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出版年: 2023-1
页数: 275
定价: 68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复旦教育研究曦光丛书
ISBN: 9787542677815
内容简介 · · · · · ·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 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自中国教...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 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自中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与高校扩招以来,探究大学入学公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增长。郑雅君往前迈了一步,将重点从入学转到了学生经历大学生活与“探寻出路”的过程。她从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那里汲取了有力的概念工具,深入到中国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农村贫困学生的大学经历,探究了价值话语、机会结构与个人动力如何在家庭主义传统与市场经济交织着的社会转型期塑造他们的观念和决策。这本书是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重要贡献。
—Gerard A. Postiglione(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分类,是书作者提供给学界的一个知识亮点;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它的结论,它将给教育学和社会学提供更多有用的思考。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结果变量,雅君则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箱,指出“上大学”是一种“技艺”,经过层层选拔而胜出的相对弱势家庭孩子,可能因为文化障碍而经受更深刻的困扰。这本书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中这些困难学生的迷茫与苦痛,更促使我们去反思大学教育,以寻求更加包容与公平的大学社区。
—余秀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当社会舆论还在争辩不同背景的青年如何才能公平地走向社会的时候,雅君的这份教育与文化社会学专著已经深化了这场争论,不仅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匣子”,而且呈现了其中的异质性。相信这本书的文化关怀和深刻意义,不仅适合学术工作者阅读,更适合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思考。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微信公众号“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我在上大学之后,长久地困惑于两个问题:我与其他同学高考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是不是有某种东西是高考试卷分数所反映不出来的?直到我读完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上大学’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又一重隐秘的筛选过程,一种与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难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本书直接洞穿了大学生所面临的窘境。所幸的是,雅君学姐提出了应对之法,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避免走弯路的金玉良言。
—陈建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阅读完这本书,我之所以感到慰藉并受到鼓舞,是因为我终于明白,学生生活中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经历过哪种文化障碍的状态,都不是孤单、羞耻的。我真诚地推荐和希望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
—孙露(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硕士生)
金榜题名之后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郑雅君,1990年生,甘肃张掖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2014)、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2017),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2017-)。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曾两度获得中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4、2015),首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优秀学位论文奖”(2017),北京大学“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4),“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等荣誉,博士论文获得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资助(2017-2021)。
目录 · · · · · ·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迷宫
游戏规则
迷宫的出口
第二章 视角
打开黑箱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家境
两种实践模式
模式的养成
选报专业
大学初体验
第四章 努力
掌控目标
依赖直觉
转变者
第五章 方向
意义感的来源
选择与被选择
优势的分化
第六章 余论
当工具理性遇到价值信念
文化障碍的二重性
寒门学子能做什么?
附录一 个案描述
附录二 被访者基本信息
附录三 访谈提纲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金榜题名之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金榜题名之后"的人也喜欢 · · · · · ·
金榜题名之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5 条 )
论坛 · · · · · ·
这么不科学的抽样也能给8.4分,评分的各位是不看书吗 | 来自yttrium | 2 回应 | 2025-03-07 16:48:41 |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 来自之昂 | 6 回应 | 2024-12-08 16:50:18 |
作者是不是可以被称为 学术天赋型呢 | 来自普罗米修斯 | 2 回应 | 2024-08-13 10:33:50 |
类似的书还有吗 | 来自贾贾 | 5 回应 | 2024-06-11 18:12:01 |
如果这项研究是在2020-2022年做的结果会是如何 | 来自爱着伯利恒的马 | 11 回应 | 2024-02-13 22:25:59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豆瓣五星图书【社会学】 (爱玛·包法利)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打动我的书 (随遇而安)
- 读过的喜欢的书 (薇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金榜题名之后的评论:
feed: rss 2.0
479 有用 Nelly.L 2023-02-24 11:25:00 上海
中国本土版《出身》+《寒门子弟上大学》,作者的质性研究做得很扎实,结论引人深思,建议所有大学新生都读一读。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体制-市场的二元精英职业路径其实给寒门子弟留出了一定的“弯道超车”空间。我会很好奇,如果这项研究是在2020-2022年做的结果会是如何。
27 有用 不严肃不团结 2023-10-25 08:58:29 河北
象牙塔里做学问的人,看到的世界就那么大。在清北复交里面选择采访对象,冠以大学生之名,总结出两种类型,然后探讨出路之谜,显得迂腐又无意义。
44 有用 Gallifurry 2024-04-08 19:49:11 浙江
采样很随意(第一阶段为了所谓“控制社会性别影响”把样本对象仅限于男性,第二阶段又自我推翻加入女性去验证第一阶段得出的结论,实在是目的不明的混乱设计),对“出路”的理解也非常局限,大量套用布尔迪厄把互联网大讨论也能得出的通俗结论复杂概念化然后称之为搞学术,我会从导论乃至导师序言就开始头痛。 正文就差写明清华和复旦了却假装匿名,较为幽默。
146 有用 recherche 2023-07-09 00:32:15 安徽
正统学术研究方式和扎实的田野调查是很必要的。(但我其实觉得本书是用复杂的学术模型和语言把几句话就能概括的道理包装成一百倍大
28 有用 十六 2023-08-12 15:10:06 浙江
有点为归纳分类而写的本末倒置感,内容也颇有车轱辘话反复讲的累赘感。样本量和抽样方法都值得商榷,更别说放出来的几个案例显然是更具坐着结论“标签化”的样本,但访谈内容还是挺鲜活的。 最尴尬的点还是在于需要读此书的人很难在合适的年龄读到,而能读到此书的人身边经验已经秒杀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