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辛克莱·刘易斯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者: 张睿君
出版年: 2016-5
页数: 342
定价: CNY 4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书系
ISBN: 9787539656090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者: 张睿君
出版年: 2016-5
页数: 342
定价: CNY 4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书系
ISBN: 9787539656090
内容简介 · · · · · ·
有2016年10月2印本
巴比特的创作者
· · · · · ·
-
辛克莱·刘易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于一八八五年二月七日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索克萨特镇。父辛亲是乡村医生,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刘易斯自幼性格内向,勤于思考,酷爱狄更斯、司各特等人的文学作品,长于细心观察社会生活,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业余时间全在公共图书馆里看各种书籍,他从小还喜爱偷偷地记日记,把他对家乡古老小镇上的印象和见闻记录下来,这些对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丛书信息
· · · · · ·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书系(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局外人 鼠疫》《邪恶之路》《荒原狼》《日瓦戈医生》《我弥留之际》
。
喜欢读"巴比特"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比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读书笔记2117:巴比特
经过29年的沉寂,20世纪世界文学的霸主终于登场,开启了美国文学的霸者之路,1930年瑞典的评委们把奖项颁给了他们的美国老乡辛克莱·刘易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似乎没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逐渐被读者所遗忘,而同时期的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菲茨杰拉德却始终在美国文学...
(展开)

一个美国兴旺发达时期的典型市侩
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大街》中塑造了卡萝尔这一人物,并通过卡萝尔嫁到乡村,带出一系列生活在美国村镇中的人物,展示(批判)乡村的面貌。 在《巴比特》中,刘易斯通过塑造巴比特这一灵魂人物,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中的人物们,展示城市的样貌,以其强有力的...
(展开)

一次撕心裂肺的叛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次撕心裂肺的叛逃… 巴比特,成功却又不成功,当他无法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他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他可以生意兴隆,他可以同行拥戴,他可以政治清明,他可以一呼百应… 当他想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时候,他的感情出现了波折,他的身边人们感到诧异,他们觉得他需要迷途知返... (展开)
辛克莱·路易斯《巴比特》1922
辛克莱·路易斯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凭借的就是这本小说。书中对一战后的美国社会尤其是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那个时期被称为“爵士时代”,作家菲茨杰拉德曾形容它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
(展开)

《巴比特》:一个商人被大环境“裹挟”的一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看了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这本书的封面也特别有意思,浅棕色打底,一个男人蹲在地上,他的周围有很多钞票、闹钟、汽车,甚至是房子,并且他的左手边也拿着钞票,右手边拿着皮包,戴着眼镜,帽子以及穿着西装,看起来像是一个愁眉不展的成功人士。 在我看了这本书的...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漓江出版社 (2017)7.8分 122人读过
-
Signet Classics (2007)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06)7.0分 121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03)7.4分 5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最爱的图书
- 理想藏书 美国 (ghost)
- 都是看过觉得有灵感的书 (FFF)
- 我的书 (生态果园)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 (举个栗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巴比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迷途小书童 2021-05-05 23:52:00
极其明显的阶层描述,追名逐利,声色犬马,引发人生意义的思考
0 有用 五岳派岳盟主 2020-11-14 20:19:42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挺随便的。而且这个故事概括起来也很随便,中年老男人有钱了,觉得生活没意思,然后开始逃避家庭,出去玩,想出轨,但啥也没做成,因为要保持体面的中产阶级的身份,最后寄希望到儿子身上。是挺可悲的,但写成30万多字的小说就很让人无语,翻两页就知道结果,现在哪个打工人不是这样呢? 而且这男的真的不行,对妻子冷漠,对朋友随意,真的就很让人讨厌。作者讽刺的是商业时代,但我觉得是人的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挺随便的。而且这个故事概括起来也很随便,中年老男人有钱了,觉得生活没意思,然后开始逃避家庭,出去玩,想出轨,但啥也没做成,因为要保持体面的中产阶级的身份,最后寄希望到儿子身上。是挺可悲的,但写成30万多字的小说就很让人无语,翻两页就知道结果,现在哪个打工人不是这样呢? 而且这男的真的不行,对妻子冷漠,对朋友随意,真的就很让人讨厌。作者讽刺的是商业时代,但我觉得是人的问题,就无法传达正能量和修正办法,而且主角其实什么也没有尝试成功。太平凡的故事了,这书买了很久,但感觉不值得看。 (展开)
2 有用 雁字回时 2022-03-16 10:53:25
原来美国上世纪20年代就走过了消费社会这条路了,蓬勃的商业、杂乱的广告、精致的室内装潢、函授大学、禁酒时期偷买酒、股票、坐火车出行
1 有用 HugoZ@(已黑化← 2022-03-03 10:05:14
翻译,读不下去
0 有用 何者般若 2021-12-14 15: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