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 Métaphore vive
译者: 汪堂家
出版年: 2004-7
页数: 457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新版)
ISBN: 978753273356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继《意志哲学》和《历史与真理》之后的第三部主要著作,是关于隐喻的专著。全书由八篇论文组成,分别阐述了隐喻与符号学、修辞学、语义学、诗学和诠释学的关系与理论。作者系统介绍了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西方近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一直到现代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看法,并从词汇、句子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这一千古之谜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正是基于对隐喻问题在语言哲学和诠释学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利科从修辞学、语义学、符号学和诠释学的角度对隐喻作了深入的研究。1975年出版的《活的隐喻》一书便是这一研究的具体成果。这是迄今为止阐述隐喻问题的最为详尽的著作,也是利科在70年代写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它是意志现象学与成熟的哲学诠释学之间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活的隐喻》由八篇各自独立的论文组成。利科在该书前言中指出:“每篇论文都是一条独特路径...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继《意志哲学》和《历史与真理》之后的第三部主要著作,是关于隐喻的专著。全书由八篇论文组成,分别阐述了隐喻与符号学、修辞学、语义学、诗学和诠释学的关系与理论。作者系统介绍了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西方近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一直到现代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看法,并从词汇、句子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这一千古之谜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正是基于对隐喻问题在语言哲学和诠释学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利科从修辞学、语义学、符号学和诠释学的角度对隐喻作了深入的研究。1975年出版的《活的隐喻》一书便是这一研究的具体成果。这是迄今为止阐述隐喻问题的最为详尽的著作,也是利科在70年代写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它是意志现象学与成熟的哲学诠释学之间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活的隐喻》由八篇各自独立的论文组成。利科在该书前言中指出:“每篇论文都是一条独特路径的一段,这条路径始于古典修辞学,经过符号学和语义学,最后达到诠释学。从一门学科向另一门学科的过渡与相应的语言学实体,即,语词、句子,话语的过渡相一致。”在这本著作中,利科再次显示了他的博学多识和出色的分析技巧以及由小见大的远大眼光。
作者简介 · · · · · ·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是享誉世界的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诠释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和文艺理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宗教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修辞学和政治学领域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目录 · · · · · ·
第一研究 在修辞学与诗学之间:亚里士多德――献给德卡里
1.修辞学与诗学的二分
2.诗学和修辞学的共同内核“名称的转移”
3.一个谜:隐喻与明喻
4.陈述的“修辞学”地位
· · · · · · (更多)
第一研究 在修辞学与诗学之间:亚里士多德――献给德卡里
1.修辞学与诗学的二分
2.诗学和修辞学的共同内核“名称的转移”
3.一个谜:隐喻与明喻
4.陈述的“修辞学”地位
5.陈述的“诗学”地位
第二研究 修辞学的衰落:比喻学――献给热内特
1.比喻学的修辞学“模式”
2.丰塔尼埃:观念与语词的优先性
3.比喻与形象化表达
4.换喻、提喻与隐喻
5.隐喻簇
6.牵强的隐喻与新颖的隐喻
第三研究 隐喻与话语主义学――献给哈姆林
1.语义学与符号学之争
2.语义学与隐喻修辞学
3.逻辑语法与语义学
4.文学批评与语义学
第四研究 隐喻与语词语义学――献给邦弗尼斯特
1.符号一元论与语词的优先性
2.逻辑学与命名语言学
3.作为“意义变化”的隐喻
4.隐喻与索绪尔假设
5.意义游戏:在句子与语词之间
第五研究 隐喻与新修辞学――献给格雷马
1.偏差与修辞学零度
2.形象化表达的空间
3.偏差与偏差的缩小
4.修辞格的功能:“义素”分析
第六研究 相似性的作用――献给迪弗雷纳
1.替代与相似
2.隐喻的“形象”因素
3.对相似性的诉讼
4.为相似性辩护
5.隐喻的心理一语言学
6.形象与意识
第七研究 隐喻与指称――献给埃利亚代
1.指称假设
2.为反指称辩护
3.普遍化的指称理论
4.模型与隐喻
5.走向“隐喻的真空”概念
第八研究 隐喻与哲学话语――献给让・拉德里埃
1.隐喻与存在概念的模糊性:亚里士多德
2.隐喻与实体的类比:本体论一神学
3.隐喻与形而上学
4、话语领域的交叉
5.对指称假设的本体论说明
法汉专门术语对照
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活的隐喻"的人也喜欢 · · · · · ·
活的隐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dawn (好好读书)
因为看一个引用了此书的作品,找出原作上下文看一看;又因为不好懂,所以下载了这个中文。怎么说呢,就这两页对应的以下这段英文来说,翻译得错误百出。比如开始两句,中文作: “使人看出相似性”的活动就是“显示‘属’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是如此。 这就错得离谱了。其他地方没有功夫一一对着看,就把我碰上得贴出来。想要读这个译本的读者不妨找一两段英文对对,别轻信译本,因为读这个中译可能看得更糊涂。 The sa...2022-07-30 15:29:47 1人喜欢
