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鹤见俊辅(1922—2015),日本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社会运动者。曾任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与丸山真男、都留重人等人组成“思想的科学研究会”,其主导的刊物《思想的科学》,为战后日本最负盛名的思想杂志。强调“思想·良心的自由”,积极参与反对越战、推动慰安妇赔偿等运动。着有《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战争留下了什么》《漫画的战后思想》等。1994年因其对现代思想和大众文化论的贡献以及在野思想的确立,荣获“朝日奖”。
目录 · · · · · ·
导读 异端之必要/许知远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二 关于转向
三 锁国
四 关于国体
五 大亚细亚
六 非转向的形式
七 日本之中的朝鲜
八 以“非斯大林化”为目标
九 玉碎的思想
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十一 原子弹的牺牲者
十二 战争的终结
十三 回顾
后记
注释
· · · · · · (收起)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二 关于转向
三 锁国
四 关于国体
五 大亚细亚
六 非转向的形式
七 日本之中的朝鲜
八 以“非斯大林化”为目标
九 玉碎的思想
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十一 原子弹的牺牲者
十二 战争的终结
十三 回顾
后记
注释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理想国译丛(共7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档案》《救赎者》《克里米亚战争》《事实即颠覆》《故国曾在》
等
。
喜欢读"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民主”与“爱国” 9.3
- 活着回来的男人 8.5
- 鹤见俊辅传 8.4
- 罪孽的报应 8.3
- 忠诚与反叛 9.3
- 明治天皇 8.3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陆军 7.3
-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 8.6
- 江户思想史讲义 8.2
-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8.6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 更多书评 31篇
论坛 · · · · · ·
模糊的描述 | 来自贴地飞行 | 2022-06-16 23:08:29 | |
有几个点链接到一些别的事 | 来自路周 | 2022-02-10 19:36:39 | |
说德国意大利是模仿日本,这正确吗? | 来自乾哥 | 1 回应 | 2021-03-15 15:16:43 |
译文有修订无? | 来自尼 这 | 2019-10-06 19:24:5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3)7.9分 271人读过
-
行人出版社 (2007)8.4分 88人读过
-
岩波書店 (2001)7.7分 30人读过
-
馬可孛羅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
- 理想国2019年书单 (理想国)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理想国译丛[MIRROR](已出版书目) (Yursler_钰)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Dao里个Da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尤里卡 2021-01-12 23:21:04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日本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与希特勒纳粹时期德国国民的集体转向何其相似。而这又与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十分相关,两者作为解释体系,回答了许多社会尤其是战争来临之前国民...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日本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与希特勒纳粹时期德国国民的集体转向何其相似。而这又与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十分相关,两者作为解释体系,回答了许多社会尤其是战争来临之前国民的集体转向问题。 因此,汉娜·阿伦特的这句话仍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思考要达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而涉及恶的瞬间,那里什么也没有,带来思考的挫折,这就是“平庸之恶”。 (展开)
7 有用 欢乐分裂 2020-06-05 12:58:32
针对如此宏大的主题,承载体量显然远远不够,难免显得浮光掠影而流于碎片化,也因是讲稿之故而整体结构略松散;然其提出的种种概念其实颇富创见,尤其关于“转向”一说,考察“十五年战争”前后的具体事例,捋出其典型特征,“记述国家权力的特质及其如何行使强制力,个人回应国家暴力时的思想变化。”并指出:“转向本身在本质上是好是坏,不以这种定义来判断。”与其鲜明的反战态度,以及对日本“锁国性”的探究,作者的立场可算... 针对如此宏大的主题,承载体量显然远远不够,难免显得浮光掠影而流于碎片化,也因是讲稿之故而整体结构略松散;然其提出的种种概念其实颇富创见,尤其关于“转向”一说,考察“十五年战争”前后的具体事例,捋出其典型特征,“记述国家权力的特质及其如何行使强制力,个人回应国家暴力时的思想变化。”并指出:“转向本身在本质上是好是坏,不以这种定义来判断。”与其鲜明的反战态度,以及对日本“锁国性”的探究,作者的立场可算相当克制而公允。从国家机器到政治高层直至个人,无论被迫还是自愿,逐步走向超国家主义之路,背后皆有深层而长远的历史文化原因,放置于今日仍让人警醒——“转向”,或许随时都能发生。 (展开)
3 有用 螃蟹的肩膀 2020-05-17 13:47:11
不能盲目迷信‘’黑拱门‘’
1 有用 cancel 2019-12-03 23:59:43
翻译梆硬。这个主题我不感兴趣。1/10
2 有用 爬行钢炮 2021-01-26 21:53:22
就作者自称的研究命题(“转向学”,国家权力的特质及其如何行使强制力,和个人回应国家暴力时的思想变化)而言,十分散漫地谈论了一些历史,没有形成可靠的结论。但我个人蛮喜欢第八章,共产主义者转向极端国家主义的描述。在极少数反战声音对照之下,不得不打无意义之仗的日本主流实在是可悲的亡命之徒。
0 有用 小明 2024-11-19 19:50:11 广东
只不过是某些人的精神状态,与史无关!
0 有用 paraniooood 2024-11-10 19:11:57 浙江
从所谓的民族性入手,把战时的全民“异化”归因为国家行使强制力的结果。😢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就没有人需要站出来担责。(以及我真的受不了日本人谈反战🤭
0 有用 Chin 2024-11-08 11:13:36 广东
翻译的真的不太行,很明显译者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译本一度看不进去,最后还是得看原文。
0 有用 noneself 2024-10-31 23:35:48 山东
讲稿集合,讲得很浅
0 有用 腰部以上的叛逆 2024-10-07 14:51:49 辽宁
转向中的战前,战时,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