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问题》主要是写给西方读者看的。然而,罗素却是立足于中国的立场谈中国的现实政治:关注中国军阀纷争的政治格局,剖析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特别用很大篇幅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指出中国经济、铁路交通、工业(尤其是矿业)的发展前景.呼吁中国重视教育,呼唤“少年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罗素又立足西方立场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有其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 · · · · ·
伯兰特・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英国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丰富,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社会、教育、历史、宗教、政治等广泛领域,尤以数学和逻辑研究上建树突出,他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成果宏大,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中国的种种问题
画家穷困而死,收藏家则收购他们的遗作,却自夸为慈善之举……中国也许可以视为一个艺术家的国度,她具有艺术家所具有的所有善恶之德;其善主要有利他人,而其恶却足以危害自己。
第二章 19世纪以前的中国
如今称中国为China,其实来自秦始皇的姓(Tsin或Chin)的读音汉字……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爱国主义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则是受贿和耍阴谋。
第三章 中国与西方各国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中国的种种问题
画家穷困而死,收藏家则收购他们的遗作,却自夸为慈善之举……中国也许可以视为一个艺术家的国度,她具有艺术家所具有的所有善恶之德;其善主要有利他人,而其恶却足以危害自己。
第二章 19世纪以前的中国
如今称中国为China,其实来自秦始皇的姓(Tsin或Chin)的读音汉字……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爱国主义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则是受贿和耍阴谋。
第三章 中国与西方各国
中国文化中有个弱点:缺乏科学。一个英国人杀一个中国人比一个中国人杀一个英国人要容易……
第四章 现代中国
欧洲文化中改变中国传统习惯的,除了战争,就是商业和知识这两方面。中国人的生活给中国人的幸福,要比英国人的生活带给英国人的幸福多得多。
第五章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日本人有一种偏执:喜欢把政府分离为“真正的”和“名义上的”两种。
第六章 现代日本
日本……能把大多数欧洲人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糅合在一起。人为地制造对天皇的崇拜是近代日本最有趣的一个现象,这种制止民众变得清醒理智的方法颇值得其他国家仿效。
第七章 1914年之前的日本与中国
乍一看……中日两国都是黄种人……但他们在政治上、文化上的相似之处却很少。日本的名流自诩本国为世界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革命党刚萌芽,日本就加以扶持。
第八章 “大战”中的日本与中国
日本……把中国作为试验新式武器的场地……日本发现可以利用中国的参战加剧内讧,这种做法是符合它一贯的对华政策的。
第九章 华盛顿会议
对于中国来说,在华盛顿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关于山东的条约。
第十章 远东当前的各种势力与发展趋势
高尚的理想本身也未必能给信奉它的人带来纯粹的幸福。中国一定要明白决不能让工业利润流人外国人之手。
第十一章 中西方明的对比
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外国的因素,那就是佛教……犹太教和科学产国文明中没有。中国实际上是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没有宗教,全体人民也同样没有……中国人的宽容,欧洲人根据本国经历是无法想象的。
第十二章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是,他们总能得到外国人的好感。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要面子”觉得很可笑。中国人的性格中最让欧洲人惊讶的莫过于他们的忍耐了。
第十三章 中国的高等教育
喜欢文学艺术的人容易将中国误解为……一个文物博物馆。中人要用这样一种敢于怀疑和发问的自由精神建设一种与其鼎盛时期的旧文化相媲美的新文化。
第十四章 中国的工业
从中国人的脾气和传统来看,更适宜于从事商业而不是工业……不过工业的发展一定要由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来主持,这是至关重要的。
第十五章 中国的前途
中国必须自救,而不能依靠外人……要用公共思想取代旧时的家族伦理观念。