因为看一个引用了此书的作品,找出原作上下文看一看;又因为不好懂,所以下载了这个中文。怎么说呢,就这两页对应的以下这段英文来说,翻译得错误百出。比如开始两句,中文作:
“使人看出相似性”的活动就是“显示‘属’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是如此。
这就错得离谱了。其他地方没有功夫一一对着看,就把我碰上得贴出来。想要读这个译本的读者不妨找一两段英文对对,别轻信译本,因为读这个中译可能看得更糊涂。
The same operation that lets us ‘see the similar’ also ‘conveys learning and knowledge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 genus.’ This too is in Aristotle. But if it is true that one learns what one does not yet know, then to make the similar visible is to produce the genus within the differences, and not elevated beyond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cendance of the concept. This is what Aristotle signified through the idea of ‘generic relationship.’ Metaphor allows us to intercept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us at this preparatory stage because, in the metaphorical process, the movement towards the genus, which is checked by the resistance of difference, is captured somehow by the rhetorical figure. In this manner, metaphor reveals the dynamic at work in the constitution of semantic fields, the dynamic Gadamer calls the fundamental ‘metaphoric,’37 which merges with the genesis of concepts through similarity
回应 2022-07-30 15:29:47 -
31"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 49”善于使用隐喻,也就是发现相似性“57”在哲学上,要在相距遥远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需要洞察力“ 59”商谈修辞法,审判修辞法,舆论修辞法。。。艺术转向对一些独特事物的判断“ 63”必须寻找与说服活动和论据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显现方面。陈述毋宁是对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与所有启发活动相关,对证...
2018-07-02 17:36:11 1人喜欢
31"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
49”善于使用隐喻,也就是发现相似性“57”在哲学上,要在相距遥远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需要洞察力“
59”商谈修辞法,审判修辞法,舆论修辞法。。。艺术转向对一些独特事物的判断“
63”必须寻找与说服活动和论据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显现方面。陈述毋宁是对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与所有启发活动相关,对证明而言,存在着需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阐明的某种区别。就像在几何学中那样,当只有论证才显得重要时,我们不关心陈述。但是一旦与听众的关系具有头等重要时,我们就要通过陈述来教导别人“
65”论证与说服之间摇摆不定,当说服不再在意论证时,劝诱或取悦的欲望就会挤走它。。写下的话语与其说是通过思想,还不如说是通过风格产生效果。。明晰,热烈,丰富,得体,典雅。。情节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顺序性,结构性,条理性。场景顺序,性格的一贯,意图的连贯以及韵文的条理“
75”历史学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诗歌则描述过去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历史停留于特殊性,诗歌则上升到普遍性“
回应 2018-07-02 17:36:11 -
我们为何要停留于空间隐喻而不是翻译这种隐喻呢?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让意义的剩余物发挥作用,而意义的剩余物构成了隐喻的涵义,但这不属于指示活动,即不属于形象化表达与其翻译共具有的意义。因此,话语空间的隐喻部分是可译的:它的翻译就是指称理论;本质上不可译的东西是它表示情感意义的能力,是文学的崇高性。
2016-06-21 16:33:04
-
我觉得如果以语词的含混和句子的含混之间的比较来写一篇文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语词的含混是指代对象的不明确,是和对象之间的不明关系造成的。我说“汤”可能指热水,也可能指可以喝的一种食物。句子的含混就没有那么简单,也许说话人本身就在使用文学手法,想要同时表达两种意思。那么此时的含混应该归之为什么原因呢?或者说句子的含混是以什么为载体的?
2013-01-02 21:04:37
-
31"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 49”善于使用隐喻,也就是发现相似性“57”在哲学上,要在相距遥远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需要洞察力“ 59”商谈修辞法,审判修辞法,舆论修辞法。。。艺术转向对一些独特事物的判断“ 63”必须寻找与说服活动和论据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显现方面。陈述毋宁是对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与所有启发活动相关,对证...
