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杨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42-1976)研究
出版年: 1993-06
页数: 328
定价: 7.90
装帧: 平装
丛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
ISBN: 9787538707182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42-1976)研究
出版年: 1993-06
页数: 328
定价: 7.90
装帧: 平装
丛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
ISBN: 9787538707182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术】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1 (茶茶)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北大中文系书单——最低限度书目 (Fantasia)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史之研究 (南池子)
- 文化风景学 (木偶师)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抗争宿命之路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斜杠的远兔 2020-08-05 11:47:14
李杨是理论家而非文学史家。作为理论家,他以独特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点亮了原先诸多的晦暗地带,让我们看到某些范畴更广阔的历史脉络。 问题在于,第一,讨论具体历史范畴时,他思维的起点是理论,观点先行导致分析问题有削足适履和以偏概全之嫌(对于不符合理论预设的材料避而不谈);第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既不是按照某种理念“有计划”地发展进化的过程,也不是在国家连贯的文化政策下的持续实践... 李杨是理论家而非文学史家。作为理论家,他以独特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点亮了原先诸多的晦暗地带,让我们看到某些范畴更广阔的历史脉络。 问题在于,第一,讨论具体历史范畴时,他思维的起点是理论,观点先行导致分析问题有削足适履和以偏概全之嫌(对于不符合理论预设的材料避而不谈);第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既不是按照某种理念“有计划”地发展进化的过程,也不是在国家连贯的文化政策下的持续实践,而是在一种错综的斗争、变革、权力交错作用下曲折前行的过程,里面包含了诸多的异变和断裂,形而下的历史过程被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三,与其他“再解读”的分析文本近似,有时因理念先行下的过度阐释和刻意误读而显得生硬。(我们在读那些文学的时候,真的是在读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吗?) (展开)
0 有用 临风-bot 2021-11-14 17:15:48
“反抗现代性是现代性逻辑的一部分,换言之,现代性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包含了这种反抗。”阅读本书得一直保持思考,还得面对马克思和哲学的考验。对毛泽东诗词的重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贯穿全书的分析,以及关于“话语”“现代”等种种理论之运用…这才是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式。
0 有用 田田 2011-11-16 23:48:57
虽然有很多游离文本的莫名的理论,但其中的分析也不乏深具启发性的地方。勉强3星吧
1 有用 LarryWho 2020-06-11 23:18:28
有股莽劲儿,部分解释了我心中的“社会主义现代性”,虽然很多理论衔接并没有很顺畅。然后谈论“人民性”却没有谈到其苏联来源,算缺憾之一。
3 有用 野客 2017-11-22 09:25:59
90年代再解读风潮中的成果,用“形式的象征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当然是承袭“反现代的现代性”的思路,叙事-抒情-象征的递进来构筑起来的话语体系大大开拓了研究空间。但是有堕入大概念迷恋症候,西方理论征引显得突兀,另一方面是无法细化至特定研究,例如胡风文艺、56年秦兆阳、70年代地下诗群等,显然在此无从安放。
0 有用 ynamoyer🦩 2023-05-09 19:00:56 福建
前言中部分立论是站不住的,所以不管下文如何,读者都会怀疑最后结论的可靠性。文学研究要了解其他艺术的特性,如舞台艺术特别是戏曲,不管新旧,都是需要程式的,新戏旧戏都要有亮相,现代京剧也是如此。它虽然是全新的事物,不是话剧加唱,但既然属于舞台,就不能脱离舞台艺术的规律,所以不能说新程式等于公式化。文学批评不懂舞台艺术,不懂京剧、舞剧革命,又受当时意识形态氛围影响,妄下论断,这是很不妥的。
0 有用 柳河 2023-02-16 22:03:35 北京
不少判断是准的,但也只停留在判断上了,只能说“富有灵感”。
0 有用 可爱鬼的窝窝 2022-08-07 09:56:49
研一上课时看的
0 有用 三月莺花赋 2022-06-21 13:20:36
关于对人事二元对立的看法、关于自己的偏激与执着,在这个夏天里,将、已经在慢慢地融了,吮吸着融合了的冰淇淋般甜蜜、悲哀。 就个人而言,理论梳理得很清晰,读着舒服、欢喜。似乎,戏剧对峙式的认识论并不适合软弱的我,只有不停地躲避、转移、嬗变,才适合大多数如鱼得水般的小浮游颗粒存在着,也是他们如是的存在经验给我的启示。 但在分析毛诗词一章中,关于古代对于时间超越与否的问题,特别是屈骚,是不是早已是儒家追求... 关于对人事二元对立的看法、关于自己的偏激与执着,在这个夏天里,将、已经在慢慢地融了,吮吸着融合了的冰淇淋般甜蜜、悲哀。 就个人而言,理论梳理得很清晰,读着舒服、欢喜。似乎,戏剧对峙式的认识论并不适合软弱的我,只有不停地躲避、转移、嬗变,才适合大多数如鱼得水般的小浮游颗粒存在着,也是他们如是的存在经验给我的启示。 但在分析毛诗词一章中,关于古代对于时间超越与否的问题,特别是屈骚,是不是早已是儒家追求圣王与马克思主义追求质变的印合痕迹呢?在现代之前既然不是定然以对立的方式面对世界,其实时间这种虚设的概念或许真的只是个游戏,读古书似乎总有个安字在。 (展开)
0 有用 孤独美食佳 2022-05-17 16:01:21
立论比贺桂梅客观 没那么双标 也比贺直接激进。建构野心造成的散论暴露了知识结构和思考行文的缺陷 同时也有把叙事抒情象征本质化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