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旧邦新造的创作者
· · · · · ·
-
章永乐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目录 · · · · · ·
序言: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汪晖)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 · · · · · (更多)
序言: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汪晖)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第四章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第五章 首届国会的解散与总统集权的诞生
第六章 渐行渐远的君主立宪制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旧邦新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旧邦新造"的人也喜欢 · · · · · ·
- 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 8.2
-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8.3
-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8.8
- 民国的“失传” 8.1
- 两个世界间的托克维尔 8.6
- 民主的本性 8.9
- 万国竞争 8.3
- 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 8.7
- 宪政古今 7.7
旧邦新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旧邦新造》最后两章内容梳理
张泰苏|评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
“大妥协”背后的不妥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走向何方成为一百年前能人志士的疑问。这也只能是能人志士的疑问,大清垮掉的废墟之上仍是乡绅弄权的舞台。民初的历史纷乱不堪,仅是历史事件梳理变令人厌烦。作者从法理角度剖析退位诏书与约法之间的联系,对1... (展开)读《旧邦新造》:旧民主主义国家是怎么失败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前言 20世纪10年代开始,复合君主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向共和宪政转变的时候,总是遭遇国家分裂以至于最终形成的是同质化民族国家,例如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但是中国在这一“旧邦新造”过程中,成功地继承了过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和人民,没有出现严重的分...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中文参考书目 | 来自江湖遠人 | 2012-10-30 21:32:03 | |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全文) | 来自紫川 | 2012-01-31 19:37:1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9.1分 38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宪政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木暮阡陌)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优酷 罗辑思维 2014 (第2季) 介绍的书籍 (IVAN)
- 《罗辑思维》第二季推荐书籍 (郭誉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旧邦新造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Tradition 2012-06-23 21:17:02
民初政治的绝对好书
2 有用 Bora Bora 2014-12-19 15:28:27
政治学学者来探讨辛亥革命和政治转型,感觉就是不一样。不过作者政治思想史背景出身,导致本书的解释性不够。
2 有用 Tacher 2014-11-20 18:22:10
为了写溥仪的论文,我尝试熟悉清室逊位相关的材料,于是阅读了这本书。我曾经觉得,自己作为比较温和的人,是不会对近代政治史感兴趣的,但这本书说明了我这一想法的错误。虽然不是很传统的历史学著作,但是作者通过中西政体对比,政治文本解读,政治理论探讨,政治实践分析,充满激情地诉说了革命派、立宪派的国家理想。诚如题目所言,“旧邦新造”,这条新造之路何其艰辛和曲折,共和派、君宪派都有自己的完整理论,但是理论与现... 为了写溥仪的论文,我尝试熟悉清室逊位相关的材料,于是阅读了这本书。我曾经觉得,自己作为比较温和的人,是不会对近代政治史感兴趣的,但这本书说明了我这一想法的错误。虽然不是很传统的历史学著作,但是作者通过中西政体对比,政治文本解读,政治理论探讨,政治实践分析,充满激情地诉说了革命派、立宪派的国家理想。诚如题目所言,“旧邦新造”,这条新造之路何其艰辛和曲折,共和派、君宪派都有自己的完整理论,但是理论与现实的错位告诉每一个当事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而最大的失意者似乎就是康有为。突如其来的革命打破了中国的传统政制,无论是妥协、革命还是守旧,都描绘着重新形塑国家政体、重新布局中央权力的图景。遗憾的是,民族问题、国际环境、地方分权让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展开)
7 有用 澈之 2012-11-25 21:16:36
民国百年回首再望。章以宪政史的维度创建性得发现了亡清与民国得主权连续性,而也正是因为此,中国才能继续以统一得疆域与政权进行国家再造。北洋集团具有实权但却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纪律意识得组织最终崩解。南方政府虽然具有法统但却为了一己之利辩护其虚伪之共和。从精英到社会总动员,中国得路还长。20141211如是两年过去了,趁着王奇生老师的讨论课又重新翻了一遍,也读了章永乐老师二三两章的修改稿,尽管历史系的同学... 民国百年回首再望。章以宪政史的维度创建性得发现了亡清与民国得主权连续性,而也正是因为此,中国才能继续以统一得疆域与政权进行国家再造。北洋集团具有实权但却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纪律意识得组织最终崩解。南方政府虽然具有法统但却为了一己之利辩护其虚伪之共和。从精英到社会总动员,中国得路还长。20141211如是两年过去了,趁着王奇生老师的讨论课又重新翻了一遍,也读了章永乐老师二三两章的修改稿,尽管历史系的同学们讲了好多史料上的局限,也指明了这本书的现实关怀,政治系的同学们也会发现这本书大多仅仅是使用了一些政治学的概念而没有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历史本身就是当代人的观念在那一时期的投射,章永乐试图找寻帝制终结以后的主权连续性,这是一种追寻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关联的努力,至少从这一观念出发的宪法学解释尝试是成功的 (展开)
4 有用 琳琅满木 2014-02-20 19:58:06
民国初年 国会体制阶段的经典书之一。在民国那种内忧外患,各种问题迫在眉睫的环境,开明专制,集权显然要好于过度民主。只不过一切历史都是近代史,现在流行民主,所以这种解读难免不受人待见。看历史,还是要以历史发生年代的环境和思想作为基础和依托,而不是把现代的环境映射到历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