2018-07-02 17:36:11 1人喜欢
31"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
49”善于使用隐喻,也就是发现相似性“57”在哲学上,要在相距遥远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需要洞察力“
59”商谈修辞法,审判修辞法,舆论修辞法。。。艺术转向对一些独特事物的判断“
63”必须寻找与说服活动和论据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显现方面。陈述毋宁是对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与所有启发活动相关,对证明而言,存在着需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阐明的某种区别。就像在几何学中那样,当只有论证才显得重要时,我们不关心陈述。但是一旦与听众的关系具有头等重要时,我们就要通过陈述来教导别人“
65”论证与说服之间摇摆不定,当说服不再在意论证时,劝诱或取悦的欲望就会挤走它。。写下的话语与其说是通过思想,还不如说是通过风格产生效果。。明晰,热烈,丰富,得体,典雅。。情节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顺序性,结构性,条理性。场景顺序,性格的一贯,意图的连贯以及韵文的条理“
75”历史学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诗歌则描述过去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历史停留于特殊性,诗歌则上升到普遍性“
回应 2018-07-02 17:36:11 -
索绪尔说“语言符号并不将事物与名称统一起来,而是将概念与听觉印象统一起来。”你看看,这不是支持私有语言说吗?事物与名称的关系是一个超越性的、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吧?事物与名称之间的关系应该用本质还原的方法去分析。概念与听觉之间的关系则是人与自己的关系。我听到的东西是怎样的,我如何去理解它,这是我的立义行为和我的听觉直观如何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语义学对于索绪尔来说是一门关于显现的性质的学问,不能...
2013-01-02 20:22:49
-
我觉得如果以语词的含混和句子的含混之间的比较来写一篇文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语词的含混是指代对象的不明确,是和对象之间的不明关系造成的。我说“汤”可能指热水,也可能指可以喝的一种食物。句子的含混就没有那么简单,也许说话人本身就在使用文学手法,想要同时表达两种意思。那么此时的含混应该归之为什么原因呢?或者说句子的含混是以什么为载体的?
2013-01-02 21:04:37
-
我们为何要停留于空间隐喻而不是翻译这种隐喻呢?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让意义的剩余物发挥作用,而意义的剩余物构成了隐喻的涵义,但这不属于指示活动,即不属于形象化表达与其翻译共具有的意义。因此,话语空间的隐喻部分是可译的:它的翻译就是指称理论;本质上不可译的东西是它表示情感意义的能力,是文学的崇高性。
2016-06-21 16:33:04
-
dawn (好好读书)
因为看一个引用了此书的作品,找出原作上下文看一看;又因为不好懂,所以下载了这个中文。怎么说呢,就这两页对应的以下这段英文来说,翻译得错误百出。比如开始两句,中文作: “使人看出相似性”的活动就是“显示‘属’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是如此。 这就错得离谱了。其他地方没有功夫一一对着看,就把我碰上得贴出来。想要读这个译本的读者不妨找一两段英文对对,别轻信译本,因为读这个中译可能看得更糊涂。 The sa...2022-07-30 15:29:47 1人喜欢
因为看一个引用了此书的作品,找出原作上下文看一看;又因为不好懂,所以下载了这个中文。怎么说呢,就这两页对应的以下这段英文来说,翻译得错误百出。比如开始两句,中文作:
“使人看出相似性”的活动就是“显示‘属’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是如此。
这就错得离谱了。其他地方没有功夫一一对着看,就把我碰上得贴出来。想要读这个译本的读者不妨找一两段英文对对,别轻信译本,因为读这个中译可能看得更糊涂。
The same operation that lets us ‘see the similar’ also ‘conveys learning and knowledge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 genus.’ This too is in Aristotle. But if it is true that one learns what one does not yet know, then to make the similar visible is to produce the genus within the differences, and not elevated beyond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cendance of the concept. This is what Aristotle signified through the idea of ‘generic relationship.’ Metaphor allows us to intercept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us at this preparatory stage because, in the metaphorical process, the movement towards the genus, which is checked by the resistance of difference, is captured somehow by the rhetorical figure. In this manner, metaphor reveals the dynamic at work in the constitution of semantic fields, the dynamic Gadamer calls the fundamental ‘metaphoric,’37 which merges with the genesis of concepts through similarity
回应 2022-07-30 15:29:47 -
31"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 49”善于使用隐喻,也就是发现相似性“57”在哲学上,要在相距遥远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需要洞察力“ 59”商谈修辞法,审判修辞法,舆论修辞法。。。艺术转向对一些独特事物的判断“ 63”必须寻找与说服活动和论据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显现方面。陈述毋宁是对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与所有启发活动相关,对证...
