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鹤见俊辅(1922—2015),日本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社会运动者。曾任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与丸山真男、都留重人等人组成“思想的科学研究会”,其主导的刊物《思想的科学》,为战后日本最负盛名的思想杂志。强调“思想·良心的自由”,积极参与反对越战、推动慰安妇赔偿等运动。着有《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战争留下了什么》《漫画的战后思想》等。1994年因其对现代思想和大众文化论的贡献以及在野思想的确立,荣获“朝日奖”。
目录 · · · · · ·
导读 异端之必要/许知远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二 关于转向
三 锁国
四 关于国体
五 大亚细亚
六 非转向的形式
七 日本之中的朝鲜
八 以“非斯大林化”为目标
九 玉碎的思想
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十一 原子弹的牺牲者
十二 战争的终结
十三 回顾
后记
注释
· · · · · · (收起)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二 关于转向
三 锁国
四 关于国体
五 大亚细亚
六 非转向的形式
七 日本之中的朝鲜
八 以“非斯大林化”为目标
九 玉碎的思想
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十一 原子弹的牺牲者
十二 战争的终结
十三 回顾
后记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漫画》杂志于1942年5月号刊出一则漫画,作者是杉浦幸雄,题为《彻底革除英美思想》。在这则漫画发表的当时,凡是头发烫成卷曲状者都被视为“非国民”和违反国体。国家主义者甚至发起所谓的“反烫发运动”。此一事件的背景是,漫画里一名年轻女性正用力搔着头皮,西方传来的思想便像头皮屑般从她头上掉了下来。1931年政府展开的转向诱导至此已到达终点。所有外国传来的思想像头皮屑般从日本人的头上掉下后,最后还会留下什么呢?就这则漫画发表的当时而言,留下来的只有日本政府所灌输的思想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页 -
日本配给主食白米的制度始于1941年4月,后来还扩及调味品在内的其他辅佐食品……表面上,配给制度的实施看似没有破绽。不过,配给制度自始至终就有黑市组织在背后补助。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始终是个农业国家;因此,即使在明治时代以后,都市的住民与乡间的亲朋好友仍互有往来。于是,都市的住民便通过亲朋好友或者邻近的居民,以物易物的方式(这是比货币至上的市场更早的经济形式),来换取他们所需的白米和蔬菜,为每个家庭打开秘密的生活通道。如此一来,在这种时代的都市住民们,便几乎得时常下乡去,循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拜访他们新认识的“朋友”,用自己的旧衣及贵重物品,换取生活所需的食物。换句话说,都市的住民若没办法找到这种黑市交易的管道,可能因为断粮而危及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主妇必须掌握各种资讯,根据这些资讯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得经常观察社会情势的变化。为了维系家族成员的生命,主妇们不得不掏出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同时下乡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为了造访这些新的人脉,又必须想办法搭乘当时极其难寻的交通工具,而为了获得政府配给的衣服和食物,必须长时间站立。另外,为了日后能获得邻居的帮忙,必须出席邻组的例会,或是在自家庭院挖掘防空洞躲避空袭,以及参加严防敌机空中来袭的防空演习。 战争时期的都市主妇们,在缺乏男丁的状况下,不得不张罗一切的家务,但这也使得明治时代以前,农民、渔民和商人之妻的传统得到复活……战时的都市主妇们不但要肩负起生活的重担,而且还要具有看顾所有家事的自信,并迎接战争的结束。反观从男性至上立场发号施令的日本帝国政府却举旗投降,使得男人们失去了自信,而女人们却仍旧继续日常的工作,以维系自己、孩子和其他家人(包括丈夫在内)的性命。这件事,给予这些女性在近代日本从未有过的权威。茨木则子(1926-2006)写过一首题为《当我最美丽的时候》的新诗——日本战败的时候,她才十九岁——表现出战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理想国译丛(共83册),
这套丛书还有
《滔天洪水》《东京绮梦》《无尽沧桑》《零年:1945》《刚果战争》
等
。
喜欢读"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 更多书评 32篇
论坛 · · · · · ·
模糊的描述 | 来自贴地飞行 | 2022-06-16 23:08:29 | |
有几个点链接到一些别的事 | 来自路周 | 2022-02-10 19:36:39 | |
说德国意大利是模仿日本,这正确吗? | 来自乾哥 | 1 回应 | 2021-03-15 15:16:43 |