附言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国问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中国问题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问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有充分的预言性和预见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梁爷对罗素还是比较认同的,也在前一段读到罗素的《中国人的性格》,觉得一个外国人通过在中国短短的1年多的时间能够对中国有如此透彻的了解属实不易,因此就买了《中国问题》,读来对罗素先生的预见性深感佩服! 罗素是1920年10月12日至1921年7月11日期间在中国讲学。短短不... (展开)> 更多书评28篇
-
海子牛 (孤单落于城市,朋友就是亲人)
浑沌凿窍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至于人生的乐趣,是我们生活在工业文明的时代,受生活环境重压而失去的最重要,最普通的东西。但在中国,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这也是我要赞美中国文化的一大原因。(我们现在失去的就是这个吧) 英国的繁盛以及他们努力...2011-08-10 06:37
浑沌凿窍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至于人生的乐趣,是我们生活在工业文明的时代,受生活环境重压而失去的最重要,最普通的东西。但在中国,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这也是我要赞美中国文化的一大原因。(我们现在失去的就是这个吧)英国的繁盛以及他们努力为自己攫取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依靠侵略弱国而得来的,而中国的力量不至于加害他国,他们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生存。从人类的整体的利益来看,欧美人颐使气指的狂妄自信比起中国人的慢性子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果。大战的爆发表明我们的文明中有那么一些瑕疵,而俄国与中国的情况则使我们相信这两个国家能使我们分清对错。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经沿袭了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然而,欧洲人的人生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导向破坏的效率最终只能带来毁灭,而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这一结局。(欧洲也哭了,中国也哭了)所有的政治都是由咧嘴而笑的恶魔造成的,他教唆那些精力旺盛,头脑灵活的人去折磨那些逆来顺受的广大民众,以夺走他们兜中的钱财,手中的权利和脑中的思想。像这样的河流,往往造成民众的迷信,认为用人来祭祀可以改变洪水泛滥的局面。但,《尚书》中却没有这种记载。尧舜禹都把平息水患视为头等大事,但他们治洪的方法是大兴水土改造,而非搞迷信的那一套。历史学家常常把(中国)一个朝代的衰落归因于宦官滥用权力,但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学传统。中国的英文China,最早源自于秦始皇帝的姓’秦‘,Tsin或者Chin。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中国也有些阻碍进步的传统习惯,但是中国更长于维持稳定而不是进步和变革。(原来如此啊)中国的孝道在怎么过分,它的危害也及不上西方人的爱国。自然,这两者的错误之处都是教诲人们对人类的某一部分尽特别的义务而将其他人置之度外。但是,爱国主义是对作战的某一方尽忠,孝道则不然。因此,爱国主义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则是受贿和耍阴谋。这可以从中国与欧洲的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得到印证。中国文化中有个弱点:缺乏科学。英国虽有莎士比亚,弥尔顿,洛克,休谟和其他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但这并不能使我们比中国人更优秀。使我们处于优势的是牛顿,波尔以及以后起的科学家。我们之所以胜人一筹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更熟练的杀人技艺。中国人的伦理历来不注重公共义务,而家族观念却很重。当官的必须供养他的亲属,如果要为官清廉,肯定要放弃孝道。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中国要进步,家族制度必须打破。虽然他们抛弃了将自己熏陶长大的种种成见,暂时也还没有接受新的一套,但他们能保持思想的自由,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判别其中的是非曲直。中国人的人生比西方的残暴人生更文雅,更宽容,更多反省。中国人的这种性格再加上他们对美的敏锐感受,使中国成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国家。日本和中国不同,是一个信奉宗教的国家。同样的一个命题,中国人在未证明真之前就采取怀疑的态度;而日本人则在未证明为假之前深信不疑。回应 2011-08-10 06:37 -
王冰棍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我们的西方文明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是精力过剩的合理化。我们的工业主义、军国主义、热爱进步、传教狂热、扩张势力、控制和组织社团,这一切都是因为精力太过旺盛。西方人向来崇尚效率,而不考虑这种效率是服务于何种目的,但自“大战”以后人们对这种做法开始有异议。他们认为,欧洲各国如果在此事上稍稍懈怠一下的话,那么战争就不会发生。但在美国这一信条仍为人们普遍接受;日本也是如此;俄国的布尔什维...2012-06-29 12:35 1人喜欢
