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禅与心理分析》根据1957年日本惮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展开的东两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国际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对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术夫拙对弹与心理分析展开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掸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禅与心理分析的创作者
· · · · · ·
-
铃木大拙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铃木大拙(1870~1966)世界禅学权威,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在镰仓圆觉寺从著名禅师今洪北川开始学禅,曾从事佛教典籍的英译和西方哲学、神学著作的日译,熟悉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成就。多次到美国和欧洲各国教学、演讲。晚年赴中国进行佛教实地考察。
一生著述宏富,除日文著作外,并用英文写作了大量有关禅宗的著作,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研究内容除禅宗思想外,还包括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1970年在其百年诞辰时,日本编辑出版了共有32卷《铃木大拙全集》
由于他对禅学的宣扬,使得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本佛教产生兴趣,也刺激了东方人对佛教的再度关注。他对于禅学最大的贡献在于编辑与翻译禅宗著作,并在自己论禅的作品中把禅学与科学、神秘主义相联系,从而激起西方世界对禅学的普遍兴趣。
目录 · · · · · ·
禅学讲座 铃木大拙 1
一、东方与西方 /3
二、禅中的无意识 /18
三、禅中的自我概念 /39
四、公案 /65
五、五个步骤(五位) /88
心理分析与禅佛教 埃里希•弗洛姆 115
一、今日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分析的任务 /119
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概念中的价值与目标 /122
三、泰然状态的本质——人的精神进化 /130
四、意识、抑制与抑制之解除的性质 /143
五、禅之原理 /168
六、抑制的解除与开悟 /181
人类处境与禅 理查德•杜•马蒂诺 209
一、人类处境 /211
二、禅 /225
附录一 对话铃木大拙 253
附录二 临济录(原文) 26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禅师坚持对公案的解答,这绝不是出自一个外在的、陌生的或受外界支配的权威。正好相反,一个真正的禅师是令人极度痛苦的自我最终实现的化身。他对公案之解决的要求,实际上是自我对自身之解决的渴望与寻求的迫切要求。子弟拒绝去见禅师,则是由于自我没有能力去正视自己的严重缺乏和不足,这种缺乏与不足,会在禅师完满实现了的自我面前暴露无遗。而不去见禅师,则至少可以暂时不必在充分而不妥协的诚实中,去应付他自己内在的为了缓解与解除而进行斗争的命令。在以往的许多次参见中,自我所做的努力与尝试,无论是片面的、零碎的还是虚妄的,以避免已经半裸的自身暴露出来的窘迫,也避免赤裸裸的自身进一步或完全暴露的痛苦。因为对自我的这种暴露会威胁到它的生存,甚至有可能引起精神错乱或死亡。 用一位近代禅师的话来说,就是“不用口,不用心,不用身体,呈现出自己来!” 终于,公案的一切客观性都被完全剥尽。然而,它却仍然继续存在着,仍然没有解决,禅师如同自我本身那样,继续要求着公案的解决。 就自我的公案来说是如此,就自我本身来说也是如此。自我处在它既不能构造,也不能忍受、抛弃或逃避的生存之窘境中,不能前进,不能后退,也不能站立。然而,它又被逼着去移动和解决。在系统而彻底地被剥夺了对它全部力量、内容、资源、能力以及它自己身体的使用以后,它还得面对禅师“呈现出自己来”的威严命令。在这种明显的困境中,自我由于感到自己完全无用和无助而经受着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通常会导致自杀。然而在禅宗中,这焦虑与绝望却永远不会陷入这种完全消极的绝望之中。 在那处于前自杀状态中的自我不同,禅门弟子由于有真正的禅师在面前做榜样,因此他确信他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禅师对最终重新和谐一致表达着真正的爱与慈悲,他不仅通过这种爱来支持弟子,而且以他自身的存在来鼓励弟子,消除他们的疑虑。弟子以某种方式感到禅师就是他自己,甚至比他自己还要自己。他还感到禅师与他一样正经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0页 -
它们并不是倾向于以压抑“邪恶”欲望而使人导向一种有德行的生活,而是期望在扩大的意识光焰下,使这邪恶欲望融化消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禅与心理分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禅与心理分析"的人也喜欢 · · · · · ·
禅与心理分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正如同禅不可说的,因此没有标题

《禅宗和精神分析》—奴役走向自由
> 更多书评 23篇
论坛 · · · · · ·
现在我们传颂的“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就是从这部... | 来自阿文995 | 2 回应 | 2021-09-20 22:32:2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Harpercollins (1970)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8.6分 649人读过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8.7分 250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6)8.1分 3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我的道释常识 (羊的门)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已购 (天蓝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5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禅与心理分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慢慢 2014-12-08 11:58:35
值得重温的好书,问题是....做到好难
0 有用 西北之境 2013-07-09 00:48:09
尽管有些还是不懂,但是禅学大师给我们的启示不是一般平常性觉悟的·········
1 有用 张弛 2019-06-14 13:22:29
以前看过的铃木著作中,大多是试图反复描述(临济)禅(公案)开悟的过程(经历大疑、大死的绝境)和结果,但这本书中,是从心理分析去对接西方心理学。它们有某些共同的契合:通过训练,充分的、非反省的体验,将无意识转化成意识。但禅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疾病,而是积极性的泰然生活,也就是铃木说的“生活的艺术”,它“蕴含在同世界充分结合中,蕴含对世界的直接而无情染的领会中”,觉醒状态下的创造性、建设性能量无穷。人格... 以前看过的铃木著作中,大多是试图反复描述(临济)禅(公案)开悟的过程(经历大疑、大死的绝境)和结果,但这本书中,是从心理分析去对接西方心理学。它们有某些共同的契合:通过训练,充分的、非反省的体验,将无意识转化成意识。但禅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疾病,而是积极性的泰然生活,也就是铃木说的“生活的艺术”,它“蕴含在同世界充分结合中,蕴含对世界的直接而无情染的领会中”,觉醒状态下的创造性、建设性能量无穷。人格分析(如精神官能症)与禅的伦理性有联系,但貌似禅不太讲克服粗大贪嗔痴,而是更直接的切入心的本质(所以修禅宗根基很重要啊~烦恼很轻微才行吧),而心理学需要大量临床实验探索。东方哲学的简练与西方的演译。但心理分析可以帮助修禅者避免假开悟的危险,假开悟是纯粹主观的(精神病的活歇斯底里的,或自我催眠)。 (展开)
3 有用 际茹 2020-03-12 11:52:53
以前只是简单想过东西方差别:西方是围绕权利的派生,是群己权界明确划分下、实证主义引导下对真理的追求,冷血、刻薄、孤独,却也规矩、清晰、理性。东方那一派的融合与混沌,家庭甚至宗族间剪不清理还乱但充满人味的烟火气,草莽无惧也想做皇帝与匠人安身立命钻技艺并存的轮番上演,是西方难理解的。想来是我狭隘了,Fromm对东西方的批判精神和理解深度,我每读一遍都有新体会。
0 有用 天蓝蓝 2013-11-17 15:35:57
催眠佳选,到底是翻译说话习惯的问题还是文本确实太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