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14篇.本书贯穿着充沛的反封建热情,“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本书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严格的现实主义形象,巧妙的艺术构思,一篇又一篇新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裘沙、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经历用画笔揭示鲁迅的思想体系,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全部原文摘录
给周老爷子满分吧。曾经读过的再读依旧字字珠玑,没读过的还是味如嚼蜡的读不下去。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在出版百年之际重看此书,仍然感慨中国白话小说的起点,先生的认知水平,时隔百年仍无过时之处,反而更显华彩(除对胡适之的戏讽有不公允),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相较当下的很多人还不如百年前的人的开悟和启蒙。先生关于中医、国戏、礼教、文艺的很多论断明智且超前,如今仍是会引发论争的议题。“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质问更像是对国人苟且浑噩生活的质问,更是对铁屋中昏睡之人的呐喊。“赵”、孔乙己的长衫、人血馒头、阿Q精神... 在出版百年之际重看此书,仍然感慨中国白话小说的起点,先生的认知水平,时隔百年仍无过时之处,反而更显华彩(除对胡适之的戏讽有不公允),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相较当下的很多人还不如百年前的人的开悟和启蒙。先生关于中医、国戏、礼教、文艺的很多论断明智且超前,如今仍是会引发论争的议题。“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质问更像是对国人苟且浑噩生活的质问,更是对铁屋中昏睡之人的呐喊。“赵”、孔乙己的长衫、人血馒头、阿Q精神的典故成为日常用语和网络新梗,更是反映出鲁迅的经典性和青春性。 (展开)
一字一句直指人心。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任何时代都需要呐喊,去喊醒所有麻木不仁的看客。虽然我们都在名利和功德的门槛处彷徨
写得好
这个版本是我在图书馆发现的,很破旧了,但是里面插图很丰富,很利于了解当时背景。
悲凉,讽刺,绝妙。
补
> 更多短评 10 条
> 更多书评 1366篇
> 2人在读
> 60人读过
> 5人想读
订阅关于呐喊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咄 2013-03-29 22:20:09
给周老爷子满分吧。曾经读过的再读依旧字字珠玑,没读过的还是味如嚼蜡的读不下去。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0 有用 螢之光 2023-12-31 19:19:30 北京
在出版百年之际重看此书,仍然感慨中国白话小说的起点,先生的认知水平,时隔百年仍无过时之处,反而更显华彩(除对胡适之的戏讽有不公允),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相较当下的很多人还不如百年前的人的开悟和启蒙。先生关于中医、国戏、礼教、文艺的很多论断明智且超前,如今仍是会引发论争的议题。“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质问更像是对国人苟且浑噩生活的质问,更是对铁屋中昏睡之人的呐喊。“赵”、孔乙己的长衫、人血馒头、阿Q精神... 在出版百年之际重看此书,仍然感慨中国白话小说的起点,先生的认知水平,时隔百年仍无过时之处,反而更显华彩(除对胡适之的戏讽有不公允),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相较当下的很多人还不如百年前的人的开悟和启蒙。先生关于中医、国戏、礼教、文艺的很多论断明智且超前,如今仍是会引发论争的议题。“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质问更像是对国人苟且浑噩生活的质问,更是对铁屋中昏睡之人的呐喊。“赵”、孔乙己的长衫、人血馒头、阿Q精神的典故成为日常用语和网络新梗,更是反映出鲁迅的经典性和青春性。 (展开)
0 有用 元气满满樱桃君 2013-03-19 18:04:55
一字一句直指人心。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5-15 15:36:39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任何时代都需要呐喊,去喊醒所有麻木不仁的看客。虽然我们都在名利和功德的门槛处彷徨
0 有用 梧生 2020-04-06 00:36:20
写得好
0 有用 伊斯塔凛 2024-12-13 15:06:21 湖北
这个版本是我在图书馆发现的,很破旧了,但是里面插图很丰富,很利于了解当时背景。
0 有用 姆咪和小咪咪 2024-09-19 20:38:18 浙江
悲凉,讽刺,绝妙。
0 有用 輕颺 2024-06-16 12:49:33 河北
补
0 有用 螢之光 2023-12-31 19:19:30 北京
在出版百年之际重看此书,仍然感慨中国白话小说的起点,先生的认知水平,时隔百年仍无过时之处,反而更显华彩(除对胡适之的戏讽有不公允),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相较当下的很多人还不如百年前的人的开悟和启蒙。先生关于中医、国戏、礼教、文艺的很多论断明智且超前,如今仍是会引发论争的议题。“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质问更像是对国人苟且浑噩生活的质问,更是对铁屋中昏睡之人的呐喊。“赵”、孔乙己的长衫、人血馒头、阿Q精神... 在出版百年之际重看此书,仍然感慨中国白话小说的起点,先生的认知水平,时隔百年仍无过时之处,反而更显华彩(除对胡适之的戏讽有不公允),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相较当下的很多人还不如百年前的人的开悟和启蒙。先生关于中医、国戏、礼教、文艺的很多论断明智且超前,如今仍是会引发论争的议题。“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质问更像是对国人苟且浑噩生活的质问,更是对铁屋中昏睡之人的呐喊。“赵”、孔乙己的长衫、人血馒头、阿Q精神的典故成为日常用语和网络新梗,更是反映出鲁迅的经典性和青春性。 (展开)
0 有用 梧生 2020-04-06 00:36:20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