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3对《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的笔记(1)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 书名: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 作者: 韩起澜/卢明华
  • 页数: 139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 2004-08
  • 读《苏北人在上海》

    这是一本写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里怎么逐渐由江南人以原籍作为标准建构起来的苏北族群。作者通过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整理考察了1850-1980期间上海苏北人的形成。作者首先论述“苏北”并不具有地理上的确切范围,同时也不是一个固有的概念,而是上海的江南人为了表现自己优越感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侮辱性的词汇,苏北在江南人眼中即是贫穷,落后,粗俗,肮脏,地下的代名词。随后作者叙述了所谓苏北人他们来上海的各种背景和原因,以及他们在上海的居住和生活状况。苏北人生活在上海边缘的棚户区,受到排挤,要求拆迁棚户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凝聚了苏北人力量共同抵抗压迫和排挤。除此之外他们的文化也不受到上海的接受,他们的文化人贴上低俗的标签。随后作者论述了苏北人这个族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他从劳工市场和行业差距入手,发现劳工市场的阶层中,在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工作的人通常会被江南人认为是苏北人,他们会认为只有苏北人会去扫垃圾,苏北人拉黄包车,苏北人做理发师,做修脚工等等。而在苏北人从事的这些职业中又以原籍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分层,比如扬州人做的是低下工作阶层中比较高级的工作,理发师,澡堂工人,而淮安人垄断拉黄包车的工作。上海人认为只要是做那些低下工作的就是苏北人,而同时那些被认为是苏北人的他们本身却并不认同自己是苏北人,他们自己群体内部是一个原籍作为标准划分出更多的亚族群,通常以同乡会的形式存在,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是扬州人,还是淮安人,还是其他地方的人,并且虽然在上海人眼里住在棚户区的人都是苏北人,而苏北人自己却明确的知道棚户区中按照不同的原籍集中聚居在不同的街道。一二八时间之后成为了苏北人形成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历史时间,由于受到歧视,只要是坏名声的事情总是要落在苏北人身上,当时上海出现了一些汉奸,然后当人们提到汉奸总是会将他们定义为从苏北来的,这使得苏北人真正的开始正式自己所谓苏北人的身份,开始组织各种抗议活,通过各种方式为苏北人正名,开始建立自己作为苏北人的该得到的尊重。虽然这种反抗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效果,但是在这件事情中苏北人作为一个族群形成了自我的认同,他们具有了自己的族群意识。由于贫穷而形成的苏北人印象并没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苏北人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的改善而得到改善。他们仍然在各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这种不平等是一种无形中形成的观念上的不平等,或者说是一种刻板印象,即使很多人年青一代是在上海长大和接受教育,由于原籍是苏北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面对这些不平等,苏北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要么隐藏去苏北人的身份,要么干脆断绝与苏北的联系纽带,也有标榜自己的苏北身份的,这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苏北人的族群认同,苏北人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族群。作者在最后一章将上海以原籍作为标准形成的社会类别,进而构成族群揭示了籍贯对于理解中国族群的重要性。

    2019-01-16 12:10:05 1人喜欢 5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