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瓦尔特·舒尔茨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中国人民大学·守望者
副标题: 谢林晚期哲学研究
译者: 韩隽
出版年: 2019-9-11
页数: 414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丛书: 守望者
ISBN: 978730027344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中国人民大学·守望者
副标题: 谢林晚期哲学研究
译者: 韩隽
出版年: 2019-9-11
页数: 414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丛书: 守望者
ISBN: 978730027344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近期新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9年出版好书籍整理 (石篁居主人)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zhouyuph的西哲书单 (zhouyuph)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7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德国观念论的终结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非行少女神乃襞 2024-01-15 21:42:31 日本
谢林指责费希特“没有做到从他哲学的本原中推导出现实的存在者”(所以与其像作者一样把后者比作普罗提诺,他难道不是更应该被比作诺斯替主义者?),我倒觉得这恰恰是费希特(至少相较于谢林)的精妙之处,他用一种空无的中介彻底地分割了存在与实存,实存的一切因而并不像谢林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绝对无法被质疑或拒绝的所与,而仅仅无与无尽的无化运动,这种运动并不需要被那个不可把捉的绝对本质所解释,也并不在一个本质的意义上... 谢林指责费希特“没有做到从他哲学的本原中推导出现实的存在者”(所以与其像作者一样把后者比作普罗提诺,他难道不是更应该被比作诺斯替主义者?),我倒觉得这恰恰是费希特(至少相较于谢林)的精妙之处,他用一种空无的中介彻底地分割了存在与实存,实存的一切因而并不像谢林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绝对无法被质疑或拒绝的所与,而仅仅无与无尽的无化运动,这种运动并不需要被那个不可把捉的绝对本质所解释,也并不在一个本质的意义上是这个存在之运动的派生,所以当然,费希特那里”通向上帝离年的道路仍然是黑暗的“,本就不该也不需要这样的道路;反过来也应该说谢林对所谓经验式的先天论的坚持印证了标题所谓的“观念论的终结”,谢林始终从经验之实存的绝对合法性出发,去呼唤那个思想背后的晦暗,他拒绝在这个世界中沉沦与被抛弃... (展开)
6 有用 001002003 2021-04-24 22:20:47
“把这一运动的结果只是把握成终结,也即对完全有限(完成性的)、被中介出来的本性的揭示。”
2 有用 飞天小歹徒 2023-08-23 20:40:04 广东
属于是想偷懒结果绕弯路了 这本应该相对熟悉观念论后再读的
3 有用 半废明陀 2023-11-06 13:26:45 广西
飘得飞起,让我缓缓。我还是认为谢林哲学有些肌无力,又或者如自由的藤蔓般有力——我不承认谢林是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虽然我认为谢林确实应该排在黑格尔之后;我认为德国观念论总已经终结,而黑格尔是经过了一番努力后承认了这种总已终结(体系的剩余在未来)并死去,而谢林辄并不承认终结,但看到了黑格尔之死亡、直观到了一种侘寂(你说谁走的远呢?);但是,后者未尝不是一种苟延残喘,前者未尝不是一种永恒(因而势必坐监,故... 飘得飞起,让我缓缓。我还是认为谢林哲学有些肌无力,又或者如自由的藤蔓般有力——我不承认谢林是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虽然我认为谢林确实应该排在黑格尔之后;我认为德国观念论总已经终结,而黑格尔是经过了一番努力后承认了这种总已终结(体系的剩余在未来)并死去,而谢林辄并不承认终结,但看到了黑格尔之死亡、直观到了一种侘寂(你说谁走的远呢?);但是,后者未尝不是一种苟延残喘,前者未尝不是一种永恒(因而势必坐监,故而“困”,所以黑格尔主义者心脏应该都不太好),反之亦然(但“谢林们”是精神内耗,“黑格尔们”是心脏损伤)——是以,德国观念论本身似乎就成为了“文明之命运”的真实映照。 (展开)
1 有用 月指导不指导 2024-06-02 14:10:23 广东
舒尔茨的教职论文,没看出有受伽达默尔和洛维特的太多影响,是一个经典的、但又负有野心的解读。作者认为在谢林向自身晚期哲学的转向过程中显现了德国观念论的终结。或许这么说过于负有野心,换说成“超越论观念论”的终结似乎更为确切。个人并不太欣赏太玄的哲学,故而用谢林更早期一点的话概括:“只有我们对我们自身停止成为对象的地方,理智直观才会出现。”不过为什么是谢林为超越论观念论的终结呢?私以为自从超越论观念论开... 舒尔茨的教职论文,没看出有受伽达默尔和洛维特的太多影响,是一个经典的、但又负有野心的解读。作者认为在谢林向自身晚期哲学的转向过程中显现了德国观念论的终结。或许这么说过于负有野心,换说成“超越论观念论”的终结似乎更为确切。个人并不太欣赏太玄的哲学,故而用谢林更早期一点的话概括:“只有我们对我们自身停止成为对象的地方,理智直观才会出现。”不过为什么是谢林为超越论观念论的终结呢?私以为自从超越论观念论开始探究其奠基(即费希特开始)之时,它已经埋下了自身的终结了;而谢林可被认作上承费希特,下启黑格尔、海德格尔的枢纽。从某种角度看,后世的胡塞尔在精深的德国古典哲学看来或许只是失去了激情的超越论观念论重演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