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索·恩
副标题: 席勒传
原作名: Schiller: oder Die Erfindung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译者: 毛明超
出版年: 2021-9-1
页数: 748
定价: 178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索 • 恩(Thorn Bird)
ISBN: 978752018319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荣获2005年莱比锡书展非虚构及散文类图书大奖
.
同席勒一起,进入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
.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德语文学中最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当人们在巴黎这座大都市掀起革命热潮的同时,他先是在斯图加特、后来又在耶拿和魏玛革新了德意志思想史。席勒所振兴的——甚至连歌德也被他感动——正是人们日后所称的“德意志理想主义”,而贝多芬更将之谱为音符:“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精神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席勒复兴”。
.
“人们拿起萨弗兰斯基的书,就会感受到:...
本书荣获2005年莱比锡书展非虚构及散文类图书大奖
.
同席勒一起,进入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
.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德语文学中最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当人们在巴黎这座大都市掀起革命热潮的同时,他先是在斯图加特、后来又在耶拿和魏玛革新了德意志思想史。席勒所振兴的——甚至连歌德也被他感动——正是人们日后所称的“德意志理想主义”,而贝多芬更将之谱为音符:“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精神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席勒复兴”。
.
“人们拿起萨弗兰斯基的书,就会感受到:席勒始终在场。而且是怎样的在场!”
——汉斯-于尔根•兴斯(Hans- Jürgen Schings),《法兰克福汇报》
.
“文笔精彩,观点鲜明,思维敏捷。这部书再度把席勒作为同时代人送到我们跟前。”
——延斯•比斯基(Jens Bisky),《南德意志报》
.
“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处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的创作者
· · · · · ·
-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作者
-
毛明超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德国知名学者、文化大家,1945年生于巴登-符腾堡州罗特维尔市,曾在法兰克福与柏林学习哲学、文学、历史与艺术史,获博士学位,后成为自由作家,为德意志思想群星立传。曾获多项文学殊荣,入选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并荣膺德国一等十字勋章,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
[译者简介]
毛明超,浙江杭州人,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德国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与柏林洪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十八至二十世纪德语文学与美学,兼顾德国思想史与中德文化交流史;已发表德文专著一部及中德文论文若干,另有译作面世。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出身——传奇的表亲——父亲的冒险——洛尔希的牧歌——棍棒——尊重父亲、超越父亲——母亲的哀伤——路德维希堡的洛可可——公爵“人生的纵马年华”——“你傻了吗,弗里茨?”
.
第二章
· · · · · · (更多)
.
第一章
出身——传奇的表亲——父亲的冒险——洛尔希的牧歌——棍棒——尊重父亲、超越父亲——母亲的哀伤——路德维希堡的洛可可——公爵“人生的纵马年华”——“你傻了吗,弗里茨?”
.
第二章
父母的虔诚——小小布道家——卡尔学校——公爵教育——少年和权力——沙芬施坦:理想的朋友和现实的朋友——克洛卜施托克——席勒的第一批诗:阅读的结果——忠于年轻时的梦
.
第三章
1776年——时间和地点的变动——“狂飙突进”的精神——赫尔德及其后果——卡尔学校的一场新年联欢——重大激励:阿贝尔关于“天才”的演说——阅读莎士比亚
.
第四章
大众哲学——人类学转向——经验主义的盛行——在“精神的朝堂”将生命付诸语言:沙夫茨伯里、卢梭、赫尔德——夹在中间的席勒——席勒在弗格森与加尔弗那里学习——“头颅尚未切开”
.
第五章
选择医学——关于身体与灵魂的临界交往——席勒的三篇毕业论文——“爱”在宇宙间的权力——“伟大的存在巨链”——物质到精神的神秘过渡——神经生理学的迷宫——大脑究竟有多自由?——注意力的光芒——忧伤的情绪——格拉蒙事件——施特莱歇尔见到席勒
.
第六章
席勒回顾《强盗》岁月——殉道者舒巴特——愤怒与经验的补足——强盗世界与《强盗》:哲学理念和极端个性的实验场——理念戏剧与激情艺术——“美也终会消亡”——戏剧天空下的幸福时刻
.
