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译者: 江红
出版年: 2014-9
页数: 243
定价: 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译丛
ISBN: 9787549554997
内容简介 · · · · ·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维。无论国家或是个人,勇于揭开历史的疮疤,挤出淤积其中的脓血,才能真正康复,真正迎接全新的未来。
书中另配有14幅精选的图片。
作者简介 · · · · · ·
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1931— )1986年当选圣公会开普敦大主教(南非圣公会最负盛名的职位,是南非首位黑人大主教),1995年领导“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促成南非的转型正义与种族间的和解。图图被广泛认为是“南非的道德良心”,现为“国际长者会”成员,与一群世界领袖人物以他们的智慧、善良、正直和领导力在全球倡导人权。
1984年,图图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009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授予平民的最高荣誉);2013年,获邓普顿奖。
译者:江红,国际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曾在联合国任职多年,现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任教,译有《游移的湖》、《奢侈的概念》等多部作品。阎克文,现为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兼职教授,译有《韦伯政治著作选》、《经济与社会》等多部著作。两位曾合译沃尔特•李普曼的名著《公众舆论》。
目录 · · · · · ·
【中文版自序: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 德斯蒙德•图图
第一章:转折点
第二章:纽伦堡还是全民遗忘?——第三条道路
第三章:时机已到
第四章:何谓正义?
· · · · · · (更多)
【中文版自序: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 德斯蒙德•图图
第一章:转折点
第二章:纽伦堡还是全民遗忘?——第三条道路
第三章:时机已到
第四章:何谓正义?
第五章:开始行动
第六章:受害者,抑或幸存者的国度?
第七章:“我们确想宽恕,但不知宽恕谁”
第八章:“我感到如重见光明一般”
第九章:我为什么做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第十章:“我们原来不知道”
第十一章:没有宽恕,真的没有未来
【致谢】
【后记:吸尘器与洗碗机】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成就更好的东西。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我们本来应该具备的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例如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会同心协力进行抗争,整个世界都包融在巨大的同情和慷慨之中,一时间被我们关怀的人性、一种普遍的乌班图精神绑在了一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没有宽恕,真的没有未来 -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成就更好的东西。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我们本来应该具备的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例如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会同心协力进行抗争,整个世界都包融在巨大的同情和慷慨之中,一时间被我们关怀的人性、一种普遍的乌班图精神绑在了一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没有宽恕,真的没有未来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不敢懈怠 6.7
-
- 资本之都 8.2
-
- 大断裂 7.5
-
- 救赎者 7.7
-
- 苏联的最后一天 8.3
-
-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8.3
-
- 刚果战争 8.9
-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 8.2
-
- 漫漫自由路 8.5
-
- 与屠刀为邻 8.7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5 条 )

我们懂得宽恕,却不会铭记

宽恕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图图是南非的黑人大主教,南非和平解放之后担任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这本书说的就是真相和解委员会的工作经历. 其实我是个对历史政治都极度不敏感的同学,"种族隔离"这词看着听着都熟,要感谢媒体和我不算太差的语感.看这本书是宽恕两个字的吸引. 感谢上帝能让我看... (展开)
我们横看的时候要对我们的纵向有所启发
> 更多书评 75篇
论坛 · · · · · ·
我们为何这么害怕面对 | 来自茶泡壶 | 4 回应 | 2024-05-19 18:32:12 |
有需要本书电子版的,请关注公众号:冀缘巧豫。 | 来自冀缘巧豫 | 2022-10-30 13:24:22 | |
看看今天的南非和卢旺达 | 来自Mr. Bliss | 2020-05-17 01:59:43 | |
人就同属一精团结起来造谐宇宙吧! | 来自古 月 | 2 回应 | 2014-11-19 00:56:1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Image (2000)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9.2分 217人读过
-
左岸 (2005)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左岸 (2013)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理想国 书香2014 (理想国imaginist)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kindle预备 (李笨4everyoung)
- 理想国译丛[MIRROR](已出版书目) (Yursler_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评论:
feed: rss 2.0
148 有用 一生懸命养乐多 2015-07-28 09:16:29
必须承认,这是建立在作者的大主教身份的基础上,以宗教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出发点写就的,非洲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善良也是宗教宽恕的前提。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的立场以及这一民族的特点,也许会有人认为他们太过”圣母“了,但同时,会这样认为的人,也永远做不到真的的宽恕与放下。十年文革一直没有一次真正的忏悔与原谅,或许会永远成为后人背上的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时间出版的两个版本有不同的评分,是不是代表不同时代的... 必须承认,这是建立在作者的大主教身份的基础上,以宗教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出发点写就的,非洲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善良也是宗教宽恕的前提。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的立场以及这一民族的特点,也许会有人认为他们太过”圣母“了,但同时,会这样认为的人,也永远做不到真的的宽恕与放下。十年文革一直没有一次真正的忏悔与原谅,或许会永远成为后人背上的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时间出版的两个版本有不同的评分,是不是代表不同时代的国人价值观的改变。 (展开)
2 有用 寒露 2020-02-29 21:34:54
对南非并不了解,对这本想看已久的书,只能说,1.与曼德拉的传记对照看,政治与宗教信仰相携而行;2.“乌班图”令我感慨于非洲人的力量。需要被处理的不是加害者,因为加害者也是种族隔离这一罪恶制度的受害者,最终想要的是加害者把事实勇敢地承认,从而达成宽恕;3.最终指向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只能说甘地,曼德拉,图图,他们使政治成为信仰与艺术,但是现实依然是严峻的未来。
5 有用 狄俄尼索斯 2016-06-26 18:11:52
除了审判和回避,原来真的有第三条路,事实证明同样有效,题目点睛了
1 有用 #暗蓝# 2018-07-25 10:32:56
一个由冲突到和解“梦想照进现实”的案例,而其解决方式竟然如此简单:当加害者坦白罪行,受害人便会选择宽恕。看似理想得过分,但南非人又的确是依靠这样一种机制,完成了相对平稳的过渡。其中的秘密或许在于,人与人之间,也许永远是依存大于分歧。当忏悔发生,宽恕便不假思索——可如果罪行只会被掩盖,想要宽恕,也无从发生。
70 有用 头被门夹着 2018-07-30 17:48:25
能以德报怨那是你牛X,但我是凡人,仇必报,恩必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