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唐代最常见的几种基层文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全书共分七章。前五章分别探讨了校书郎、正字、县尉、参军、判司、巡官、推官和掌书记等若干种唐代基层文官,第六章则综合讨论这几种文官的共同课题,诸如俸钱、任期、办公时间与假期等,最后一章描绘出两幅唐代基层文官的“理念型”,可与史书所见真是唐史人物做比较。
本书虽为研究官制的专著,然征引了大量唐史人物作为例证,读来生动有趣,既可为研究唐代基层文官制度之工具书,又对理解唐代士人之仕宦生活大有助益。
唐代基层文官的创作者
· · · · · ·
-
赖瑞和 作者
目录 · · · · · ·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校书郎
一、唐代诗文和唐史上的校书郎
二、校书郎的设置、分布、定员和官品
三、起家之良选
四、任校书郎的十种途径
五、中晚唐的“试”校书郎
六、校书后出为诸使从事
七、校书郎的三种型态
八、校书郎的“校勘”职务和相关工作
九、校书郎的生活
十、公卿之滥觞
十一、结论
第二章 正字
一、正字和校书郎的比较
二、唐代诗文和唐史上的正字
三、任正字的九种方式
四、正字的职务和生活
五、中晚唐的“试”正字
六、正字的仕途前景
七、结论
第三章 县尉
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尉的官品与人数
二、县尉的来源和入仕方式
三、赤畿县尉的特殊地位
四、释褐为上、紧、望、畿及赤尉
五、县尉的仕途前景
六、县尉的职务和别称
七、以县尉作阶官充馆职
八、结论
第四章 参军和判司
一、参军的起源和种类
二、州府参军
三、亲王府参军
四、都督府和都护府参军
五、判司用作释褐官和再任官
六、判司职掌
七、京兆河南等大府判司
八、“试”参军和“试”判司
九、参军和判司用作阶官
十、判司卑官不堪说?
十一、结论
第五章 巡官、推官和掌书记
一、使府的由来和幕职的演变
二、幕佐的辟署和礼聘
三、幕佐依附幕主的关系及其仕宦前景
四、幕佐的官衔
五、巡官
六、推官
七、掌书记
八、结论
第六章 文官俸钱及其他
一、俸料钱
二、任期
三、守选
四、宦游
五、办公时间和休假
第七章 总结
一、天宝年间的基层文官并合图
二、会昌年间的基层文官并合图
参考书目
附录 本书封面和《朱巨川告身》
后记
· · · · · · (收起)
导言
第一章 校书郎
一、唐代诗文和唐史上的校书郎
二、校书郎的设置、分布、定员和官品
三、起家之良选
四、任校书郎的十种途径
五、中晚唐的“试”校书郎
六、校书后出为诸使从事
七、校书郎的三种型态
八、校书郎的“校勘”职务和相关工作
九、校书郎的生活
十、公卿之滥觞
十一、结论
第二章 正字
一、正字和校书郎的比较
二、唐代诗文和唐史上的正字
三、任正字的九种方式
四、正字的职务和生活
五、中晚唐的“试”正字
六、正字的仕途前景
七、结论
第三章 县尉
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尉的官品与人数
二、县尉的来源和入仕方式
三、赤畿县尉的特殊地位
四、释褐为上、紧、望、畿及赤尉
五、县尉的仕途前景
六、县尉的职务和别称
七、以县尉作阶官充馆职
八、结论
第四章 参军和判司
一、参军的起源和种类
二、州府参军
三、亲王府参军
四、都督府和都护府参军
五、判司用作释褐官和再任官
六、判司职掌
七、京兆河南等大府判司
八、“试”参军和“试”判司
九、参军和判司用作阶官
十、判司卑官不堪说?