第七章
斯图加特的军医生涯——绝望的大丈夫气——诗中的劳拉与现实的劳拉——施瓦本的文学战——《强盗》上演——斯图加特的悲惨——逃往曼海姆
.
第八章
曼海姆——新生活——勇于拥有勇气——失败的《斐耶斯科》朗诵会——热忱与冷淡——戏剧诞生——谋叛的假面游戏——开放的结尾——不可预知的自由——逃离曼海姆——在法兰克福的绝望——奥格斯海姆——施特莱歇尔弹奏钢琴——踏上前往鲍尔巴赫的路
.
第九章
与莱因瓦尔德的友谊——捉迷藏的信——追求夏洛蒂•封•沃尔措根——被召回曼海姆——《阴谋与爱情》——遭到考验的爱之哲学——恶的社会机器
.
第十章
回到曼海姆——剧院里的阴谋——政治上可疑——辞退——被辞退的剧院作家争取舞台的审判权——“喜欢夸张的不幸倾向”——债台高筑——莱比锡来信——伟大友谊的预感——夏洛蒂•封•卡尔普
.
第十一章
去莱比锡——科尔纳——胡博——《莱茵塔利亚》——友谊的热情——“亿万生民,一起相拥!”——哲学书信体小说——再论爱的哲学——物质主义的冷水——热情认识现实——重生
.
第十二章
《唐•卡洛斯》的诞生——行动的阻碍与人类的激情——波萨侯爵发迹史——粉墨登场前的踌躇——转向小说《招魂唤鬼者》——从左派阴谋到右派阴谋——密谋家、秘密结社和卡里斯玛——波萨侯爵与启蒙辩证法
.
第十三章
来自汉堡的邀约——爱情喜剧——告别挚友——魏玛:著名的蜗牛壳内的世界——魏玛众神——维兰德,赫尔德和其他人——第一次读康德——《尼德兰独立史》——为何写历史?
.
第十四章
一位艺术家的困扰——想象力的危险——自我鼓励——古典之梦——《希腊的群神》——重新赢回的自信:《艺术家》——坠入爱河的鲁多尔施塔特之夏——夏洛蒂与卡洛琳娜姐妹——与歌德的序曲
.
第十五章
耶拿——城市与其精神——“学生之壮举”——伟大的登场:就职讲座——乐观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招魂唤鬼者》中的撤回——“仿佛”的目的论——封了漆的信——《摩西的使命》——发明一神论——《塞伊斯的蒙面像》背后的虚无——祛魅之后:美学宗教
.
第十六章
作为当代神话的革命——席勒的谨慎——“不知晚到的理性是否还能找到早来的自由?”——人之海洋上的榛子壳中——人民之春和爱情之春——订婚——结婚——太过丰富的理念——嫉妒的夏洛蒂•封•卡尔普——《三十年战争》有多现实?——席勒:德意志的普鲁塔克——高昂情感——病骨支离——将死
——新生
.
第十七章
与病症共生——投身艺术与研读康德的决定——“思维方式的革命”——超越康德——“卡里亚斯”通信——“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自由的审美盛宴——革命恐怖——美因茨共和国——福斯特——胡博深陷其中——诗人的道德——《秀美与尊严》——纠正康德——美的灵魂——歌德对“若干段落”的不满
.
第十八章
崇高与病症——回施瓦本的旅行——荷尔德林首次来访——老希律王之死——丹内克的半身像——与科塔的计划——回到耶拿——费希特的革命——做自我的新兴致——自我的命运——耶拿浪漫派——歌德与席勒相互接近
.
第十九章
歌德与席勒:幸运的事——溶解性的与振奋性的美——《审美教育书简》——岌岌可危的是什么——歌德与席勒,质朴与多情——半人马
.
第二十章
《季节女神》初登场——与施莱格尔兄弟的不快——浪漫派的反对——与费希特争地盘——荷尔德林的爱与痛——作为主流媒介的文学——好斗的双子星
.
第二十一章
害怕华伦斯坦——拖延——参与歌德的《威廉•麦斯特》——为什么面对杰出的人,除了去爱,没有别的自由——多义性的礼赞——为什么只有哲学才能让哲思无害——华伦斯坦和三重权力意志——权力之人与可能性之人——友情的仪式:歌德和洪堡——告别耶拿
.