译文有修订无? | 来自尼 这 | 2019-10-06 19:24:5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3)7.9分 273人读过
-
行人出版社 (2007)8.4分 88人读过
-
岩波書店 (2001)7.7分 30人读过
-
馬可孛羅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理想国2019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理想国译丛[MIRROR](已出版书目) (Yursler_林)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Dao里个Da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尤里卡 2021-01-12 23:21:04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日本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与希特勒纳粹时期德国国民的集体转向何其相似。而这又与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十分相关,两者作为解释体系,回答了许多社会尤其是战争来临之前国民...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日本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与希特勒纳粹时期德国国民的集体转向何其相似。而这又与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十分相关,两者作为解释体系,回答了许多社会尤其是战争来临之前国民的集体转向问题。 因此,汉娜·阿伦特的这句话仍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思考要达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而涉及恶的瞬间,那里什么也没有,带来思考的挫折,这就是“平庸之恶”。 (展开)
3 有用 爬行钢炮 2021-01-26 21:53:22
就作者自称的研究命题(“转向学”,国家权力的特质及其如何行使强制力,和个人回应国家暴力时的思想变化)而言,十分散漫地谈论了一些历史,没有形成可靠的结论。但我个人蛮喜欢第八章,共产主义者转向极端国家主义的描述。在极少数反战声音对照之下,不得不打无意义之仗的日本主流实在是可悲的亡命之徒。
1 有用 cancel 2019-12-03 23:59:43
翻译梆硬。这个主题我不感兴趣。1/10
4 有用 是隅隅呀 2022-08-02 16:20:48
一个人永远无法叫醒一个1931年沉醉于朝日新闻的昭和青年。对国家的领导者而言,要从对国民的持续欺骗中,保持自我的清醒,是非常困难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日本一样和我们如此相似——不仅是命运,更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境遇。日本在1931—1945年的战争罪不是它的万恶之源,而是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家吞噬了国民,而统治政权吞噬了国家。 当异端不被允许时,当民粹被无限煽动时,战争就要来临,既得利益者用华... 一个人永远无法叫醒一个1931年沉醉于朝日新闻的昭和青年。对国家的领导者而言,要从对国民的持续欺骗中,保持自我的清醒,是非常困难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日本一样和我们如此相似——不仅是命运,更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境遇。日本在1931—1945年的战争罪不是它的万恶之源,而是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家吞噬了国民,而统治政权吞噬了国家。 当异端不被允许时,当民粹被无限煽动时,战争就要来临,既得利益者用华丽的谎言蒙骗群众,而自以为是的后者也心甘情愿成为屠夫的帮凶——这个时候,精英知识分子更应该勇敢发声,仅存不多理智的政客应该勇敢反击。在历史的大多时候,“麦卡锡”都会成为一种困扰,但如果没有“默罗”的声音,这个国家就永远死寂,也永远称不上伟大一词。 (展开)
7 有用 欢乐分裂 2020-06-05 12:58:32
针对如此宏大的主题,承载体量显然远远不够,难免显得浮光掠影而流于碎片化,也因是讲稿之故而整体结构略松散;然其提出的种种概念其实颇富创见,尤其关于“转向”一说,考察“十五年战争”前后的具体事例,捋出其典型特征,“记述国家权力的特质及其如何行使强制力,个人回应国家暴力时的思想变化。”并指出:“转向本身在本质上是好是坏,不以这种定义来判断。”与其鲜明的反战态度,以及对日本“锁国性”的探究,作者的立场可算... 针对如此宏大的主题,承载体量显然远远不够,难免显得浮光掠影而流于碎片化,也因是讲稿之故而整体结构略松散;然其提出的种种概念其实颇富创见,尤其关于“转向”一说,考察“十五年战争”前后的具体事例,捋出其典型特征,“记述国家权力的特质及其如何行使强制力,个人回应国家暴力时的思想变化。”并指出:“转向本身在本质上是好是坏,不以这种定义来判断。”与其鲜明的反战态度,以及对日本“锁国性”的探究,作者的立场可算相当克制而公允。从国家机器到政治高层直至个人,无论被迫还是自愿,逐步走向超国家主义之路,背后皆有深层而长远的历史文化原因,放置于今日仍让人警醒——“转向”,或许随时都能发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