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对《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笔记(3)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书名: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作者: (美)塞缪尔·P·亨延顿
  • 页数: 387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08
  • 政治差距: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

    1、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有的国家政通人和,具有合法性、组织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另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则缺乏这些素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比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
    引自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英、美、苏三国都具备强大的、能适应的、有内聚力的政治体制:有效的政府机构、组织完善的政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高度参与、文官控制军队的有效系统、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广泛活动、控制领导人更替和约束政治冲突的一套合理而行之有效的程序。
    引自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2、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

    托克维尔认为:“在统治人类社会的法则中,有一条最明确清晰的法则:如果人们想保持其文明或希望变得文明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而这种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和提高地位平等的速度相同”。
    引自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2022-03-02 13:25:09 回应
  •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一、社会势力与政治制度

    1、一个社会所达到的政治共同体水平反映着其政治制度和构成这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势力之间的关系

    社会势力:指种族、宗教、地域、经济或者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集团;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社会上各种势力和集聚化和多样化。

    政治组织/程序:对维持秩序、解决争端,选拔领袖从而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势力得以形成共同体的一种安排。

    ( 政治制度和社会势力之间是没有明确分界线的。许多社会集团兼有这两者的重要特征)

    2、在一个具有任何程度复杂性的社会里,各集团的相对力量是变化的,但若要使该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话,每一个集团的权力就是通过政治机构来行使的。 共同体所能容纳的是一种有规律的、稳定的和持久的聚合。总之,聚合必须制度化。

    3、复杂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自身政治机构的力量和广度。 在复杂的社会里,只有政治行为才能造就共同体,也只有政治机构才能维系它。

    4、政治机构是在各种势力的相互作用和歧见中,从逐渐发展起来的解决这些歧见的程序和组织环节中脱颖而出。随着社会势力日益盘根错节,政治机构必须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化和权威化。

    二、政治之制度化的标准

    1、政治组织和和政治程序的力量

    广度:指的是这些政治组织和程序所能包容社会活动的范围; 制度: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

    2、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命题】组织和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

    ①适应性-刻板性: 【命题】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 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

    衡量该组织适应力的三个方面 a.简单算年龄:一个组织/程序存在的年代越久,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 b.以组织领导人换代的次数来衡量:能解决和平接班问题,领导层越是能不断更新,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 c.从职能方面来衡量:衡量高度发达的组织的真正尺度是其职能的适应性而非职能的特定性。

    ②复杂性-简单性: 【命题】一个组织越复杂,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复杂性的两个含义: a.一个组织必须具有数量庞大的下属组织,从上到下,隶属明确,职责不同; b.这个组织不同类型的下属组织各具高度专门化的水平。

    【命题】在现代化进程中,较复杂的传统政治体制则更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命题】形式简单的政府最易衰败,而“混合制”的政府形式则稳定得多。稳定性来自复杂性。

    完全仰仗某一个人的政治体制是最简单的政治体制。同时,这种体制也是最不稳定的。
    引自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③自主性-从属性。 衡量制度化的第三个办法:看政治组织/程序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

    【命题】缺乏自主性的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就是腐败的

    在制度化程度很高的政治体系中,只有那些先在非常重要职位上得到训练的人才有望按正常渠道获得最重要的领导职位。复杂严密的政治体系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部门和职位,使从政人士在获取最高官阶之前得到锻炼,从而有助于加强该体系的自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高领导层是政治体系的核心;而次要的官职、边际组织以及半政治性组织则形成一个漏斗,意欲进入核心的人必须首先通过它的过滤。
    引自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④内聚力-不团结 【命题】一个组织越团结,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程度也就越高。 反之,越不团结,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

    稳定军心和维系任何一群参与政治的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多数成员为了社会总目标而心甘情愿地克制自己个人的欲望。……相互协调和遵守纪律之能力对于战争和政治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历史上,对于文治和武功,善其一者,必善其二。
    引自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三、政治制度与公共利益

    1、 政治制度具有道德和结构两个范畴。

    政治制度软弱的社会缺乏能力去抑制过分的个人或地区性欲望。

    道德需要有信赖,信赖包含着预测性,而预测性又要求存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社会便缺乏去确定和实现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
    引自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2、创建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创建公共利益的能力。

    探索公共利益的三种方法: 方法①:与价值标准和规范相连 方法②:与个别人物的特殊利益、或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相连 方法③:把它和个人/集团之间的竞争过程相连

    3、一个拥有高度制度化的统治机构和程序的社会,能更好地阐明和实现其公共利益。

    4、政府机构有其自身利益。

    5、制度利益和制度中的个人利益是有区别的: ——个人利益边然是短期的,制度的利益则会与世长存。

    6、从政府行为是否反映政府机构本身的利益来寻索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政府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并非视其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人民的利益或是其他什么集团,而是视其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区别于其他所有组织的自身利益。……(如:总统的权力并非来自他所代表的阶级、集团、地区或大众的利益,而是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他不代表上述任何一种利益)。
    引自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7、社会文化和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共同体即“信任的制度化”。(彼此不信任和人心不齐使社会变为一盘散沙。政治发达社会与不发达社会的分水岭就是各自拥有组织的数量、规模和效率)

    2022-03-02 13:44:33 回应
  • 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一、现代化与政治意识

    1、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

    ①心理层面:现代化涉及价值观念、态度和期望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②智能层面:现代化涉及人类对自身环境所具有的知识的巨大扩展,并通过日益增长的文化水准、大众媒介及教育等手段将这种知识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③人口统计学:现代化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的明显提高、职业性和地域性流动的增长,以及个人升降沉浮速度的加快。