第二十二章
重回魏玛——剧院生活——对“美的灵魂”的男性幻想:《玛利亚•斯图尔特》或有罪的无辜——席勒的信仰——圣女贞德的魔力与催眠大师拿破仑——民俗的,浪漫的——从热情中跌落——《墨西拿的新娘》或古希腊式的命运——念及观众
.
第二十三章
退尔的题材——歌德如何将之让与席勒——席勒的文化爱国主义——《德意志的伟大》——慢的赞歌——《威廉•退尔》,歌颂自由的大戏——从风雨飘摇的田园世界进入历史再返回——保守派革命——谋杀暴君——布鲁图斯或神圣的屠龙勇士——通俗性——科策布或为席勒庆典提前写好的讽刺
.
第二十四章
席勒的贵族头衔——渴望远方——当自由扬帆远航——吸引眼球的斯塔尔夫人——前往柏林——关于放弃了的作品——环游世界——《德米特里乌斯》——源自虚无的力量——“欺世盗名者”主题——席勒的菲利克斯•克鲁尔——艺术运转的秘密——终章
.
席勒年表
.
参考文献
.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理想与现实陷入冲突时,应得出什么结论?人们绝不能为了平庸的现实而放弃“更高的”理想世界。在我们身外有一种生活,在我们心内还有另一种生活,两者之间则是机缘的游戏:内心生活之所以燃烧,是因为外在生活,也就是因为恰有机缘巧合——但若不是辅以理想的热情,就绝无法从这种内外共情中产生友谊。对于年轻的席勒而言,一切的关键都在于用充满热情的理想之光观照现实,因为人们只有这样才能不离事物本真。 在信中,席勒将理想化描述为平凡世界在“我心如此渴求的更高世界之眼中”的一种投影。但是,这“更高世界”是由什么物质所构成?并非普通的感觉和想法,而是由艺术的语词所引发的升华和激昂。这些语词令其所描述之物发生变化,在其中加入情感,而这些情感也只有在语词中才能有真正的家乡。年轻的席勒已然明白,艺术的语词并不单单临摹现实,更是创造现实。对于友谊而言也同样如此:它是从诗中生长出来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
费迪南对露易丝说: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里……拉开这两只手的瞬间,也就扯断了我和一切造物间的纽带。 对他而言,爱情就是最根本的形而上学原则,连接着他和一切造物。“存在巨链”又出现了。与所爱之人间的联系,使得整个存在巨链得以维持;若是它在这里断开,就会导致整条链的断裂。人不能爱整体,只能爱某个个体,但在这个个体中,人爱着的又是整体。如果对个体的爱遭到破坏,人原本得以借之感受作为某种可以爱之物的整体所需的媒介,就一并消失了。不是说全体的爱汇入个体的爱,而是恰恰相反,对个体的爱扩展到了整体。不是整体承载爱,而是爱承载着整体;倘若它在单个人身上看走了眼,整体就会轰然倒塌。对个人的爱必须成为全部,爱才能将自身全体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的人也喜欢 · · · · · ·
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在席勒身上,意志就是自由的器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805年5月9日,席勒英年早逝。人们在他死后解剖了遗体,才发现他的肺已“坏死溃烂,成了糊状,彻彻底底的一团糟”,他的心脏“没有肌肉物质”,他的胆囊和脾脏已肿大得极不自然,而肾“就其本质而言已彻底瓦解,完全畸形”。魏玛公爵的御医胡施克(Dr.Huschke)在尸检报告的最后... (展开)
天才的赞歌:《席勒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评论这本书之前,想先聊一下为什么会来读这本书。很多人通过作品来了解作者,随后会阅读作者的传记,我恰好是这类读者。大学学的专业是德语,有一年同学们想组织一起表演一个节目,最后选定的形式是舞台剧,选定的剧目碰巧是《Kabale und Liebe》:阴谋与爱情。其时我对席勒...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这本与2010年出版、卫茂平翻译的那本有什么区别? | 来自锦缠道 | 5 回应 | 2022-02-17 19:07:00 |
这本748页的精装书居然没有一个插图…… | 来自炎夏 | 2021-11-30 11:21:4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8.8分 59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ㄨ外国诗ㄨ (皮特4)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萨弗兰斯基 (如雨乃可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4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维参 2021-10-14 00:16:03
