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英国、日本和中国
出版年: 2023-12
页数: 298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ISBN: 9787108063649
内容简介 · · · · · ·
美国社会学学会巴灵顿•摩尔著作奖获奖作品
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深度结合之作
深入比较中英日三国财政制度转型的历史进程,回应大分流问题
本书从财政制度发展的角度切入“大分流”这一重大问题,选取英国内战后的十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中国的太平天国时期三个关键时段进行深度的比较历史分析,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框架,探讨三个国家如何借助克服财政危机,从而实现了(或未能实现)财政制度的转型。全书融合了西方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对政治学、近代史和日本史研究都具有启发性。
--
现代财政国家的出现给政治经济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政府集中管理税收,将其作为资本从市场调动长期金融资源,极大增强了国家能力,显著提高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效率。
本书聚焦现代财政国家的制度建设路径,细致比较、分析中英日三个国家在制度发展关键期(光荣革命前后的英...
美国社会学学会巴灵顿•摩尔著作奖获奖作品
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深度结合之作
深入比较中英日三国财政制度转型的历史进程,回应大分流问题
本书从财政制度发展的角度切入“大分流”这一重大问题,选取英国内战后的十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中国的太平天国时期三个关键时段进行深度的比较历史分析,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框架,探讨三个国家如何借助克服财政危机,从而实现了(或未能实现)财政制度的转型。全书融合了西方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对政治学、近代史和日本史研究都具有启发性。
--
现代财政国家的出现给政治经济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政府集中管理税收,将其作为资本从市场调动长期金融资源,极大增强了国家能力,显著提高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效率。
本书聚焦现代财政国家的制度建设路径,细致比较、分析中英日三个国家在制度发展关键期(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的具体历史过程。各国当政者面对既有公共财政系统的崩溃,积极找寻解决财政亏损问题的方案,并在税收办法、信用体系等方面展开多种尝试。最终,英国和日本从其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成功开发出公共财政工具,确立了现代财政国家制度,为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未能成功。作者以宏阔的视野、新颖的框架、扎实的史料回应了“大分流”的问题,对清政府未能实现财政转型的解释极富洞察力。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的创作者
· · · · · ·
-
和文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和文凯,196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清华大学学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系博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家形成,比较政治学, 历史社会学,和比较历史分析。著有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 England, Japan and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ublic Interest and State Legitimation: Early Modern England, Japan, and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目录 · · · · · ·
导言
现代财政国家
国家与市场发展
现代财政国家的重要性
如何解释现代财政国家的兴起
第一章 现代财政国家兴起中的信用危机
财政困难的制度背景
崩溃和不确定性
克服外生信用危机而产生的因果机制
第二章 英国之路径,1642—1752 081
财政集中化之路
信用危机与现代财政国家的兴起
第三章 明治日本财政的迅速集中化,1868—1880
信用危机的根源
王政复古后的不确定性与废藩置县
信用危机对制度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日本现代财政国家的诞生,1880—1895
信用危机与财政集中化
松方紧缩的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经济动荡和中国纸币发行的失败,1851—1864
货币问题与国家纸币
改(银)票为(铜)钞
第六章 中国分散型财政的延续,1864—1911
分散型财政运作的延续
厘金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个反事实的推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temporal causal mechanism that can explain the emerge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a new institution out of the multiplicity of outcomes possible in the uncertain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This book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by examining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fiscal state.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Introduction -
The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intenance of sociopolitical order resulted in a degree of political stability,...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Ch-1 Credit Crisis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程允亨的十九世纪 8.8
-
- 规训革命 8.8
-
- 乡族与国家 8.7
-
- 重建 9.1
-
- 线索与痕迹 8.3
-
-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8.7
-
- 贸易与国家 8.4
-
-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 8.9
-
- 茶业战争 8.3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轉】宋丙濤:評和文凱《通向現代財政國家之路——英國、日本與中國》

读《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现代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和文凯的《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一书,对比英日中三国在1700年前后、19世纪70年代和19世纪60年代三个时间点,面对类似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例如:财政因为战争或者现代化出现大量的亏空,全国性商业联系发达,中央财政可以顺利调拨给地方,出现商业间接税征收等),所采取的... (展开)
【转】叶静:历史事件中的国家构建——英国、日本与中国

