文革远退到三十多年前。文明似乎日益尊贵、强盛、优雅、丰饶、金光灿烂。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其实是越来越难一一如果这些书同文凭和实利无关。一颗颗灵魂在舒适而惬意地入睡,不需刺耳声音的惊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韩少功 漫长的假期 -
三五上年纪的人在废墟间踯躅,显然是老住户,看去与我同龄,那么七十年代正当年轻,就近上学玩耍,及长,务工务农,八十年代成家立业,直到拆迁。平庸的悲剧悲喜莫辨,被驱逐的补偿是他们远在郊外的新公寓。三十多年前当我们爬上屋顶伫立风中,猖狂而茫然,谁曾想连绵弄堂万瓦鳞毗,有一天会成废墟,更不曾想老来有住进公寓的命————— 煤气、冰箱、彩电、冷热水、抽水马桶,七十年代的民居完全没有这些,因为没有,事事理所当然:洗刷年夜饭后的油腻锅碗,用冰凉的水;冬日清晨抖瑟瑟升燃煤球炉,看炉火逐渐变蓝;挨家挨户的马桶等候粪车时,娘姨们和车夫打情骂俏……很久很久没用双手自己洗衣,一件件穿过竹竿,晾出去。移居纽约的母亲至今不肯放弃手洗的积习,只不必与邻里等候同一个水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陈丹青 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七十年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七十年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七十年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7 条 )

横亘在六十年代和80年代之间的尴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就像书中P8页所言,六十年代和80年代都是“疾风暴雨”和“翻天覆地”的,七十年代注定很尴尬……但是,这帮人正是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的主力,看看各种高管和高官,不是吗? 这帮人似乎在书中诉苦,他们也上山下乡,家中遭到抄家围剿,读禁书,写诗,搞各种艺术,研究各类科学,参... (展开)论坛 · · · · · ·
七十年代我曾经是山狼海贼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什么?... | 来自大脸猫爱吃鱼 | 1 回应 | 2024-09-18 12:30:53 |
别卖给多Z鱼了,好心人,卖给我吧。私聊私聊 | 来自哈山红宝石 | 2024-05-20 09:20:10 | |
出一本签名+铅印 320包 | 来自2YSK4 | 2023-12-21 08:44:22 | |
再版啦 | 来自东篱 | 13 回应 | 2023-11-27 00:09:50 |
再版内容删减。 | 来自即食大脑切片 | 4 回应 | 2023-08-20 21:56:4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8.6分 200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的书架(2007年~2009年)(2010.08.28) (絮佩维埃尔)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天涯荐书贴整理版(1) (花菜。)
- 【读品】推荐榜 (湮没人群)
- 别样中国史 (jiao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七十年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恪彥 2011-05-11 23:12:41
唯爱阿城
134 有用 神威 2012-02-17 16:37:40
不错的回忆录,可惜文革时期的故事已经被掰开揉碎无数次讲述了,各种串联,各种知青,各种与时代不符的强烈求知欲,各种诗歌与绘画,各种性压抑,各种人性的卑微与隐忍,这本书的质量很高,可惜没有说出什么让人难忘的东西,一晃三十年,对文革的反刍已经细碎成糜,再也没有可供整块咀嚼的肉片,我只看到一个人的故事在另一个人身上大同小异的发生,别无他物,我想看更多的八十年代末的故事,可是有人不讲给我听,有人的声音我听不... 不错的回忆录,可惜文革时期的故事已经被掰开揉碎无数次讲述了,各种串联,各种知青,各种与时代不符的强烈求知欲,各种诗歌与绘画,各种性压抑,各种人性的卑微与隐忍,这本书的质量很高,可惜没有说出什么让人难忘的东西,一晃三十年,对文革的反刍已经细碎成糜,再也没有可供整块咀嚼的肉片,我只看到一个人的故事在另一个人身上大同小异的发生,别无他物,我想看更多的八十年代末的故事,可是有人不讲给我听,有人的声音我听不到,我弄到的东西,在我旺盛的求知欲中跳动一下就消失了,sigh (展开)
7 有用 哇嘎哩贡 2018-03-01 01:36:29
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群像,杂芜生长的个人故事。你看这群人上山下乡学工学农甚至入狱,但似乎没耽误其读书写诗画画摄影弹琴唱歌听广播谈恋爱。一个问题:收的几乎都是文艺界和知识分子的讲述,所以有时就成了当年弄潮儿们不无得意的回忆录,艰辛的记忆在回溯中都被建构成为值得记录的题材和光荣的探索,一如毛尖的批评:“高端诉苦”。比起这些掌控话语权的人,还有远远更为艰辛的、受苦的、无声的大众湮灭于历史中(阎连科提供了这个... 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群像,杂芜生长的个人故事。你看这群人上山下乡学工学农甚至入狱,但似乎没耽误其读书写诗画画摄影弹琴唱歌听广播谈恋爱。一个问题:收的几乎都是文艺界和知识分子的讲述,所以有时就成了当年弄潮儿们不无得意的回忆录,艰辛的记忆在回溯中都被建构成为值得记录的题材和光荣的探索,一如毛尖的批评:“高端诉苦”。比起这些掌控话语权的人,还有远远更为艰辛的、受苦的、无声的大众湮灭于历史中(阎连科提供了这个角度)。但也有人如陈丹青意识到这个问题:“上一册《八十年代》叫来我辈谈论,这本书的叙述者仍是我们,这是一种权利么?七十年代的苦雨殃及所有人,若是人人痛说,本书不过滴水。”用这句话作全书的底子,就可以读了。 (展开)
8 有用 中华小快板 2011-09-11 23:54:16
80年代发达的那一批,还是1966年就生活的好的那一批
3 有用 午夜水族馆 2012-12-05 20:17:30
满纸都是文艺青年的自恋反刍,意思不大。以及稿件也不挑选一下么,有必要搞这么厚么,后1/3就一目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