2018-07-02 17:36:11 1人喜欢
31"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
49”善于使用隐喻,也就是发现相似性“57”在哲学上,要在相距遥远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需要洞察力“
59”商谈修辞法,审判修辞法,舆论修辞法。。。艺术转向对一些独特事物的判断“
63”必须寻找与说服活动和论据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显现方面。陈述毋宁是对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与所有启发活动相关,对证明而言,存在着需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阐明的某种区别。就像在几何学中那样,当只有论证才显得重要时,我们不关心陈述。但是一旦与听众的关系具有头等重要时,我们就要通过陈述来教导别人“
65”论证与说服之间摇摆不定,当说服不再在意论证时,劝诱或取悦的欲望就会挤走它。。写下的话语与其说是通过思想,还不如说是通过风格产生效果。。明晰,热烈,丰富,得体,典雅。。情节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顺序性,结构性,条理性。场景顺序,性格的一贯,意图的连贯以及韵文的条理“
75”历史学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诗歌则描述过去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历史停留于特殊性,诗歌则上升到普遍性“
回应 2018-07-02 17:36:11 -
我们为何要停留于空间隐喻而不是翻译这种隐喻呢?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让意义的剩余物发挥作用,而意义的剩余物构成了隐喻的涵义,但这不属于指示活动,即不属于形象化表达与其翻译共具有的意义。因此,话语空间的隐喻部分是可译的:它的翻译就是指称理论;本质上不可译的东西是它表示情感意义的能力,是文学的崇高性。
2016-06-21 16:33:04
-
我觉得如果以语词的含混和句子的含混之间的比较来写一篇文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语词的含混是指代对象的不明确,是和对象之间的不明关系造成的。我说“汤”可能指热水,也可能指可以喝的一种食物。句子的含混就没有那么简单,也许说话人本身就在使用文学手法,想要同时表达两种意思。那么此时的含混应该归之为什么原因呢?或者说句子的含混是以什么为载体的?
2013-01-02 21:04:3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Routledge (2003)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8.3分 50人读过
-
Seuil (1997)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上海译文出版社 (彼岸)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好译者 (waits)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活的隐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LoveYumi 2013-07-20 07:10:14
利科学识非常渊博。除了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当他讲到符号学、语言学、语义学、新修辞学时我完全跟不上节奏。我见过的论文集作品中这本最佳,各篇论文间相互引证,甚至比一般书的结构更紧密,其他论文集更是远不如此作。我记得似乎是伽达默尔说过,凡表达真知之处必然蕴涵着矛盾。仿此语,我认为凡真正表达出深刻洞见之处都是以思辨的话语来表达的。此书读了一个多月,很多不懂。我觉得在近代法国哲学没有形成真正的自己的传统;但... 利科学识非常渊博。除了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当他讲到符号学、语言学、语义学、新修辞学时我完全跟不上节奏。我见过的论文集作品中这本最佳,各篇论文间相互引证,甚至比一般书的结构更紧密,其他论文集更是远不如此作。我记得似乎是伽达默尔说过,凡表达真知之处必然蕴涵着矛盾。仿此语,我认为凡真正表达出深刻洞见之处都是以思辨的话语来表达的。此书读了一个多月,很多不懂。我觉得在近代法国哲学没有形成真正的自己的传统;但现代以来,从柏格森开始,法国哲学逐渐形成了它的传统,我想德里达和利科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开)
0 有用 某F 2010-03-28 01:31:26
似曾相识的理论。ps:这本书被我丢在某宾馆了,气愤。
1 有用 胡桑 2014-04-23 22:10:51
汪堂家先生的译著。
0 有用 图圈的池塘 2010-02-04 15:26:24
四星半。比艾柯的那本易懂些。
0 有用 雷诺阿的小玫瑰 2019-03-13 11:14:08
布置学生读第一章讨论亚里士多德,然后发现给自己挖了个大坑,非常不好懂。对照英文译本看了下,有些地方的翻译有问题,也导致了理解困难。
0 有用 只有我自己 2022-07-01 10:34:12
业余看,跳着看;学知识,找英法版对着看。贡献先不提,作者有些像裁缝
0 有用 谷龙龙快学习 2021-11-06 14:01:52
!
0 有用 mori 2021-07-11 11:56:22
隐喻是哲学生发的基础,隐喻与哲学息息相关。而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到利科的隐喻解释学,转向是因为要求哲学的驱动。
0 有用 Ville isolée 2021-05-24 23:21:03
书的内容里就蕴含了许多隐喻……按作者的诠释来看隐喻似乎采纳了自然语言在哲学中的用法,哲学话语经常会有隐喻的过程,以一种观念的符号绘制另一个观念的“肖像”,已经形成意义的指称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中,激活一个隐喻需要两种力量的汇合:意义在两个领域之间脱离的力量和意义本身的能动性,语义潜能本身和指称领域的联系共同造就隐喻的超越意义
0 有用 Selah 2021-04-17 16:35:21
艰难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