行动者与历史偶然性 | 《通往现代财政国家的道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原文发于本人的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Pl-ZVkSs4BVnPhtLyk2CyA 汉昭帝时期,在辅政大臣霍光的主持下,召集主政大臣与贤良就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其中尤其是“盐铁专卖”等政策进行讨论,这次会议也被称为有名的“盐铁会议”。尽管这一次会议进一步确立了... (展开)
集中征税+长期债券募资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出签名本 | 来自尼姑小姐 | 2024-06-25 11:08:51 | |
请问和港版有无差别? | 来自海畔居士 | 5 回应 | 2024-04-02 14:44:3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7.1分 44人读过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20)8.5分 8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著作 (王荣欣)
- 仙林隐纪(经济之边际) (萨缪)
- 备忘 (adrian)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三联学术)
- 比较政治学/历史政治学/历史社会学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4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田间行走 2024-08-15 22:50:33 上海
三星半。空壳概念,就现代财政国家论现代财政国家; 不论可比较性,英国案例采取机构视角,叙述空洞乏味,不如日本案例生动。后者采取精英视角,将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紧密结合起来;本书将现代财政国家的兴起,视为克服因滥用信贷工具而造成信用危机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官僚机器试图绕开土地,着眼商品流通环节,对规模性消费品实行间接税的直接集中征收,并以此作为信用担保发债,调动起长期金融资源。本书把晚清在现代财政国家的... 三星半。空壳概念,就现代财政国家论现代财政国家; 不论可比较性,英国案例采取机构视角,叙述空洞乏味,不如日本案例生动。后者采取精英视角,将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紧密结合起来;本书将现代财政国家的兴起,视为克服因滥用信贷工具而造成信用危机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官僚机器试图绕开土地,着眼商品流通环节,对规模性消费品实行间接税的直接集中征收,并以此作为信用担保发债,调动起长期金融资源。本书把晚清在现代财政国家的建立失败归于分散型财政。其实它同样也是诸多条件塑造的结果,一方面在根本上植根于地理距离所造成的过重行政负荷,另一方面又来自于日益加深的地方自主性,大部分民政、练兵、洋务依赖地方兴办,中央层面少有意愿举办回报性稳定的经济建设项目。或者换个角度,晚清政府似乎缺乏明确的富强蓝图,也没有想好把钱收上来干什么 (展开)
3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01-04 14:12:27 陕西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选择的是转型时期的英国、日本和中国,作者从特征上为现代财政国家作了界定,如中央政府对税金的集中征收,此税收能从市场中获得长期的金融资源。在迈向这个目标的路上,三个国家都遭遇结构性财政危机,传统的财政制度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如经历 了1600年至1630年财政危机的英国,在1642年爆发内战;经历了1820年至1860年财政危机的日本,在1868年发生了明治维新...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选择的是转型时期的英国、日本和中国,作者从特征上为现代财政国家作了界定,如中央政府对税金的集中征收,此税收能从市场中获得长期的金融资源。在迈向这个目标的路上,三个国家都遭遇结构性财政危机,传统的财政制度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如经历 了1600年至1630年财政危机的英国,在1642年爆发内战;经历了1820年至1860年财政危机的日本,在1868年发生了明治维新;经历了1820年至1840年财政危机的清代中国,在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作者和文凯以比较历史的视野进入经济史,对三个国家的危机、策略和结果加以制度性分析。不同的“信贷危机”和“社会经济条件”引向了不同的结果,而无论是英国和日本的成功还是清政府的失败,都表明这是一条通往现代财政国家的曲折之路。 (展开)
1 有用 秀逗君 2024-04-17 11:48:14 山东
这本书不是很好读,但是论证结构和结论都不复杂,大概齐就是讲中央政府在政治上的集权是现代财政国家和制度建立的必要条件,同时外部因素导致的国家信用危机也是财政国家建立的重要催化剂,英国和日本都集权并建立了财政国家,中国虽然集权但是中日战争带来的赔款不足以危险到让中国建立财政国家的程度。恰好今天刷到了卢麟元的一条抖音,大概是说,高度集权会导致人民性和社会性的丧失,对应这本书强调集权就特别应景,当然,是不... 这本书不是很好读,但是论证结构和结论都不复杂,大概齐就是讲中央政府在政治上的集权是现代财政国家和制度建立的必要条件,同时外部因素导致的国家信用危机也是财政国家建立的重要催化剂,英国和日本都集权并建立了财政国家,中国虽然集权但是中日战争带来的赔款不足以危险到让中国建立财政国家的程度。恰好今天刷到了卢麟元的一条抖音,大概是说,高度集权会导致人民性和社会性的丧失,对应这本书强调集权就特别应景,当然,是不同的角度。这本书比较的观点太单一,单向度思考,对于专业学者来说,也只是一个知识点的补充。 (展开)
3 有用 神厨小爬贵 2024-12-29 18:25:47 四川
一本功力深厚、用语节制的历史社会学佳作,尽管并不好读,阅读门槛相当高,但作者其人其学都值得五星。以“现代财政国家”与“信用危机”两个关键词统摄全书,比起时下打着“历史社会学”名号不断炮制新机制的粗制滥造强了太多,作者展示了一位合格/优秀的历史社会学者应当如何深入历史事件,展开溯源式、开放式的因果机制分析。全书主体共六章,逐一考察英国(1642-1752)、日本(1868-1895)与中国(1851... 一本功力深厚、用语节制的历史社会学佳作,尽管并不好读,阅读门槛相当高,但作者其人其学都值得五星。以“现代财政国家”与“信用危机”两个关键词统摄全书,比起时下打着“历史社会学”名号不断炮制新机制的粗制滥造强了太多,作者展示了一位合格/优秀的历史社会学者应当如何深入历史事件,展开溯源式、开放式的因果机制分析。全书主体共六章,逐一考察英国(1642-1752)、日本(1868-1895)与中国(1851-1911)在大分流的历史节点上如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何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情势下,前二者最终发展出了有效的现代财政国家路径,而后者却被“锁定”在传统财政运作的轨迹上?作者构建的解释机制当然只是一种选择,批评“倒放电影”式的分析也是老生常谈,可能历史社会学的魅力就在于对因果机制锲而不舍的追寻吧。 (展开)
2 有用 东林遗孤 2024-06-08 22:08:02 北京
值得一看再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学习方法论。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探究,critical juncture的不同选择是contingency的解释。对于社会结构因素的批判和对行动者施动性的重视已经成为了新世纪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潮流,而这本书给出了结合两者进行分析的典范。前面有人说因果机制不清晰,实际上在给出消费税集中征收能力和民间金融网络形成造就财政国家的普遍命题后进行的是具体案例... 值得一看再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学习方法论。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探究,critical juncture的不同选择是contingency的解释。对于社会结构因素的批判和对行动者施动性的重视已经成为了新世纪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潮流,而这本书给出了结合两者进行分析的典范。前面有人说因果机制不清晰,实际上在给出消费税集中征收能力和民间金融网络形成造就财政国家的普遍命题后进行的是具体案例的时间序列分析,不是一般的实证主义叙事。另外,每次看到有在国内学历史专业的跑来攻击历史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不全面不细致就觉得难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