    ④社会:多元化社会地位分配结构,特征是“均散性不平等”(传统社会:“积累性不平等”)

    ⑤经济:简单职业被许多复杂职业所代替,使经济活动多样化。

    2、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三个方面

    ①权威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种族的等五花八门的政治权威。

    ②结构离散化:政治现代化包括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创制专业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法律、军事、行政、科学等具有特殊功能的领域从政治领域分离出来,设立有自主权、专业化的但却是政治的下属机构来执行这些领域的任务。

    ③大众参政化:现代化意味着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政治现代化总是意味着传统政治体制的变革,还常常意味着它的解体,但它却未必朝着现代政治体制的方向作显著运动。

    3、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政治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要使全社会的社团得以参政,并且还需形成诸如政党一类的政治机构来组织这种参政,以便使人民参政能超越村落和城镇范围。
    引自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4、社会和经济现代化对政治和政治制度的破坏性影响有许多种形式

    ①社会和经济变革必然分裂传统的社会和政治团体并破坏对传统权威的忠诚;

    ②传统制度的阶梯可能会导致社会心理上的涣散和沉沦颓废,而这种沉沦颓废又反过来形成对新的认同和忠诚的要求。

    ③现代化不仅引起阶级意识,而且还引起所有新型集体的意识。

    二、现代化与暴力

    1、贫穷与现代化的论点:

    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动乱。

    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 (纯正的传统社会)

    2、社会动员与动荡:

    社会动员与政治动荡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城市化、识字率、教育和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在提高人们的愿望和期待,而如果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以满足,就会刺激个人和集团投身与政治。……教育的迅速普及对政治稳定有着明显的冲击。

    3、经济发展和动乱:社会动员使希求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理应能增加社会满足那些希求的能力,从而趋于缓解社会不满和随之产生的政治动乱。……但是,相反也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造成不稳定的进程,并且正是这些能够满足希求的变革又趋于扩展那些希求,经济增长一某种速度促进物质福利提高,但却以另一种更快的速度造成社会怨愤。

    2022-03-04 16:57:16 回应

1N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41条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3
生命的深度
1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
2
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1
水之道与德之端
2
中国哲学史
15
空间与地方
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1
地方与无地方
4
家园
1
建筑三观
1
住宅读本
1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1
世界住居
3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1
中国乡土建筑
2
中国住宅概说
1
一堂二内
1
论天人之际
1
灵根再植
1
人与自然
1
我是谁?
6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
1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6
浪漫主义的根源
1
诗唱大唐
1
重来故鬼
1
长夜的独行者
1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1
辽远的国土
4
“边缘人”纪事
1
孔门十弟子
4
明暗之间
1
入世与离尘
6
冷战启示录
2
制内市场
1
合众为一
6
六论自发性
8
惠此中国
5
追求幸福
5
照护
8
光变
2
人类世的哲学
5
创造的勇气
1
万物并作
4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1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典藏版)
1
思痛录
2
顽石的风流
2
章太炎的思想
2
鲁迅与顾颉刚
3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1
4
朝话
16
把自己作为方法
6
人歌人哭大旗前
2
平生六记
1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
1
中国的单位组织
2
往里走,安顿自己
5
仅此一生
1
“天命”如何转移
4
何为良好生活
4
漫长的余生
4
沧海波澄
1
斯文关天意
1
黄河青山
1
上学记(增订版)
1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2
玉山丹池
2
金翼
4
知觉的世界
7
易代
1
神游
6
沈从文的前半生
6
人文主义地理学
8
我的阅读史
2
陆王学述
1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1
清人笔记随录
1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1
浮云远志
6
人生史与人类学
3
题写名胜
1
巴黎城记
1
左宗棠评传
2
品格的技艺
2
严复集
1
笔醒山河
1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3
走出唯一真理观
2
先秦城邑考古
6
洋务与赈务
1
叔本华论说文集
2
诗人革命家
3
乡里的圣人
2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1
中国士绅
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
城市
4
无穷的困惑
1
左宗棠全传
3
岁月沧桑
3
体国经野之道
4
独醒之累
2
幻想的秩序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1
世界现代建筑史
1
自然的大都市
1
自由与命运
1
旧日庭院
4
读毛泽东札记二集
1
呻吟语·菜根谈
3
日暮乾清门
2
传奇的风景
1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3
晚清官场镜像
1
细读的乐趣
2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15
人格心理学
1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1
我们的孩子
1
娇惯的心灵
3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1
等不等观杂录
1
大国之基
1
无法直面的人生
7
法度与人心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水浒传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
2
曾国藩家书
7
中国历史通论
1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1
主体解释学
1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1
绝望与希望之外
1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1
叙事的虚构性
1
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
2
第一堂课
2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2
发现乡土景观
2
潮打石城
2
史学的时间之维
3
陆游的乡村世界
1
五更盘道
2
我的人生故事
3
古典正义论
1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
3
平常的恶
3
风险与理性
7
逃避主义
2
甜与权力
3
冯友兰的伦理思想
1
当经成为经典
3
爱的阶梯
6
从混沌到秩序
3
清代人物研究
1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1
中国青铜时代
3
万古江河
1
艺术、神话与祭祀
3
走进生命的学问
17
五十自述
34
龚鹏程四十自述
21
焚书·续焚书
2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
平凡的一生
2
考古学专题六讲
1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1
持灯的使者
3
鸣鹤园
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2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9
中国考古学
7
考古人類學隨筆
2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2
考古学是什么
3
古史的考古学探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