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56:百花时代》里所要评述的,是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称之为“百花时代”。
这个称谓的由来,主要的根据,当然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毛泽东提出了并开始实施被称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个方针的提出,有着国际上的和国内的深刻的背景。它的名称,采用了一种描述性、想象性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并与中国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历史情景(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相联系。这一比喻性概念,以及它的提出过程中对内涵的不断限定与修正,使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相距甚远,也让具有不同立场的人,在这一口号之中安放各自的期望,寄托各自的想象。总之,这是一个有...
《1956:百花时代》里所要评述的,是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称之为“百花时代”。
这个称谓的由来,主要的根据,当然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毛泽东提出了并开始实施被称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个方针的提出,有着国际上的和国内的深刻的背景。它的名称,采用了一种描述性、想象性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并与中国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历史情景(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相联系。这一比喻性概念,以及它的提出过程中对内涵的不断限定与修正,使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相距甚远,也让具有不同立场的人,在这一口号之中安放各自的期望,寄托各自的想象。总之,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勾起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的憧憬。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空间似乎一下子拓展了,变得开阔了起来。历史也许并没有单一的主题,但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应该说是有相当一致的意向。
1956的创作者
· · · · · ·
-
洪子诚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的人担心这里隐蔽着某种谋略,如当时有人所言,他们的顾虑重重,是怕打击报复:“鸣放三部曲,一放;二收;三整。”他们对提出这一方针的中央倒是信任的,但是,“党的领导人不都是毛主席、周总理,和尚不是著萨,菩萨是经过苦修苦炼的,炉火纯青,和尚修炼时间不长。何况打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还处在“摸底阶段”,“他们还在猜测,这是真放还是假放。如果是真放,放多少,放了以后还收不收,放是手段还是目的,是为了繁荣文化学术还是为挖思想、整人,以及哪些问题能争鸣,哪些问题不能争鸣”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2页 -
同期,还翻译转了苏联(く共产党人》杂志在上一年发表的专论:《关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同题》。这篇专论,不指名地批评了马林料大的观点。1952年10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当时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林科夫作了《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其中谈到文学艺术时说:“文学家和艺术工作者必须时刻记住,典型不仅是最常见的事物,而且是最充分、最尖锐地表现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的事物……典型性是与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相一致的;它不仅仅是最普遍的、时常发生的和平常的现象。有意识地夸张和突出地刻画一个形象并不排斥典型性,而是更加充分地发掘它和强调它。典型是党性在现实主义艺术中的表现的基本范围。典型问题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1956"的人也喜欢 · · · · · ·
-
- 1948 8.9
-
- 问题与方法 8.9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9.0
-
- 历史与现实之间 8.4
-
- 左翼文学的时代 8.6
-
- 表意的焦虑 8.4
-
- 1898:百年忧患 7.8
-
-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8.1
-
- 当代文学关键词 7.8
-
- 1942 7.8
1956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读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与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当代文学的制度生产、理论论辩与人事斗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洪子诚老师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借用韦勒克概念)著称,在本书中,这一特色也有较充分的体现。书中较少论及具体文学作品,更不必提《再解读》一般的文本细读。与之相对,洪老师把论述重心放在文学制度与文学生产、文艺理论论争和文艺界人事斗争这三方面上。这三个方面相互纠... (展开)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之《1956:百花时代》

莫名其妙的事实落成了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8.8分 26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8.9分 16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白露@思勉)
- 学人文丛—洪子诚 (白露@思勉)
- 中大图书馆备查(2) (一切归零)
-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书尾参考书目 (纸遁)
- 那些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 (舛折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1956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鼠曲草 2023-12-06 22:14:14 浙江
呜呼!读毕“最后的‘前言’”,不禁要感慨:这是一个如此真实的历史,如此真实的影响着每一个时代潮流中的人。又要感慨,洪子诚先生有着悲天悯人的史家情怀,在材料的剪裁和评述上,一次次展现那个惊险的年代,又是草蛇灰线地埋下日后一步步扩大的悲剧。历史的凶残和惊险,又让人背冷的幽默感,在一声声苦笑中,一次次叹息。
3 有用 海子 2020-02-13 22:47:13
重写文学史系列的构想发端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3 有用 糖水圆子 2021-03-20 20:27:57
读完总感觉洪老师有种隐微的忧伤,不仅对那些一轮一轮倒在批判中的人,也对他本来可能是另一幅图景的青春。
0 有用 薛亦晴 2009-03-02 23:22:53
洪老师的东西,力荐!
7 有用 归去也 2019-12-02 15:50:35
12.1开读。 12.2 阅毕,五体投地。洪子诚老师何止是批评家,简直是个小说家,纷繁人事积满案头,抽丝剥茧之间,“宿命”被毫无质疑的凸显了出来。老一代学人总谦称因为自身是历史的参与者而主观性强烈;可洪师自己也早已申明在前:并非占有时间上的优势便拥有“真理”——毕竟,历史不总是进步的。结尾好评,以周扬做结真可谓点睛之笔。钱的大开大阖、洪的冷静严谨——这大概是整套书系里最值得一读的两本了。 向洪老... 12.1开读。 12.2 阅毕,五体投地。洪子诚老师何止是批评家,简直是个小说家,纷繁人事积满案头,抽丝剥茧之间,“宿命”被毫无质疑的凸显了出来。老一代学人总谦称因为自身是历史的参与者而主观性强烈;可洪师自己也早已申明在前:并非占有时间上的优势便拥有“真理”——毕竟,历史不总是进步的。结尾好评,以周扬做结真可谓点睛之笔。钱的大开大阖、洪的冷静严谨——这大概是整套书系里最值得一读的两本了。 向洪老致敬,以后大抵再不会有这样的当代文学史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