这是一部以席勒为中心撬动德意志理想主义的思想史著作,有着鲜明的萨弗兰斯基风格。席勒身在18后半叶,不仅是狂飙突进的旗手、浪漫主义的主将,更牵涉到刚刚兴起的康德哲学、轰轰烈烈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神圣罗马帝国的衰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思想一直在演变、推进,每个世纪都不乏贤哲、不无突破。即便如此,18世纪后期也是其中最为紧要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在文学与哲学领域。萨弗兰斯基再次展现了他在群体和个体传记中... 这是一部以席勒为中心撬动德意志理想主义的思想史著作,有着鲜明的萨弗兰斯基风格。席勒身在18后半叶,不仅是狂飙突进的旗手、浪漫主义的主将,更牵涉到刚刚兴起的康德哲学、轰轰烈烈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神圣罗马帝国的衰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思想一直在演变、推进,每个世纪都不乏贤哲、不无突破。即便如此,18世纪后期也是其中最为紧要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在文学与哲学领域。萨弗兰斯基再次展现了他在群体和个体传记中的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甚至时常表现得就像是席勒本人在写作。 (展开)
13 有用 兮 2022-03-22 12:12:56
席勒先生,亦是吾命风火雪宙!他总是能让人叹为观止!太强了! 席勒是尼采之前就拥有并执行了权力意志之人——以文学写第一部历史就让历史大家叹服;发表康德相关的哲学研思居然使康德也给了赞美;而写戏剧就成了德国的莎士比亚!而他的爱之哲学与美学理论的“澄明之力”在思想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可市上《浮士德》的书有那么多版本而席勒的书却那么少,可见我们的出版判断力何其惨淡! 说到本书作者,无疑对哲学有比较深的... 席勒先生,亦是吾命风火雪宙!他总是能让人叹为观止!太强了! 席勒是尼采之前就拥有并执行了权力意志之人——以文学写第一部历史就让历史大家叹服;发表康德相关的哲学研思居然使康德也给了赞美;而写戏剧就成了德国的莎士比亚!而他的爱之哲学与美学理论的“澄明之力”在思想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可市上《浮士德》的书有那么多版本而席勒的书却那么少,可见我们的出版判断力何其惨淡! 说到本书作者,无疑对哲学有比较深的造诣,每次作者在论述席勒或其他卓越哲学片段时就感觉他就停不下来,我有好几次读得也要跳起来了,写得确实好! “把我向天空的众天体之上高举;从整个存在王国的圣杯中/无限为他泛起波澜;席勒先生的诗,亦是那么地宇宙磅礴大气。 (展开)
13 有用 个人走舞王路线 2021-10-07 07:31:15
没有什么引进的必要……
0 有用 Estimer 2023-12-01 13:49:19 天津
还没看完。有点啰嗦,但是很生动地展现了席勒的思想与情感。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德意志精神的体现与发展。
28 有用 Nä 2021-09-23 22:36:37
从未见过注释如此详实之书,足见译者之用心。从注释中可以看到对应参考资料及中文译本(甚至精确到出版社译者以及页码),并能读到文中涉及人物小传、历史事件回顾、书籍剧作简介和哲学思想导读。整部著作+注释可作为一份简要的研究索引,对那个时代好奇的各领域研究者都应能获得启示。同时,译文本身也令人感到精细推敲后的力量感,可读性极佳。有时候怕读快了,辜负了那份用心。甚至有冲动去补齐文中提及的剧作文本等,然后再回... 从未见过注释如此详实之书,足见译者之用心。从注释中可以看到对应参考资料及中文译本(甚至精确到出版社译者以及页码),并能读到文中涉及人物小传、历史事件回顾、书籍剧作简介和哲学思想导读。整部著作+注释可作为一份简要的研究索引,对那个时代好奇的各领域研究者都应能获得启示。同时,译文本身也令人感到精细推敲后的力量感,可读性极佳。有时候怕读快了,辜负了那份用心。甚至有冲动去补齐文中提及的剧作文本等,然后再回来读一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