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的笔记 · · · ( 6篇 )
《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 (1)
-
第109页 虚构的石头与石头的虚构
佛教传统的护卫者一再声明,信佛者为父母祈福,依“法”而举行法会,在在都可使父母百年后得以“超度”,至不济也为远祖积德,使其脱出轮回之苦。这种说词,王国维早已据为宝玉出家的解释,文前已明。不过此中我...
最近阅读 · · ·
- 6月2日
-
想读
電影與文化冷戰
其实更值得研究的是80、90年代,那是两岸三地正式互动的年代,也是华语片真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突破各种重围绽放璀璨光芒的时代。
- 2月17日
-
读过
WKW
春节重新读了一遍,一个小结论是,王家卫后期创作的失控,一个重要原因是早年成长经验中生活圈子太小。很难想象一个直男,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遇到谭家明、张叔平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同学/朋友,就成天和母亲在一块看电影。就连张爱玲这样的社恐患者,还有个炎樱,后来在美国还会和个别中学同学吃饭叙旧。幻想当然也可以产生卡夫卡式的伟大作品,但王家卫的幻想就只是停留在美好的积极向上的爱欲层面,严重缺乏对人世的观察与模仿深度。好吧,我对王家卫也终于去魅了。
- 1月21日
-
读过
巴赞传
作为思想传记,稍显单薄,但安德鲁那个时候也毕竟很年轻,这部著作主要还是起到了在英语世界传播巴赞形象的基础性作用。巴赞以现象学为基础叩问电影本质的电影思想,不管赞同与否,必须承认的是,在方法论上他以批评的方式、单篇文章专论的方式进行了极具深度的为电影美学开疆拓土的工作,更是电影在20世纪中期艺术合法性建设过程中绝不或缺的基础性工程。巴赞个人最遗憾的还是早逝,错过了1960-70年代最黄金的永不可再来的电影盛世。3.5
- 2023年11月5日
- 读过 侯孝賢、戲戀人生
- 2023年9月23日
-
读过
台灣電影百年漂流
很能代表北美华裔电影学者的研究思路,更多是仰赖文化政治理论来解析台湾电影四大主角,较成功的是杨德昌一章,隧道视点与文化理论结合之后很能打中目标。其余三位主角的解析各有各的问题。侯孝贤一章,场面调度的解析太弱,作者根本搞不清楚侯的美学运作机制原理,以及这种原理和东方美学的关系,唯一创见是自传体剧作思路的说明。李安一章,作者对好莱坞影史、类型理论掌握不够,直接影响到儒化好莱坞概念的深入分析。蔡明亮一章完全用坎普理论来解析,失之简单。用纪录片风格来形容蔡明亮长镜头,更是严重错读。整体算不上佳作,缺乏思想-理论的互动,电影理论这一块涉及得尤其少,偶然提到的巴赞理论解读得也有些泛泛。
- 2023年9月4日
- 想读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 2023年8月6日
-
读过
后电影视觉
书虽然不厚但涉及到的却是目前最前沿的后人类后电影课题,动用了控制论、脑神经科学、艺术史、媒介学理论,但比较关键的还是媒介学理论(尤其是麦克卢汉经典的人的假体延伸理论),支撑整部书的核心理论是人与工具技术的共同进化与互相改造(也是以这套理论来反驳波德维尔,一定程度也批评了电影之死论说的认识局限性),这包括了后人类时代电影的再媒介化过程。不过涉及到神经科学的部分,论述有些单薄,读者如果没有相关背景就只能靠个人经验来把握。译者的译后记写得很行家。
- 2023年6月1日
-
读过
原初的激情
周蕾对张艺谋、第五代的讨论和张颐武引用的理论资源是同质的(量级有明显高低),但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和作者自身立场有关系。问题关键在于,讨论第五代必然涉及到中国性的讨论,可完全摆脱电影理论、电影本体来讨论,尤其是在对西方电影理论几乎一无所知的前提下讨论,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造成无效的过度阐释。尼克布朗在对周蕾的批评中,抓住周蕾对西方人类学电影的盲视来攻击其核心立论,是不无道理的。
- 2023年4月26日
-
读过
The World Viewed
这书如果不熟悉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哲学,最精要的部分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结论是和德勒兹去主体化的电影哲学反过来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恰好是德勒兹一生最大的敌人-对手)。但部分观点,譬如电影演员与戏剧演员的区分,动画为何不是电影,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对《大幻影》《葛楚》的评价分析很精到。中文世界可以参考于昌民老师的书评。
- 2023年3月30日
-
读过
Post-Theory