十一、结论
第五章 巡官、推官和掌书记
一、使府的由来和幕职的演变
二、幕佐的辟署和礼聘
三、幕佐依附幕主的关系及其仕宦前景
四、幕佐的官衔
五、巡官
六、推官
七、掌书记
八、结论
第六章 文官俸钱及其他
一、俸料钱
二、任期
三、守选
四、宦游
五、办公时间和休假
第七章 总结
一、天宝年间的基层文官并合图
二、会昌年间的基层文官并合图
参考书目
附录 本书封面和《朱巨川告身》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及第登科的年龄,应当在三十岁上下。唐人开始习字读书的年龄,一般在十岁左右,比今人稍晚,甚至有迟至将近二十岁才开始入学的。比如,诗人陈子昂“十八岁未知书”;韦应物则迟至约十九岁才入太学。二十多岁考中明经和进士者很少,都属特别早熟杰出者。他第一次出来做官的年龄,从现代人的观点看,有些偏晚,在三十岁左右,如张九龄三十岁始中制举任校书郎,白居易则三十二岁始任校书郎。这都比现代大学生毕业后出来做事的年龄约二十二岁,晚了八到十年左右。唐代甚至有不少人到四五十岁才第一次任官,并不稀奇。例如诗人孟浩然,四十岁还考进士不第,四十九岁才开始在张九龄幕下任从事。高适五十岁才释褐任封丘县尉。于休烈四十岁还在充当正字小官。古人也有“四十强仕”的说法。 他的第一个官职是什么,要看他的出身资历而定。如果他以荫入仕,他比较不可能任校书郎或正字,最可能任参军、上县或以上县的县尉。如果他是明经出身,他最有可能任参军、卫率府判司或紧、上县的县尉。如果他考中进士,他有可能任校书郎和正字,以及望、紧、上县的县尉。如果他又考中制举、博学宏词或书判拔萃,他最可能任校书郎、正字,甚至畿县的县尉等释褐美职。如果他是从流外或视品官入流,则法律已明令禁止他任校书郎、正字某些类别的判司和参军、赤县或畿县的县尉等美职。他最可能任的是中、下县的县尉,但这种中下县尉可说毫无前途可言。 如果他先任校书郎、正字,则他下一任官最好是赤县或畿县的县尉,再迁回朝中任监察御史、拾遗或补阙,由此转到员外郎、郎中等中层官职,将来的仕途前景良好,很符合封演所描绘的“八隽”升官图。如果他先任县尉、参军和判司等外官,他便要力争回到中央朝中任监察御史、拾遗或补阙等官,将来才有机会继续高升,否则有可能终生在州县官当中浮沉。不过,在州县官中,能够当上县令、州判司、司马或刺史也不错。但州县官的轻重,要看地点而定。京畿附近或户口多的州县最佳。遥远和贫穷州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天宝年间的基层文官并合图 -
《伤柘枝妓》 李群玉 曾见双鸾舞镜中,联飞接影对春风。今来独在花筵散,月满秋天一半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校书郎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唐代基层文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唐代基层文官"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唐史史料学 9.6
-
- 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 8.3
-
- 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 9.6
-
- 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 8.4
-
- 中国印刷史研究 9.2
-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8.7
-
-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8.8
-
-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8.4
-
-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 7.8
-
- 汉唐职官制度研究 9.2
唐代基层文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非常棒的唐代职官制度研究
赖氏此书,对前人的成果与不足也有全面的认识与补正,选择几种士人常任的基层官职,作出细致详明的考论,有助于我们对唐代职官制度的认识与了解,有助于对唐代文献史料的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每一个做唐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仔细研读。
(展开)

文官研究里少有的可爱之作
作者性格应该是很和气的那种,虽是学术文章却也透露出真性情,把官制也写的富有人情味,是这个领域里难得的可爱之作………………………………………………………………………………………………………………………………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华书局 (2024)9.5分 41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041101)8.5分 3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陆引进的台湾史著 (一瞬目光)
- 党人碑推荐的书 (汤圆圆)
- 私人藏书(从三世纪到九世纪) (Chimpden)
-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清平#)
- 唐代国家与社会 (Lightsag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唐代基层文官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gee 2011-12-10 22:17:33
学术书里难得的“好看”的书,兼顾了研究与八卦(不过不要对八卦期望太高,毕竟是学术书)
1 有用 翠湖心 2015-12-05 17:20:37
取径独特,用人的视角看制度,而非为制度而论制度。加之赖氏文笔优美,以史证史,读来亦不觉倦怠。
11 有用 松雨轩 2018-11-24 23:19:20
读过此书才发现不少学者对一些基础性问题的解读太信口雌黄了。也更发现自己的无知了,越来越追慕中古史的研究。感恩每次能及时读到那么多好书,才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肤浅,才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和快乐是什么,原来曾经错得太多。
20 有用 陳念嗔 2016-05-22 19:07:02
趁着高层文官出版,重读前两部。有没有会写唐代武官三部曲?赖的思路和留下的拓展空间确实丰盛,不过文中史料的重复需要改进。一条史料用四五遍,我都腻了。
2 有用 秋顾淮lili 2024-04-13 21:59:05 湖南
极好极好 真能解决问题,能够回到历史情境 有识见,有新意,有意思 有“程式化”书写之感,但不妨碍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