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创作者
· · · · · ·
-
阎步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阎步克,1954年11月生,辽宁
省沈阳市人。1971年参加工作,曾
做过下乡知青、军人和工人。1978
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
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
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
师。专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译著有《帝国的政治体系》,另有
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 · · · · ·
目 录
第一章 问题与前提
第一节 关于士大夫的“二重角色”
第二节 问题:学士与文吏的分与合
第二章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一节“士”字的初形与初义
第二节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三节 事・学・族
第三章 封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传统――“礼”
第一节 礼治:“俗’、“法”之间
第二节 礼治:尊尊、亲亲与贤贤
第三节 礼治:“和而不同”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一节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十章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一节 东汉的“经术”与“吏化”
第二节 儒法合流
第三节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十一章 结论与推论
第一节 全书的结论
第二节 初步的推论
第三节 几点余论
后 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问题与前提
第一节 关于士大夫的“二重角色”
第二节 问题:学士与文吏的分与合
第二章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一节“士”字的初形与初义
第二节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三节 事・学・族
第三章 封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传统――“礼”
第一节 礼治:“俗’、“法”之间
第二节 礼治:尊尊、亲亲与贤贤
第三节 礼治:“和而不同”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一节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十章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一节 东汉的“经术”与“吏化”
第二节 儒法合流
第三节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十一章 结论与推论
第一节 全书的结论
第二节 初步的推论
第三节 几点余论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法家与秦政所达到的“深刻的片面”,划定了它的限度。 1.官僚行政的组织机构片面发达,立法、司法和所谓“政治斗争通道”并无多少自主性可言。法家与秦政之“法治”这种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官僚制的法”,与关东列国根深蒂固的三统相维(政统、亲统、道统)的政治文化模式,难以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2.秦这种集立法、司法和行政于一身的官僚制度,可以使控制直达社会基层。当专制君主发现自由调动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的时候,他往往不会错过这一滥用权力的机会。(因这种“法治”对君主个人意志的抵制往往是只限于技术层面。“明法”“督责”不仅服务于“法治”“霸道”,而且也服务于君主“专用天下适己”的个人欲望。 3.官僚体制自身也有一种把一切社会要素纳入行政式之下的天然倾向,只要存在着可能,它就要施展其无所不在的控制,以及种通过追求“宏大事业”、显示其调动资源的巨大能力以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天然倾向。这与君主之权势欲一拍即合,并且经常构成对社会之沉重压迫,进而成为社会的异化物和对立物。 强制剥夺民众自由而使之服务于国家,这一点尤其能够反映官僚帝国的本质。 4.然而小农经济的天脆性,却使这个庞大的专制官机器必须在一个难以掌握的平衡点上运转,既要保证源的敛取,又不能使剥削超过限度,否则千万小农的破产终将造成严重动乱。然而这一体制的结构,却使之难以由自身来矫正政策的偏差。文吏固然训练有素,他们却只具备执行功能,由严刑暴敛引起的动乱反馈至中央,新的指令仍是严刑暴敛,并在无异议的情况之下被再次贯彻下去了。近代社会政治系统的分化中,出现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权分立,并有各种民主通道和政党政治使社会可以由之制约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战国至秦政治系统的分化形态,却表现为吏道的“孤军深入”一专制官僚体制的片面发达。 在秦帝国,“法治”确实达到了“片面的深刻”,但这种君主专制与政治相结合的体制,无论就其内部机制而言,还是就其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儒法之争 -
而且,师道的精义还不只是由上教下。《尚书·立政》蔡沈《集传》引“吴氏曰:古者凡以善言语人,皆谓之‘教‘不必自上教下而后谓之‘教'也”。此说深合古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封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传统 ——“礼”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9.0
-
- 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8.1
-
- 石室賸言 8.6
-
- 宋代历史探求 7.8
-
- 敬畏传统 8.9
-
- 文史星历 9.1
-
-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9.3
-
- 汉唐间的制度文献与制度文化 8.4
-
-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8.3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社会学概念的内化——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社会学概念的内化 ——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关于《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一书,已有两篇较为全面和精彩的书评,一篇为许纪霖先生的《跨越两个年代──评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一篇为陈苏镇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力作──读...
(展开)

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一年的第一本书,对我来说多少都有一些不一样的意义。对于2024年的我,《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仿佛就是命定的那本书。 2024年,我第一个读书的打算,是从中国上古开始一个断代一个断代系统读一些经典著作。这原因我在之前略谈过: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我大感到世界文明不但... (展开)
不敢妄议,只求梳理出大概
读完阎步克先生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已经有些时日了,坦白地说,这是一本对我较有震动的著作,当然,由于知识的浅薄,读的过程并不是很轻松。读完之后,也有不少的感触,但真要整理起来,又感觉甚无头绪,所以只能将心中一些想法零碎地记录下来。 阎先生的这本书...
(展开)

社会科学方法应用于史学研究 ——读阎步克先生《士大夫政治生涯演生史稿》
中华帝国的官僚政治以 “士大夫”为治国者。士大夫阶层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形态。各领域学者对 “士大夫”已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硕果累累。阎步克先生于1996年出版的《士大夫政治生涯演生史稿》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将此项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全书论...
(展开)

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变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讲整个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历史,和《士与中国文化》那本主题相似,没想到是专门讲述战国秦汉时期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即"演生",读完后倒觉得可以和《祥瑞》这本书一起读,了解什么是王莽篡汉的时代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政治"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和政治文... (展开)
“士”阶层溯源及其在秦汉政治生态下的分化、合流与士大夫政治的形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溯源: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及政治文化传统 从“士”字的最初含义及古代历史源头开始追溯,“士”最初可能指成年男子,后逐渐成为贵族官员之称,与“大夫”共同构成了封建贵族士大夫阶层。周代的封建士大夫阶层具有显著特征:一是与封建宗法制度紧密相连,治家与治国融为一... (展开)
士大夫的政治演生及人生启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断断续续将近13个小时,才读完了这本四十余万字令我非常震撼的著作。然而对于我这种古文知识浅薄的人来讲,读的过程非常不轻松,时常需要复制书中引用的古文,粘贴到另外一个app搜索,看是什么意思。相较于现代的白话文,古文同样的字所包含的意思太多,也更不容易被人理解。 ... (展开)> 更多书评 3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9.1分 1459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9.0分 44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有新版我就买 (狂而无依)
- 政治与社会 (George)
- 书名含有“士大夫” (布与)
- 历史的温度 (Jambalay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盘水 2010-01-11 14:29:17
当年没读懂,那时还没啥文化,只觉得高深与震撼,改年再读吧……
0 有用 九地之下 2011-10-08 14:21:55
主要是写得太晦涩。只记得道统、政统、德什么的了。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1-24 00:23:21 湖北
经典作品。
1 有用 尋繹 2020-12-20 21:53:16
探讨士大夫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 儒法的分合是贯穿秦汉史的重要因素,是理解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的重要线索。
1 有用 漪澜 2012-06-07 00:44:00
要尽快读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