复习了波德维尔写的那篇30页长度的讨伐法国电影理论、英美文化研究学派的战斗檄文(真的是一杆子全部打翻),奇怪的是这篇带有回顾性质的,综述电影研究进入人文学科最初三十年(1965-1995)情形的文章,为啥他独独放过了德勒兹,完全没提那两本书。
- 2023年3月26日
-
读过
Raymond Bellour: Cinema and the Moving Image
爱丁堡大学出版社给当代电影理论巨擘雷蒙▪贝鲁尔出的一本个人学术回顾书,内容是贝鲁尔的学术思想介绍性回顾搭配他详细的个人访谈解说。对于非法语读者来说,最好的一点是贝鲁尔有详细介绍Le corps du cinéma这本并未有英译本的著作的思路(只是部分章节有英译)——关于影院电影经验(cinema experience)中的催眠、情感以及动物性。访谈中印象比较深的是,贝鲁尔特别强调自己没有固定的方法(其实是有意与精神分析、符号学拉开距离),对他影响最大的学者并非麦茨或巴特,而是福柯(the order of thing),以及,他并不排斥德勒兹。另外感觉贝鲁尔涉猎的影片范围没有Aumont、Casetti广,基本就三块:古典好莱坞、六十年代欧洲现代主义电影、video art。
- 2023年3月16日
-
读过
Anti-Oedipus
结论是明确的,论证部分有些绕(可能也是我个人理解力不够)。以菲勒斯的先验匮乏构建出来的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分析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神学,保守的否定性三角神学,这是德勒兹在根子上无法认同的原因。争议焦点在于如何理解欲望,精神分析说将欲望简单等同于性力,并且是菲勒斯的先验匮乏导致(以此构建了一个象征、想象、结构性、意识形态、表现性的、再现的私密家庭剧场),德勒兹的反击点是认为欲望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他发明延展了一系列对应的概念:精神分裂分析、流、解域化、无器官身体、逃逸线),是综合性的,不仅仅是力比多,是非形象化的,是具体、机器化、分子式、物质的,有些段落还说了黑话(“如果只是想和母亲上床,欲望是不会威胁到社会的,欲望必须是一种革命”),德勒兹不断引用D.H.劳伦斯,中文世界对应的当是《金瓶梅》。
- 2022年12月20日
-
读过
Cinema
料挺多,但读完整体没啥深刻印象。一个小(笑)料,戈达尔觉得德勒兹那两本电影书写得不怎么样,写书这种方式就是错的,应该用电影的方式去讲电影(所以有了《电影史》)。
- 2022年10月28日
-
读过
神圣人
读了这本书才明白为啥阿甘本这几年会对管制措施大发雷霆,一说再说。由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理论发展出现代性政治中关于例外状态下的赤裸生命概念(极致状态是,权力面对的只有纯粹的生命,没有任何司法-政治作为中介缓冲),西方政治中集中营的普遍化。个人感觉这本书里对潜能理论触及不多,但讲得倒是挺清楚,阿甘本旧学(希腊-拉丁)底子太好。关于海德格尔存在理论和例外状态相通性的那部分还是没怎么读明白,文本也没有具体展开讲。
- 2022年9月16日
-
在读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感叹一句,这书对永恒回归的解读真是读得令人颤抖
- 2022年9月11日
-
读过
秧歌
读到最后还是觉得张爱玲写农村人物差一口气,尤其是月香,心思缜密程度,真不像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为角色增添了三年上海城市的生活经验估计也是为了掩饰这一点。政治小说,黑幕小说,如果放弃意识形态、思想内容的讨论,只写政治对人性的压迫,造成灵魂的撕裂与痛苦,形成无法想象的可怖力量,也是上佳选项。《秧歌》是比较靠近这一路,但官逼民反的主线其实是削弱了情感力量的丰富性。月香丈夫和女儿的死亡写得太好,含蓄一笔,力量惊天动地。还有一个细节,拉壮丁这帽子扣到汪伪和平军头上,是为了避讳KMT审查,但如果直接写KMT,造成和某派对的对照,讽刺力度要大的多。
- 2022年9月9日
-
读过
What is Media Archaeology
在福柯知识考古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重新考察不同视听媒介传播方式的学问(基底是法国理论,德国人发扬光大,英美学界包装传播),重点是考察传播方式,强调非线性发展,非起源论,非进步论,要在旧事物里找出新观念。从批评实践角度来说,这套理论更适合运用于网络、游戏、当代艺术领域。深度迷影分子可以忽略。电影的媒介属性在所有媒介里是最低的。
- 2022年8月25日
-
读过
Eye of the Century
在非本质化的前提下梳理了电影作为凝视之眼的经验与二十世纪现代性经验的重叠性,马戏团的,望远镜的,实验绘画的,自反小说的,感官吸引力,情感吸引力,智性吸引力,电影之眼覆盖了二十世纪审美经验、科学装置、娱乐的一切。最后总结的关于凝视之眼的十诫条例展现出卡塞蒂的理论功底。
- 2022年8月21日
- 读过 小團圓
LOOK的书评 · · · ( 6篇 )
> 没关系,可以显示全文。 (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