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rian Massumi
/
布莱恩·马苏米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运动,情感,感觉
原作名: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译者: 严蓓雯
出版年: 2012-2
页数: 348
定价: 40.00元
丛书: 人文科学译丛
ISBN: 9787564905996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运动,情感,感觉
原作名: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译者: 严蓓雯
出版年: 2012-2
页数: 348
定价: 40.00元
丛书: 人文科学译丛
ISBN: 978756490599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Libgen中文书籍上传计划 (甜河)
- Installation - Image (Eco)
- new/neo materialism and materiality (章伯)
- 网络-技术-身体-现象学 (Бu!u)
- dai (xuk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虚拟的寓言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溪山 2022-10-07 00:36:31 浙江
“情感的自治”
1 有用 usk 2021-08-03 14:49:16
对可能性-潜能-虚拟这三个领域的区分和关联阐述得非常好(第五章)。
13 有用 勺九 2017-12-03 20:06:26
法国理论专家,文化研究学者马苏米的代表作。可以说是加拿大版德勒兹。马苏米的情感理论立足于后现代视角,将情感自治视为情境的经验领域的自治,以此与语境的结构性捕捉区分。自治:自我活动性的方式。情感与情绪差异,在于持续性与不持续性,情境与语境的二元对立。情感是语境的活泼,是单一性*的创造,是关联性的联觉与共生。情感具有自我活动性。实在-虚拟-运动。情感是本体感觉的凝缩?末章批判科学主义与文化研究,批判科... 法国理论专家,文化研究学者马苏米的代表作。可以说是加拿大版德勒兹。马苏米的情感理论立足于后现代视角,将情感自治视为情境的经验领域的自治,以此与语境的结构性捕捉区分。自治:自我活动性的方式。情感与情绪差异,在于持续性与不持续性,情境与语境的二元对立。情感是语境的活泼,是单一性*的创造,是关联性的联觉与共生。情感具有自我活动性。实在-虚拟-运动。情感是本体感觉的凝缩?末章批判科学主义与文化研究,批判科学主义循环使用仿真叙事-赤裸事实框架,批判文化研究去政治化,去自我活动性,呼吁政治生态学的文化研究。(视野局限北美?)马苏米对语境的理解与格罗斯伯格语境观可做比较。流行文化是生命力的集体艺术(弗洛姆?)。流行文化传染性扩充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亦有对AI哲学阐释,见第五章。模糊性是哲学,哲学是寓言。 (展开)
3 有用 方可平 2022-11-17 20:42:35 北京
补标。在马苏米看来,语境与情境构成一组处理事件(event)的不同概念:前者是稳定的预存,将事件“在语言、体系及其他任何连锁层面上被限定”;后者是流变的过程,使事件“冲入并经过一个语境”,从而彰显出事件的奇异性(singular)。而情感和情动则分别相关于不同概念:“情感是语境的。情动是情境的:作为事件在进入语境。”马苏米对情感/语境和情动/情境的界说,源于其对德勒兹的发挥。情动即生成在现实与虚拟... 补标。在马苏米看来,语境与情境构成一组处理事件(event)的不同概念:前者是稳定的预存,将事件“在语言、体系及其他任何连锁层面上被限定”;后者是流变的过程,使事件“冲入并经过一个语境”,从而彰显出事件的奇异性(singular)。而情感和情动则分别相关于不同概念:“情感是语境的。情动是情境的:作为事件在进入语境。”马苏米对情感/语境和情动/情境的界说,源于其对德勒兹的发挥。情动即生成在现实与虚拟的间隔之中,它揭示出“事件的完成无法实现的自身部分”即真实的潜在之存在,向内在性平面敞开,催发着真实(real)与现实(actual)间的沟通转化。情动是无法被固化和再现的连续流变的过程,它生成于现实与真实的界槛之上,开启了超于现实的潜在性的虚拟。 (展开)
2 有用 Unmensch 2024-09-09 11:35:14 美国
在实证材料上,马苏米将一切材料(视觉领域,亮度误差)推到 “前个体的奇异性”上使用一大堆本体论转向/STS科学行话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陈词滥调(在这同时我感觉作者完全没有阅读过胡塞尔海哥)。同时马苏米一直在用一种模糊的半可构想性论证,而不试着说明 “从一个命题的可设想性能否推出该命题成立的可能性”这么一个克里普克早就说明的命题,或者说胡塞尔追问的意义得以发生的依据。这是任何一个物理主义者都不能接受的... 在实证材料上,马苏米将一切材料(视觉领域,亮度误差)推到 “前个体的奇异性”上使用一大堆本体论转向/STS科学行话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陈词滥调(在这同时我感觉作者完全没有阅读过胡塞尔海哥)。同时马苏米一直在用一种模糊的半可构想性论证,而不试着说明 “从一个命题的可设想性能否推出该命题成立的可能性”这么一个克里普克早就说明的命题,或者说胡塞尔追问的意义得以发生的依据。这是任何一个物理主义者都不能接受的。第三,作者最后一节中展现了情动政治最为反动的post-rev立场: 回到游牧场域,回归对变化的痴迷,就像那个一直坚信自己独特性的将政治失败内化的私小说作者(们)一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