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旧邦新造的创作者
· · · · · ·
-
章永乐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目录 · · · · · ·
序言: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汪晖)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 · · · · · (更多)
序言: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汪晖)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第四章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第五章 首届国会的解散与总统集权的诞生
第六章 渐行渐远的君主立宪制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做的研究是属于宪法学的领域,就是用宪法学的一系列范畴移到康有为身上,追问他、拷打他,只有这样,才能从他身上逼出一套宪法学的知识。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康有为讲的一系列概念,譬如,他是如何谈主权的,如何谈政府组织的,谈分权时,他又谈总统制还是议会制,在地方政治上他是主张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加上某种意义的地方分权。这样可以看到,康有为对我们今天整个宪法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尝试着把康有为身上的儒家色彩抹掉,让康作为一个宪法学家去与自由派对话。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曾亦书会议记录-海裔的发言 -
清王朝的政体具有“复合君主制”的特色,皇帝与其统治下的不同区域和租群建立起不同的法理关系,清王朝的同一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皇帝的有形的身体,而非制度的同一性建立的:他是汉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可汗,满人的族长,西藏喇嘛教的保护人,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行民族隔离政策,致使不同租群无法通过日常交往形成共同的集体认同。这一隔离政策直到晚清推行新政,“化种族之畛域”时才逐渐放开。皇帝绝不仅是政治制度的顶点,他也是将这个庞大的王朝凝聚在一起来的纽带。一旦“皇帝解纽”,这个庞大的国家也就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旧邦新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旧邦新造"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 8.6
-
- 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 8.2
-
- 1913革命的反革命 6.9
-
- 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 8.0
-
- 万国竞争 8.2
-
-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8.7
-
-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9.1
-
- 法治与党治 7.3
旧邦新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旧邦新造》最后两章内容梳理

张泰苏|评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

“大妥协”背后的不妥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走向何方成为一百年前能人志士的疑问。这也只能是能人志士的疑问,大清垮掉的废墟之上仍是乡绅弄权的舞台。民初的历史纷乱不堪,仅是历史事件梳理变令人厌烦。作者从法理角度剖析退位诏书与约法之间的联系,对1... (展开)
读《旧邦新造》:旧民主主义国家是怎么失败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前言 20世纪10年代开始,复合君主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向共和宪政转变的时候,总是遭遇国家分裂以至于最终形成的是同质化民族国家,例如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但是中国在这一“旧邦新造”过程中,成功地继承了过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和人民,没有出现严重的分...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中文参考书目 | 来自江湖遠人 | 2012-10-30 21:32:03 | |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全文) | 来自紫川 | 2012-01-31 19:37:1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9.0分 39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宪政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木暮阡陌)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优酷 罗辑思维 2014 (第2季) 介绍的书籍 (IVAN)
- 《罗辑思维》第二季推荐书籍 (郭誉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2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旧邦新造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琳琅满木 2014-02-20 19:58:06
民国初年 国会体制阶段的经典书之一。在民国那种内忧外患,各种问题迫在眉睫的环境,开明专制,集权显然要好于过度民主。只不过一切历史都是近代史,现在流行民主,所以这种解读难免不受人待见。看历史,还是要以历史发生年代的环境和思想作为基础和依托,而不是把现代的环境映射到历史中去
5 有用 Cooltree 2012-11-13 22:18:11
思路令人耳目一新,语言老道,西方社会科学训练加中国视野的佳著,只言片语皆有高见。
10 有用 Tradition 2012-06-23 21:17:02
民初政治的绝对好书
0 有用 romeobleu 2012-01-03 05:52:42
新邦旧造
7 有用 澈之 2012-11-25 21:16:36
民国百年回首再望。章以宪政史的维度创建性得发现了亡清与民国得主权连续性,而也正是因为此,中国才能继续以统一得疆域与政权进行国家再造。北洋集团具有实权但却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纪律意识得组织最终崩解。南方政府虽然具有法统但却为了一己之利辩护其虚伪之共和。从精英到社会总动员,中国得路还长。20141211如是两年过去了,趁着王奇生老师的讨论课又重新翻了一遍,也读了章永乐老师二三两章的修改稿,尽管历史系的同学... 民国百年回首再望。章以宪政史的维度创建性得发现了亡清与民国得主权连续性,而也正是因为此,中国才能继续以统一得疆域与政权进行国家再造。北洋集团具有实权但却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纪律意识得组织最终崩解。南方政府虽然具有法统但却为了一己之利辩护其虚伪之共和。从精英到社会总动员,中国得路还长。20141211如是两年过去了,趁着王奇生老师的讨论课又重新翻了一遍,也读了章永乐老师二三两章的修改稿,尽管历史系的同学们讲了好多史料上的局限,也指明了这本书的现实关怀,政治系的同学们也会发现这本书大多仅仅是使用了一些政治学的概念而没有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历史本身就是当代人的观念在那一时期的投射,章永乐试图找寻帝制终结以后的主权连续性,这是一种追寻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关联的努力,至少从这一观念出发的宪法学解释尝试是成功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