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现实主义的限制的创作者
· · · · · ·
-
姜涛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导言:讲述他人
发生论:文学经验的生成
净化论:文学交流的功效
第二章 “血与泪的文学”——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实主义与文化变革的承诺
探索新的文学源泉
寻找新的读者
第三章 鲁迅、叶绍钧与现实主义的道德阻碍
鲁迅:观察的暴力
叶绍钧:同情、真诚以及叙述的分化力量
第四章 茅盾、张天翼以及现实主义的社会阻碍
茅盾:细节的政治
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
第五章 超越现实主义——大众的崛起
参考文献
书籍与文章
杂志
· · · · · · (收起)
发生论:文学经验的生成
净化论:文学交流的功效
第二章 “血与泪的文学”——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实主义与文化变革的承诺
探索新的文学源泉
寻找新的读者
第三章 鲁迅、叶绍钧与现实主义的道德阻碍
鲁迅:观察的暴力
叶绍钧:同情、真诚以及叙述的分化力量
第四章 茅盾、张天翼以及现实主义的社会阻碍
茅盾:细节的政治
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
第五章 超越现实主义——大众的崛起
参考文献
书籍与文章
杂志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在进一步考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理论上支持或反对现实主义之前,有必要先停下来,探讨一下鲁迅在《》扁 中所下的有趣定义人,是写实主义。”这个朴素的解说含义深远。借助它,鲁迅将文学上“主 义”的差别归结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关系间题。他暗示,对文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文学经验参与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一一小说作者是“我”,读者是“你”,而“他”或“她”构成了作品中的人物。我在上文已指出,中国人对现实主义的偏爱,部分由于它对中国社会中“别人”的关注,在历史上这些“别人”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力。将这个被忽略的群体纳入到严肃文学的视野里,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同时,这一新的观审也要冒作家与他的对象一一可见的但又是沉默的“别人”ー一分离的危险。新的间题产生了。作家与对象间的关系是否应理解为人道主义式的,或是向被损害者投以怜悯,或是从意识形态上警告当权者,促使底层阶级的觉醒?现实主义作家的自我否认是谦恭的表现,还是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一一即:讲述“别人”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还是为了借标定和确认以示区分?在讨论上述问题如何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学论争和小说试验中得到探素的时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对新文学旨在创建、反映的新的社会分界的影响。甚至是我们即将讨论到的革命文学论争,也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一场发生在浪漫主义的“我/我们”与现实主义的“他/他们”之间的“人称”之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净化论:文学交流的功效 -
意识形态阐释似乎从未提供一个它理应提供的稳定视角以观察混乱的社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32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最后的儒家》《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国之枭雄》《技术与性别》
等
。
喜欢读"现实主义的限制"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公寓里的塔 9.3
-
- 诗人革命家 8.9
-
-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 9.2
-
-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 9.3
-
- 书写"我乡我土" 7.8
-
-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9.2
-
- 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 9.1
-
- “新启蒙”知识档案 8.6
-
- 批评空间的开创 9.0
-
- 革命·叙述 8.4
现实主义的限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转』现实主义在革命中国的命运(周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学形式像现实主义那样,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却走完了始被引进、终被放弃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现实主义本身的过错,还是中国的不幸?国人在...
(展开)


笔记之《导言:讲述他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章 导言:讲述他人 1928鲁迅《扁》主义之争 1.现实主义20年代两派: ①现实主义 ②浪漫主义 2.西方的“现实主义”流变: ①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当代批评:小说是一种语言建构,其符号学身份不能被忽略,厌倦谈论现实主义。 ②夏志清、普实克之后:研究五四文学史边缘性取向,... (展开)
现实主义与realism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毫无疑问,作为文学术语的现实主义与realism意义不同。换言之,中国研究者脑海中的“现实主义”与欧美研究者那里的realism,不能划等号。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 在西方,如我们曾讨论的那样,现实主义基本上是一种认识论实践,它考研着语言捕捉、沟通现实的能力。在中国,现实... (展开)>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9.2分 283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9.1分 5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文化与批评”读书会】书单 (Kaka.Lam)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现实主义的限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要乐一世 2007-03-07 21:09:48
属学术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天才作品。
16 有用 琴酒 2015-11-27 23:39:44
因为对这个题目翻来覆去想过很多切入的可能,所以知道他的材料组织和切入有多好。虽然写起来难免将西方的现实主义静态化,但对关键问题都没有回避,比如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巴特对于福楼拜笔下无用的物品的重新解读),或者是巴尔扎克和司汤达某种程度上的置身事外,或者是阐释学的对世界和自身的发现。所以在分析文本中,一方面是鲁迅们作为局内人而不能回避的共谋的责任,一方面是现实主义所无力回应的革命的叙事,茅盾们试图在... 因为对这个题目翻来覆去想过很多切入的可能,所以知道他的材料组织和切入有多好。虽然写起来难免将西方的现实主义静态化,但对关键问题都没有回避,比如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巴特对于福楼拜笔下无用的物品的重新解读),或者是巴尔扎克和司汤达某种程度上的置身事外,或者是阐释学的对世界和自身的发现。所以在分析文本中,一方面是鲁迅们作为局内人而不能回避的共谋的责任,一方面是现实主义所无力回应的革命的叙事,茅盾们试图在作品里留住的时代。但这个问题往下想其实给卢卡奇那些颠过来倒过去的文章一个新的视点,即现实文学何以既是观察和真实的联系,又是符合左派观点能唤起反抗的。想必在这其中存在一个我尚未能命名的逻辑的跳脱吧。 (展开)
1 有用 丁萌 2007-03-24 01:56:28
绝对好书。
9 有用 thea 2011-08-02 14:32:54
有点小家子气。作者看似处处为中国文学着想,说现实主义在中国碰到问题如何如何;但这么说的前提,一则是把现实主义本身限制住了,他所谓的现实主义不过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二则,就像我们今天说中国特色,其实是把中国排除在了世界性的对话的可能性之外。
2 有用 🦨🦫 2019-02-01 00:11:37
今天也依然对姜涛的语感着迷不已…最后一章尤为精彩,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上学期的pre应该能更完善吧,好在基本点没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