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 1848 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 名人推荐
◆ 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 以赛亚·伯林
◆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来信收到,知道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将发排,我十分高兴。您的全译本仍用“往事与随想”的译名,我当然同意,而且我应当感谢您替我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大债(我一九二八年就计划翻译这部大书!后来又有朋友们帮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译出五分之一,而且“随想”二字还是采用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但几年来我疾病缠身,写字吃力,有话写不出,也无力写,只好等我身体养好点,或者您的译文出版时,再拿起笔写出我的喜悦。再一次感谢您。
—— 巴金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自传经典,可与卢梭、司汤达、吉本、托尔斯泰和亨利·亚当斯的自传并列,甚至有人会加上托洛茨基、丘吉尔,像赫尔岑一样,他们知道怎么把个体置于历史当中。
—— 德怀特·麦克唐纳(《往事与随想》英译者)
◆ 他的观察力极其出色,以伟大记者的俭省笔墨讲述故事。他的天赋在于不仅了解人们本身,还了然于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位不懈而又诚实的观察者在书中给出的观察——运动中的人们经受了什么——我们最好自己去发现。
—— V.S.普利切特(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 赫尔岑的这本回忆录是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 菲利普·汤因比
往事与随想的创作者
· · · · · ·
-
项星耀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赫尔岑(1812—1870),俄国思想家、作家、革命家。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 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5 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1842 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并受到迫害。1847 年初,赫尔岑携家到达欧洲,成为流亡者,从此再未返回俄国。1848 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1852 年他来到伦敦,随后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极星》和《警钟》两种刊物,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1870 年 1 月,赫尔岑病逝于巴黎。
其代表作有《谁之罪》《科学中的一知半解态度》《关于研究自然的信》《法意书简》《来自彼岸》《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往...
赫尔岑(1812—1870),俄国思想家、作家、革命家。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 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5 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1842 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并受到迫害。1847 年初,赫尔岑携家到达欧洲,成为流亡者,从此再未返回俄国。1848 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1852 年他来到伦敦,随后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极星》和《警钟》两种刊物,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1870 年 1 月,赫尔岑病逝于巴黎。
其代表作有《谁之罪》《科学中的一知半解态度》《关于研究自然的信》《法意书简》《来自彼岸》《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往事与随想》等。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致尼·普·奥加辽夫
序 言
第一卷 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增 补 亚·波列扎耶夫
第二卷 监狱与流放(1834—1838)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三卷 克利亚济马河上的弗拉基米尔(1838—1839)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目 录(中册)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1840—1847)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尼·赫·凯切尔(1842—1847)
1844 年的一个插曲
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前 言
革命前后
第三十四章 途中
第三十五章 共和国的蜜月
西方小品 第一集
1. 梦
2. 在大风暴中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西方小品 第二集
1. 哀歌
2. 附言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一些已经触及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第四十二章
家庭悲剧
一 1848 年
二
三 心的迷乱
四 又是一年(1851 年)
五
六 海洋之夜(1851 年)
七 1852 年
八
增 补
俄罗斯的影子
一 尼·伊·萨佐诺夫
二 恩格尔松夫妇
目 录(下册)
第六卷 英国(1852—1864)
第一章 伦敦的雾
第二章 山峰
第三章 伦敦的流亡者
增 补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他的《论自由》
第四章 两件案子
1. 决斗
2. 巴泰勒米
第五章 “无罪”
第六章 波兰的流亡者
