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北京大学知名学者尚小明做序推荐
充分挖掘日记、书信,揭示科举改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如朝廷高层各方态度与争论的历史真相
作为清朝最后的精英,如谭延闿、沈钧儒、王揖唐等,
这一进士群体的浮沉进退和政治命运究竟如何?
晚清的中国连遭挫败,被迫走上变成法、施新政的道路,科举制度首当其冲。本书即旨在探讨清末新政开始后,科举改制下的癸卯、甲辰两科会试,及其造就的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进士群体在清末民初的出处进退与最终命运。
作者呈现了清季科举改制相对完整的实际运行图景并反思其利弊得失,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这一重大的制度变革。同时,以一个人数众多但范围固定的进士精英群体为对象,探讨后科举时代士人群体的转型和命运问题,既希望分析把握群体的整体特征和趋向,也观照其内部的分层、差异和复杂性,并将停废科举、清末新政、辛亥鼎革、民初政局一并纳入观察,弥补了既往研究更偏重个体和乡村士...
北京大学知名学者尚小明做序推荐
充分挖掘日记、书信,揭示科举改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如朝廷高层各方态度与争论的历史真相
作为清朝最后的精英,如谭延闿、沈钧儒、王揖唐等,
这一进士群体的浮沉进退和政治命运究竟如何?
晚清的中国连遭挫败,被迫走上变成法、施新政的道路,科举制度首当其冲。本书即旨在探讨清末新政开始后,科举改制下的癸卯、甲辰两科会试,及其造就的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进士群体在清末民初的出处进退与最终命运。
作者呈现了清季科举改制相对完整的实际运行图景并反思其利弊得失,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这一重大的制度变革。同时,以一个人数众多但范围固定的进士精英群体为对象,探讨后科举时代士人群体的转型和命运问题,既希望分析把握群体的整体特征和趋向,也观照其内部的分层、差异和复杂性,并将停废科举、清末新政、辛亥鼎革、民初政局一并纳入观察,弥补了既往研究更偏重个体和乡村士子的薄弱之处,拓展和推进了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转型的研究。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的创作者
· · · · · ·
-
韩策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韩策,1983年生,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尚小明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
目录 · · · · · ·
一 选题旨趣
二 既有研究
三 思路与内容
四 资料说明
第一章 庚辛政局与辛丑乡试展期之争
一 奏展乡试朝臣督抚大起分歧
二乡试万不可再展:张百熙代表朝官诘责东南督抚
三 奏改科举以展乡试:刘坤一、张之洞的反击
四 士绅舆论对乡试展期的反应
五 《辛丑条约》与科举停试
第二章 辛丑奏定新章:科举改制的重启
一 新章的众版本与真内容
二 奏定新章的流变曲折
三 戊戌以来科举改章思路检讨
第三章 壬寅诏开进士馆:科举改制的扩大
一 庚子前后翰林院的整改
二 诏开进士馆的幕后推手
三 枢臣关于进士馆的论争
四 诏开进士馆的舆论反响
五 官绅建言引发章程屡更
第四章 癸卯、甲辰借闱会试:科举新章的践行
一 借闱河南缘由新释
二 考题与答卷再析
三 校阅取中的程序、标准与内幕
四 两科贡士取中情况分析
第五章 甲辰年进士入馆:旧学新知的碰撞
一 进士馆正式开办
二 学员对入馆肄业的复杂态度
三 教习的尴尬身份与授业困窘
四 课程、考验与毕业奖励
五 出洋游学与毕业考验
第六章 浮沉进退:癸、甲进士的政治生命
一 癸、甲进士清末仕途分化
二 翰苑存废生死之争
三 领导各省谘议局
四 鼎革前后的出处进退293
第七章 流风遗韵:癸、甲进士的人文事业
一 投身清末兴学潮
二 传承旧学与抵拒新文化
三 诗词结社的兴衰
结语/征引文献/人名索引/后记/图表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随着陶模有关科举与学堂不能并存的断言持续发作,科举不废、学堂不兴迅速成了趋新之士的口头禅。此说法后来也成为停废科举的重要理据。科举、学堂固然有相碍之处,但随后趋新者一味强调学堂与科举的先进落后之别,夸大学堂之难和科举侥幸之易,将学堂不兴的板子完全打在科举的屁股上,体现了国人非黑即白、无妥协精神的躁动。至于决策者“急于观成,仓猝定制”,实难辞其咎。迨废科举后,许多人又发现科举竞争大、去取严,而学堂只要经过年限毕业即授功名,反而容易。此外,当日批评科举阻碍学堂的重要理据是,一遇科举考试时间,学生纷纷赴考,耽误功课,导致学堂无功。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科举、学堂合一思路和政策的结果。科举与学堂分途而行,学堂自然不会“一日千里”。但是,“大跃进”式的学堂“普及”更不可取。因为在经费不充,尤其是师资奇缺的情况下,遍开学堂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若为开学堂而开学堂,大量用速成科、师范传习所短期培训的人员任教习,搞似是而非的开民智,谬种流传,祸患更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 戊戌以来科举改章思路检讨 -
进士馆刚开馆时,亦如大学堂其他学馆一般,授课者称“教习”、听课者称“学生”。然而,“学生不服教习”,在进士们的压力下,馆内很快做出调整,“将教习改称教员,学生改称学员,以明不敢当师生之称”。百年之后,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可能会觉得这种“改称”无甚区别,甚至不无自欺。不过,须知“教习”之名与翰林院庶常馆“教习庶吉士”一职相关,教习庶吉士由翰林前辈任之,新点翰林肄业庶常馆中,例认教习为师。而京师大学堂进士馆之设,正是取翰林院庶常馆而代之,那些在进士馆肄业的翰林对此中深意洞若观火。因此,称“教习”无异是认“老师”,这是学员期期以为不可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 教习的尴尬身份与授业困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的人也喜欢 · · · · ·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口袋里的闹钟__趣味历史&专题史&图解历史 (睡眠兄弟)
- 道術科分 (炎仌)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2017年出版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社科文献新书推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8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王木子 2022-02-23 12:44:42
扎实的研究,很值得学习!而且还有很多有趣而且调皮的表述~
1 有用 DZ袋子 2024-09-17 11:52:12 江苏
包括之前阅读过的《江督易主》,韩老师的视角总是让人耳目一新。本书中从“最后的进士”和“新进士人”两个群体分析清末到辛亥时期的教育改制。其中从趋新者“夸大学堂之难和科举侥幸之易,将学堂不兴的板子完全打在科举的屁股上”,重新反思学堂和科举的实际关系,着实深入!
10 有用 . 2018-11-05 16:43:05
考证翔实,言之有据,全书运用大量书信与未刊史料,作者对史料的占有、掌握和解析能力均属一流。行文质朴而流畅,充分发掘制度与政治、人生的关系,勾勒出丰富的历史图景。(香港大学欢送区大典一处,读之令人神伤)或许本书不属于读之觉得才华横溢的著作,但应该是能够放得住的著作。
0 有用 万历1587 2017-12-27 23:56:36
读完此书更深刻的理解了废科举和白话文运动一样,原本是有更温和的一条路可走的,但不幸中国近代整体的氛围是来不及,所以最终都走向了一条最激进的轨道。
18 有用 炎仌 2017-11-06 18:19:40
书当快意读易尽,如此令人神旺的专业论著,好久没有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