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一座美国城市中的贫困、生存与希望
原作名: Invisible Child: Poverty, Survival &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
译者: 林华
出版年: 2023-3
页数: 640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思·纪实
ISBN: 9787521753783
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国家图书馆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作者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
---------------------------
【编辑推荐】
★ 共斩获5项各类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
★ 入选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 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 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书单。
★ 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
★ 耗时8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以细腻的文笔和历史视角展现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
★中国国家图书馆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作者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
---------------------------
【编辑推荐】
★ 共斩获5项各类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
★ 入选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 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 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书单。
★ 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
★ 耗时8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以细腻的文笔和历史视角展现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 “以狄更斯作品般的深度”记录一名少女的困境与挣扎,审视贫富差距、阶层固化、原生家庭、种族歧视等美国社会结构和历史的产物,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 英文读书网站Goodreads上万读者打出超高的4.73分。
★ 中国学者张莉、毛尖、马凌、李松蔚鼎力推荐。
★ 联合国高级翻译林华(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曾任口译中文组组长)引领读者开启本书的阅读之旅。
---------------------------
【内容介绍】
《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必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毒品泛滥的世界。在带领七个弟弟妹妹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的同时,达萨尼也在寻找跳脱这种宿命的途径。当她最终逃离这种困境,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时,她面临着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脱离贫困意味着抛弃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该怎么做?
《看不见的孩子》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他们面临的贫困、歧视、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足以比肩奥威尔”(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语)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本书获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2022年度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5项图书奖,另获4项图书奖提名,并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图书书单。
---------------------------
【推荐与赞誉】
一部感人至深的深度报道,讲述了纽约市无家可归危机中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叙事与政策分析,描绘出失败的制度下的坚韧。——普利策奖授奖词
一部沉浸式报道的力作,对美国贫困的代际传递做了细致入微、直面现实的描述。整整8年,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跟随书的主角11岁的达萨尼,以及她的父母和7个弟弟妹妹在纽约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法院、学校、福利办事处进进出出,最后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给达萨尼带来第一线希望的一所寄宿学校。埃利奥特以深切的共情呈现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细微纹理,展示了物质匮乏那令人疲竭的千篇一律。在此过程中,她徐徐展开当今美国的生活百态,让读者看到过去的偏见与不公至今犹存。美国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这本书应该也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授奖词