我们的西方文明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是精力过剩的合理化。我们的工业主义、军国主义、热爱进步、传教狂热、扩张势力、控制和组织社团,这一切都是因为精力太过旺盛。西方人向来崇尚效率,而不考虑这种效率是服务于何种目的,但自“大战”以后人们对这种做法开始有异议。他们认为,欧洲各国如果在此事上稍稍懈怠一下的话,那么战争就不会发生。但在美国这一信条仍为人们普遍接受;日本也是如此;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也一样,他们的目的是要让俄国全盘美国化。俄国同中国一样,也可以看作艺术之邦,但不同的是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就掌握在对西方文化不论好坏一律照单全收的人的手里。以前,我也许会信以为真地认为这些人是对的。中国的归国留学生也与这些俄国人持相同观点,认为西方的冲击和推搡是求之不得的事。现在,我不能接受这种观点。我认为,从人类整体的利益来看,欧美人颐指气使的狂妄自信比起中国人的慢性子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果。“大战”的爆发表明我们的文明中有那么一些瑕疵,而俄国与中国的情况则使我相信这两个国家能使我们分清对错。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然而,欧洲人的人生观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
回应 2012-06-29 12:35
论坛 · · · · · ·
哲学家总是瞧不起物理学家 | 来自红狼 | 3 回应 | 2013-05-26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辞书出版社版 2014-7 / 19人读过 / 有售
- BiblioBazaar版 2007-02-26 / 92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版 2011-5 / 51人读过
- 经济科学出版社版 2012-12 / 26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郝明義&《越读者》推荐书目 (猫和老书)
- 老外写中国 (馨)
- 我思我在 (山右一仁)
- 通识阅读参考书目(基础类) (L)
- 同传之路 (homy)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_闲不住 2007-12-01
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文学作品,当然我认为,读這本书之前需要有渊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如同嚼蜡.
2 有用 港长㍿ 2011-02-01
帝国主义角逐下中国 民国初年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 不同意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
2 有用 fateface 2016-02-08
主要还是当史料读的。对于研究1920年代的中国知识界和中外关系史都有用。
0 有用 翡冷翠的夜 2014-08-14
不得不说写的还是挺偏向中国人的, 可能源于作者对当时中国的同情。 不过对当时各个国家的情况分析还是非常到位的
0 有用 陰陽魚 2014-01-23
這本書 盛名之下 其實難負 很多問題礙於作者水平限制遠遠沒有看透 但恰好是作者學識豐富 對中國的了解又有限 然在這有限之上又沒有妄加詆譭 讓本文沒有經過太多個人理解的渲染 他看到了什麽 就是什麽 沒有誇張 也沒有詆譭 我想最為一部思想書籍 他略顯粗鄙 而作為一本見聞錄和隨筆 當是對其時中國難得之作了
0 有用 牛雪伟 2019-02-12
让人很感动的一本书
0 有用 一树飞花。 2019-01-06
以天才的聪明,以大英帝国成长下的骄傲和荣光,以那个时代中西之间社会对比的巨大差距(简直不可逾越),也只有罗素会觉得西方的哲学有巨大的缺陷,中国的文化中有无可比拟的东西对现代世界至关重要。罗素希望中国人爱国,改变四分五裂的国家局面(49之前),而晚年,书中所说的东西大多实现的时候,罗素希望中国人打破西方的核威胁(那时候中国的原子弹氢弹还没有成功)。无论在哲学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罗素的中国关怀令人感... 以天才的聪明,以大英帝国成长下的骄傲和荣光,以那个时代中西之间社会对比的巨大差距(简直不可逾越),也只有罗素会觉得西方的哲学有巨大的缺陷,中国的文化中有无可比拟的东西对现代世界至关重要。罗素希望中国人爱国,改变四分五裂的国家局面(49之前),而晚年,书中所说的东西大多实现的时候,罗素希望中国人打破西方的核威胁(那时候中国的原子弹氢弹还没有成功)。无论在哲学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罗素的中国关怀令人感慨,当然这是他对世界关怀的延续。 (展开)
0 有用 留待白首忆芳华 2018-08-31
罗素以他丰富的学识和令人惊叹的预见性分析了中国的很多问题,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也让我们意识到虽然中国现在已经解决了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但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而这一切都有待我们后来者去思考和解决~
0 有用 111122223333 2018-07-20
某共表示:中国特色主义不需要外人的理论2333333
0 有用 Ting 2018-07-20
佩服罗素的洞察力 在中国待了不到一年就能看清很多问题的本质了 预言很有前瞻性 对中日两个文明的比较对人很有启发 可能罗素想不到的是 现在的中国社会贯彻落实了丛林法则 西方的“野蛮人”倒是博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