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陈平原“大学五书”丛书中的一本。
该书从历史记忆、文学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学者的冷静讨论大学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答问、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等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明显的“对话”状态,延续了已有的叩问与思考——叩问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大学何为的创作者
· · · · · ·
-
陈平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当代中国人文观察》等。
目录 · · · · · ·
大学何为(修订版)目录
“大学五书”小引
自序
第一辑 大学之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之道”
为大学校长“正名”
我为什么反对一流学者当校长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辑 北大情怀
大学三问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北大边缘人
书法的北大
“好读书”与“求甚解”
第三辑 学院内外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
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
学院的“内”与“外”
学者与传媒
我的“八十年代”
陈平原、饶毅教授共话北大发展
修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大学五书”小引
自序
第一辑 大学之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之道”
为大学校长“正名”
我为什么反对一流学者当校长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辑 北大情怀
大学三问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北大边缘人
书法的北大
“好读书”与“求甚解”
第三辑 学院内外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
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
学院的“内”与“外”
学者与传媒
我的“八十年代”
陈平原、饶毅教授共话北大发展
修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陈平原的大学五书(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大学有精神》《大学何为》《读书的“风景”》《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大学新语》
等
。
喜欢读"大学何为"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学何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当我们谈论大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陈平原先生说,今天中国的大学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仍在探索,还有商量余地。正因为没有完全定型,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才更值得诸位去体贴、关心、介入。 《大学何为》这本书从历史、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分析探究大学作为人类社会传播教育和知识的重要场所,什么是大...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2分 33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5年12月书单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书单|2020上新书目 (呐喊书店)
- 陆钓雪2018 (Monde.)
- 读书书单 (讀冊無閒)
- 大学,中国大学,世界大学 (波)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学何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hskfjcndhe 2021-11-01 14:33:47
听学长说,这本书造就了他的执念/最后一篇谈话让我战栗
4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8-06-07 03:48:59
蔡元培一生波澜壮阔,其最大功绩不在政治,也不在学术,而在教育。北大十年,其胆识与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大学理念,至今仍被许多后辈极力推崇。蔡先生的大学理想及实践,最具创意的是如下三点:第一,“兼容并包”与“思想自由”;第二,“学”与“术”分途发展;第三,以“美育”养成人格。所谓“大学精神”,并非只有蔡元培一家;同样主张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发展出一种迥异于北大、清华的“实业兴学”路线... 蔡元培一生波澜壮阔,其最大功绩不在政治,也不在学术,而在教育。北大十年,其胆识与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大学理念,至今仍被许多后辈极力推崇。蔡先生的大学理想及实践,最具创意的是如下三点:第一,“兼容并包”与“思想自由”;第二,“学”与“术”分途发展;第三,以“美育”养成人格。所谓“大学精神”,并非只有蔡元培一家;同样主张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发展出一种迥异于北大、清华的“实业兴学”路线。而南开之“私立”,不只体现在经济上的自筹资金,更落实为文化精神上的“特立”与“自立”。有明确的大学理念,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样的校长,既可以像张伯苓那样,为坚守理念奋斗终生;也可以像蔡元培那样,因理念不合挂冠而去。当今中国,个人意志之外,任期过短,随时升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制度性因素。 (展开)
1 有用 Journey 2016-05-14 18:24:27
那些对于大学的批评往往都是处在大学之中的人,而离开的人有的大多数是怀念。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唤醒的是我的批判精神,而不只是乡愁。
0 有用 荏苒 2023-05-15 16:43:56 北京
其实一般
0 有用 有灵性的文盲 2024-11-25 22:18:39 云南
y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