第七章 德国流亡者
第八章 50 年代伦敦的流亡自由民
第九章 罗伯特·欧文
第十章 红衫军
第七卷 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和《警钟》
第一章 高潮和低潮(1858—1862)
第二章 瓦·伊·克利西耶夫
第三章 流亡者中的年轻一代
第四章 巴枯宁和波兰问题
附 录 给波兰的俄国军官委员会的信
第五章 韦瑟利公司的轮船“沃德·•杰克逊号”
第六章 弗·佩切林老爹
第七章 伊·戈洛温
第八卷
断 片(1865—1868)
第一章 杂拌儿
第二章 美丽的威尼斯(1867 年2 月)
第三章 美丽的法兰西
旧信选编(《往事与随想》附录)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波列沃伊的信
选自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的信
选自季莫费·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的信
彼得·雅科夫列维奇·恰达耶夫的信
选自皮·约·蒲鲁东的信
托马斯·卡莱尔的信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往事与随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往事与随想"的人也喜欢 · · · · · ·
往事与随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8 条 )
> 更多书评 58篇
论坛 · · · · · ·
轻型纸吗? | 来自冬日之光 | 7 回应 | 2024-12-24 14:55:39 |
什么是大自然的三界分类法呀 | 来自魂灵之火 | 1 回应 | 2024-04-16 08:39:32 |
第十六章提到的Vitberg的建筑 | 来自well | 2023-12-23 05:44:29 | |
赫尔岑的妻子娜塔莉真的跟赫尔威克有过一腿吗? | 来自ennies | 1 回应 | 2023-11-21 22:55:09 |
挺喜欢这版的封面的 | 来自我的名字叫做W | 2023-09-01 19:25:06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9.2分 642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09)9.4分 174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9.3分 15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书海无涯 (佾云)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往事与随想的评论:
feed: rss 2.0
47 有用 成知默 2018-12-24 16:31:18
2018年已读123#12月打卡#赫尔岑说此书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他所写的是一代人如何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被时代迫害,也是一代人如何对抗这个时代,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巨浪滔天的19世纪俄国与欧洲,暗无天日的专制暴行,漫长而沉重的苦难岁月,为了理想与自由的壮怀激烈,侧身于其中,赫尔岑不仅是一个与现实贴身肉搏的亲历者,也是一个目光如炬的见证者:监禁、流放、异国流亡,他... 2018年已读123#12月打卡#赫尔岑说此书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他所写的是一代人如何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被时代迫害,也是一代人如何对抗这个时代,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巨浪滔天的19世纪俄国与欧洲,暗无天日的专制暴行,漫长而沉重的苦难岁月,为了理想与自由的壮怀激烈,侧身于其中,赫尔岑不仅是一个与现实贴身肉搏的亲历者,也是一个目光如炬的见证者:监禁、流放、异国流亡,他如实呈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抗争与幻灭,以及幻灭之后不熄的斗志;作为一个见证者,风云激荡的历史、热血奔腾的斗士,在他笔下是最丰满最不可或缺的时代注脚。赫尔岑贡献了精彩绝伦的人物群像,形形色色的流亡者形象与假借革命名义的跳梁小丑,每一个都神情毕肖、刻画入微。即以此书,赫尔岑足以进入不朽之列。 (展开)
35 有用 虫虫 2019-08-22 00:06:48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支离破碎的,由行云流水般的开始至停滞不前再到最终利用旅途中的琐碎时间读完,几乎成了我用时最久的一本书,赫尔岑的回忆录真实并且充满力量,或许在这里引用狄更斯的文字最为贴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支离破碎的,由行云流水般的开始至停滞不前再到最终利用旅途中的琐碎时间读完,几乎成了我用时最久的一本书,赫尔岑的回忆录真实并且充满力量,或许在这里引用狄更斯的文字最为贴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展开)
17 有用 安 2018-07-29 08:13:41
孩子们讨厌大人的老爷作风,那种高高在上、妄自尊大的态度。
11 有用 念青 2019-07-16 14:44:43
#2019第70本# 我们不活一生,我们只活几个苦难又闪光的时刻。当赫尔岑垂垂老矣,向死亡步步为营,坐在地中海边的庭院,望着窗外的碧蓝色海浪翻腾,迎着海风回忆往昔,他必定会泪流满面,无数苦难的时刻在生命的脉络上闪烁着跳动,渐渐清晰连成一条深浅不一的足迹:作为私生子不能继承父姓却倍受宠爱,和奥加辽夫在麻雀山上用彼此的热情将彼时说不清的理想热泪相拥,被流放后潜入莫斯科在众友帮助下与娜塔莉亚结婚私奔,全... #2019第70本# 我们不活一生,我们只活几个苦难又闪光的时刻。当赫尔岑垂垂老矣,向死亡步步为营,坐在地中海边的庭院,望着窗外的碧蓝色海浪翻腾,迎着海风回忆往昔,他必定会泪流满面,无数苦难的时刻在生命的脉络上闪烁着跳动,渐渐清晰连成一条深浅不一的足迹:作为私生子不能继承父姓却倍受宠爱,和奥加辽夫在麻雀山上用彼此的热情将彼时说不清的理想热泪相拥,被流放后潜入莫斯科在众友帮助下与娜塔莉亚结婚私奔,全家人张灯结彩迎接母亲和儿子的乘船归来却得到丧生大海的噩耗,忍受第三者的出现和一次次的宽宏大量与妻子重归于好。总觉赫尔岑太过宽容善良到懦弱的地步,能忍受第三者一次次破坏家庭婚姻,也隐约酿成妻子过早离世的祸患,那晚过后,他的灵魂可能早随妻子死去,留下肉体做政治斗争。这厚重一生必定无比痛苦也无比幸福。 (展开)
142 有用 不具名故事猎人 2018-07-27 18:30:27
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喜欢的不得了。能再版,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