《看不见的孩子》深切聚焦一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令人惊讶地呈现了美国社会贫困阶层的代际传承,文学品质和社会情怀兼具,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持续八年追踪美国女孩达萨尼和她的父母以及七个弟弟妹妹进出纽约的法院、学校、收容所、儿童保护所、心理治疗机构的赤贫人生,既让我们看到贫困和种族的关联,看到达萨尼故事中的祖先苦难,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被监视的穷就是政治的穷、人类的穷。不管达萨尼拥有多少个瞬息宇宙,家庭小爱也永难填平她和她的家人所处的深渊。作为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和普利策新闻报道奖的女性,埃利奥特的这本书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部翔实客观的深度调查报道,一部历时八年的人类学田野笔记,一部融合了个人史、家庭史、族裔史、城市史的非虚构作品,必将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成为美国经典。本书锐利地指出,美国福利制度,特别是儿童寄养制度,在以空前的速度摧毁家庭,剥夺有色人种的亲权,无效而又靡费,弊病丛生。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师生之间的诚挚信赖,以及陌生人的善意,是暗影之上的烟花,弥足珍贵,分外感人。——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
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个人叙事的视角:不再把个体的不幸只看成一个人的问题,同时也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家族,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与一种制度。个人的奋斗在那些结构性的困境中极尽微渺,艰难地传递出希望之光。摆脱不幸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对困境的深沉与森严视而不见。——李松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为了撰写此书,埃利奥特耗时8年,跟着达萨尼和她的家人从收容所到学校、法院、福利办事处、心理治疗课、派对,几乎如影随形。跟随着埃利奥特,读者无缝地穿行在这些空间中,很容易忘记埃利奥特在进入每一个机构时都需要克服其特有的壁垒。书中的报道细致入微,似乎无所不包,全部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观察以及作为依据的大约1.4万份官方文件,从学校成绩单到毒品检测报告,到根据《信息自由法》获得的市政府的记录,不一而足……埃利奥特记下了代际的回声,“同一个”这个词在书中贯穿始终。香奈儿和无上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会面时,去的是无上小时候到过的同一个办事处。达萨尼异父异母的兄弟因袭击一名中年妇女被捕时,是在无上曾经被捕的同一个警察分局……这种直截了当、不遗余力的报道风格造就了一部罕见并且动人心弦的作品。在读过这本书很久之后,它讲述的故事仍然会被人铭记在心。——《纽约时报》
记述美国贫困和阶层固化的里程碑级著作。——《洛杉矶时报》
8年来,埃利奥特追踪着达萨尼和她家人生活的起伏转折。翻开书的第一页,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她经常被枪声惊醒。在去公共卫生间时,她知道自己要冒着被强奸或者被袭击的风险……埃利奥特的调查报道曾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从《看不见的孩子》中不难看出原因。她讲故事的本领一流,令读者欲罢不能。她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几乎要从纸上跃然而出……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这部恢宏的作品必将成为一部经典,比肩斯特兹·特克和乔治·奥威尔等巨匠的经典之作。——《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层一层地描绘出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城市和造就他们的国家的独特形象。——霍华德·W. 弗伦奇,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看不见的孩子的创作者
· · · · · ·
-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Andrea Elliott),《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该校教授非虚构写作。埃利奥特于2007年(新闻专题报道类)和2022年(非虚构图书)两获普利策奖,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埃利奥特和她的作品曾获新闻和出版界的多项重要奖项,除普利策奖外,还包括但不限于哥伦比亚大学杰出奖章、乔治·波尔克奖(George Polk Award)、斯克里普斯·霍华德奖(Scripps Howard Award)、海外媒体俱乐部(Overseas Press Club)最佳杂志报道奖、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奖、美国专业新闻记者协会奖、大卫·阿伦森奖(David Aronson Award)。
林华(译者),联合国高级翻译,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曾任口译中文组组长。译有《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Andrea Elliott),《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该校教授非虚构写作。埃利奥特于2007年(新闻专题报道类)和2022年(非虚构图书)两获普利策奖,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埃利奥特和她的作品曾获新闻和出版界的多项重要奖项,除普利策奖外,还包括但不限于哥伦比亚大学杰出奖章、乔治·波尔克奖(George Polk Award)、斯克里普斯·霍华德奖(Scripps Howard Award)、海外媒体俱乐部(Overseas Press Club)最佳杂志报道奖、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奖、美国专业新闻记者协会奖、大卫·阿伦森奖(David Aronson Award)。
