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缘起
二、学术史
三、本书的思路和突破
第一章 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发展趋势
一、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走向
二、影响清后期权力格局演变的思想因素
三、制约清后期权力走向的体制因素
第二章 湘淮集团崛起初期清中央的主要对策及其演变过程
一、咸丰六年之前清廷对湘军集团利用和压制并重的政策
二、湘军集团争夺权位策略的变化和清廷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 清廷在湘淮集团全面实施“众建督抚而分其力”的政策
一、咸丰十年以后湘淮集团进一步向“封疆藩阜之任”冲击
二、清廷与湘淮首脑在湘淮督抚藩臬的安排、使用、调动上明争暗斗
三、清廷对湘淮集团全面实施“众建督抚而分其力”政策
四、清廷全面实施“众建督抚而分其力”政策后湘淮集团的分化状况
第四章 清廷在重点地区继续分化、牵制、挤压湘淮集团
一、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四年,后胡林翼、骆秉章时代湖广地区的争夺
二、清廷和湘军集团在两江地区的控制与反控制
三、清廷与湘军集团围绕鄂皖战区督抚和水陆统兵大员安排的斗争
四、咸丰十年至同治十三年湘淮督抚任职和清廷牵制部署情况
第五章 从湘淮集团内部分化的典型案例看清廷政策的成败得失
一、王鑫事件与地方督抚控制军队的需要:清中央政府的借鉴
二、罗泽南事件与清廷通过压制政策分解湘军控制权
三、沈葆桢厘金事件与清廷分解湘军集团行政财税权的策略
四、李元度案与清廷分化制约策略的深化
第六章 清廷与湘淮集团在重职重位安排上的明争暗斗
一、清廷在同治三一六年围绕湘淮督抚的一系列重大黜陟
二、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清廷和湘淮集团权力斗争局面的变化
第七章 咸同年问清廷与湘淮集团围绕财税控制权力的争夺
一、咸同年间财税控制权力的走向
二、晚清奏销制度的演变
三、协饷制度和其他解协款专项制度
四、新增财税控制权问题
第八章 咸同年间围绕军队控制权力的斗争
一、考察咸同时期军队控制权的几项指标
二、围绕湘军水师和长江水师控制权的争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2 有用 六平斋旧主人 2019-09-16 16:36:43
以论带史
4 有用 江城少年知不知 2018-12-13 21:42:47
浮于表象,太浅。不过也有启迪
0 有用 有椒 2023-03-30 11:10:47 北京
本书认为,清廷对地方督抚并非被动的,而是主动以策略对后者进行分化和削弱,不能简单地线性上溯清朝覆灭的原因至“内轻外重”。一个思考是,所谓的“内”与“外”,都是在内政的范围内讨论问题,所谓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清政府的“松弛”,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0 有用 Slushy bolide 2022-07-21 11:25:15
不同于过往著作关注督抚地方势力如何兴起,进而形成内轻外重格局,这本书更多展现的是中央政府的应对与举措,从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重新审视中央和地方关系。一方面,战时体制之下的便宜行事不可视作中央对督抚权力的失控,另一方面,清廷亦在人事布局和制度设计上尝试掌握更多主动权。但是文本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有点浮于表面,好像是为了论证而论证,做提前确定结论的验算题。此外,在督抚权力这一议题上,对话前人研究,应该... 不同于过往著作关注督抚地方势力如何兴起,进而形成内轻外重格局,这本书更多展现的是中央政府的应对与举措,从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重新审视中央和地方关系。一方面,战时体制之下的便宜行事不可视作中央对督抚权力的失控,另一方面,清廷亦在人事布局和制度设计上尝试掌握更多主动权。但是文本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有点浮于表面,好像是为了论证而论证,做提前确定结论的验算题。此外,在督抚权力这一议题上,对话前人研究,应该做的并不是确定【性质】,即着眼当时是否形成了割据局面,并在确定性质之后再说一些留有余地的话。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督抚权力上升的【程度】及其变化,程度变化未能导向性质转变的原因,以及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权力变迁对清朝的经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展开)
5 有用 老周 2013-05-29 14:17:58
一篇论文。。关于湘淮集团木有改朝换代我觉得在曾国藩的时候是因为实力不够,在八国联军入京慈溪光绪出逃那会李鸿章确实是可以做总统的。你看,后来袁世凯不就搞定了么~~~当然,还是在说咸同啦,那会清廷的分而治之还是做得可以的。历史波浪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