林华(译者),联合国高级翻译,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曾任口译中文组组长。译有《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1914-1949》《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我一生的目击证词与未来憧憬》等。
目录 · · · · · ·
序言
第一部 “房子并不是家” 2012—2013
第二部 赛克斯一家 1835—2003
第三部 根部休克 2003—2013
第四部 “被火烧到会疼!” 2013—2015
· · · · · · (更多)
序言
第一部 “房子并不是家” 2012—2013
第二部 赛克斯一家 1835—2003
第三部 根部休克 2003—2013
第四部 “被火烧到会疼!” 2013—2015
第五部 达萨尼的离开 2015
第六部 “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2015—2016
第七部 达萨尼的道路 2016—2021
后记
致谢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几年前,她在斯塔滕岛当过公园清洁工,那时无上也在斯塔滕岛的一家理发店工作。他们只要觉得别人对自己有丝毫不敬就会勃然大怒。香奈儿听治疗师说,受轻视的感觉通常是引爆像她这样的人的“扳机”,使他们回忆起童年时期的创痛,那些靠吸毒来麻痹的创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8章 -
无上近来对家里的福利收入把得很严,现在连洗衣服的钱都不给香奈儿,两人因此时常吵架。 这种时候,达萨尼对无上感到说不出来的愤怒。她狠狠地瞪着他,心里揪成一团。她的继父从来都喜怒无常,刚刚还是慈爱的父亲,下一刻就是暴君。家人永远不知道无上会以什么面目出现。有时他干脆不见踪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8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看不见的孩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看不见的孩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看不见的孩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0 条 )

Know their story and know the history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知道这本书是从NYTime 2021十佳书单,而整个书单里最吸引我的就是它。作者Andrea Elliott追踪报道一个住在Brooklyn homeless shelter里面的女孩Dasani一家从2012年到2020的故事。Beyond 2012 to 2020, Andrea调查,采访了Dasani一家从解放黑奴,二战,到九十年代初艾滋危机跨... (展开)

Invisible Child 初读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受是这本书信息量太大了。有太多的感受和想法, 先简单的理一理。 1. 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parenting is all about doing instead of saying, 并且亲生父母与小孩之间的血缘关系真的独一无二很难被取代(尤其对于未成年来说),这种血缘的纽带有时甚至强大到... (展开)> 更多书评 90篇
论坛 · · · · · ·
有人知道书中人物现在的情况吗? | 来自茉莉 | 2 回应 | 2025-02-04 16:42:08 |
看不见的孩子 | 来自徐小徐 | 2024-10-23 14:12:15 | |
碎碎念 | 来自面朝大海 | 1 回应 | 2024-09-08 22:45:44 |
8个孩子有点太多了 | 来自茉莉 | 7 回应 | 2023-06-30 08:53:30 |
感觉从基因上,无上不如拉梅尔。 | 来自茉莉 | 2023-06-20 10:50:40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授权出版:非虚构 (英国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76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看不见的孩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回望 2024-02-17 16:42:54 湖南
看了44%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5 有用 momo 2024-01-05 00:16:49 新疆
相当相当沉重的一本书,作者问:只写孩子怎么样?但这本书也让我看到孩子们成为成年人后的样子,正如香奈儿成为乔安妮一样,达萨尼也会成为香奈儿,去打架、吸毒、成为“红夫人”…我看着达萨尼进入麦金尼,由麦金尼进入赫尔斯,伴随她一步一步离开公房区。却又看着她失控,她离开赫尔斯回到公房区,继续流离失所,一度落泪无法继续读下去,想要质问为什么没有人能推她一把,让她不至于在Facebook上写下“想回去”。可事实... 相当相当沉重的一本书,作者问:只写孩子怎么样?但这本书也让我看到孩子们成为成年人后的样子,正如香奈儿成为乔安妮一样,达萨尼也会成为香奈儿,去打架、吸毒、成为“红夫人”…我看着达萨尼进入麦金尼,由麦金尼进入赫尔斯,伴随她一步一步离开公房区。却又看着她失控,她离开赫尔斯回到公房区,继续流离失所,一度落泪无法继续读下去,想要质问为什么没有人能推她一把,让她不至于在Facebook上写下“想回去”。可事实如此,孩子们或许会成为父母,这不由达萨尼决定。 被制度摧毁的家庭,被毒品腐坏的个人,一部啸叫着的家族史。 (展开)
2 有用 momo 2024-07-06 00:44:35 广东
意难平的是达萨尼退学又回到泥沼中了……
1 有用 立 2024-04-20 17:27:29
不知道是原作者不行,还是翻译不行,没什么读下去欲望
15 有用 法奶 2023-04-24 02:18:06 湖北
写的是纽约,一座我生活了十年的城市。我也认识甚至深交过几个高中未毕业就去工厂工作并曾吸毒的朋友,见过或听说过“底层人士”的生活和挣扎。这是一本从各方面说都很厚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