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旁观者》是一代管理大师的亲笔自传,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旁观者》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和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事实上,早在餐尼迪执政时,写作此书的念头已开始萌芽。那些年代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许多年轻朋友而言,虽还不算是“历史”,却已如吉亚述王国的尼尼微和阿苏尔般遥不可及。
《旁观者》不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德鲁克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本,是德鲁克迷们最不该错过的一本,是了解德鲁克的必读,我愿意郑重推荐给所有的管理者——我知道大家用来读一本书名中既不包含“管理”也没有“领导”的书的时间很有限,但是如果可能,请翻开这本书,开始读...
《旁观者》是一代管理大师的亲笔自传,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旁观者》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和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事实上,早在餐尼迪执政时,写作此书的念头已开始萌芽。那些年代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许多年轻朋友而言,虽还不算是“历史”,却已如吉亚述王国的尼尼微和阿苏尔般遥不可及。
《旁观者》不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德鲁克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本,是德鲁克迷们最不该错过的一本,是了解德鲁克的必读,我愿意郑重推荐给所有的管理者——我知道大家用来读一本书名中既不包含“管理”也没有“领导”的书的时间很有限,但是如果可能,请翻开这本书,开始读。
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在我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这本这么长——20年来,这些人物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行、住、坐、卧,无所不在;也没有一本书这么快就问世了——从我坐在打字机前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
——彼得·德鲁克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现代管理大师,对世人贡献卓越,影响深远,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现代管理大师,对世人贡献卓越,影响深远,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
"旁观者"试读 · · · · · ·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一个人最初给我的印象似乎呆板无聊,满嘴废话,让人呵欠连连。这人是新英格兰小镇的银行家。可是,突然间他话锋一转,谈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天地万物,种类无穷无尽,皆为造物主之功,但天底下却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那两条腿的动物——男人与女人,那么变化多端的。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 在这种独裁政体下,服从至上,大家行事、思考都一样,连写的文字、画的图都如出一辙,完全被一个“中枢”严密控制,也就是纳粹所说的“依同一轨道而行”(gleichgeschaltet)。这股潮流会大为风行,锐不可当,甚至淹没了民主的声音。但我写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不管是触及政治、哲学还是历史,有关社会秩序或社会组织,论述管理、科技或经济等层面,都以多元化、多样化为宗旨。在一个强势政府或大企业高声疾呼“中央控制”的重要时,我则一再地说要分权、多做实验,并得多开创社区组织;在政府和企业成为唯一和整个社会相抗衡的机构时,我则认为“第三部门”,也就是非营利、以公益为主的组织特别重要——在这儿,才能孕育独... 《旁观者》这本书是为我自己而作。然而这是一本有关“人”的书,不是以我自己为主题。英国版的书名副标题——“记录其他人物以及我所历经的时代”(Other Lives and My Times)将本书主旨一语道尽。在我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这本这么长——20年来,这些人物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行、住、坐、卧,无所不在;也没有一本书这么快就问世了——从我坐在打字机前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妈妈,您自己不是知道得很清楚吗?您常常指着那些鸡蛋啦、莴苣啦,还有香菜,说过去值几个古登。” “我虽只是个笨老太婆,”奶奶答道,“不过,脑子还是应该装比较重要的东西,而不是一些芝麻小事,天晓得30年前的香菜多少钱?那时候,我不常上街买东西,那些事都是管家和厨子打点的。” “但是,”爸爸面红耳赤地说,“您不是口口声声地跟小贩说,当年的价钱是多少?” “儿啊,我当然得这么说啦,不然一定会被骗。” 赞同或是反对20世纪的一些事物,都和奶奶无关,正如她的说法,这些不是一个“笨老太婆”可以理解的。然而,她却有先见之明,她懂得:如果身处一个身份证明比人本身来得重要的时代,证明文件是越多越好,而且在货币受到政府的控制之下,所持的身份证明文件会影响到汇率。此外,官僚一旦掌权,“公仆”反成了公家的主人。奶奶直觉以为,这些人若不能真正地为小老百姓服务的话,就不算是“公家机关”。而那有关枪杆子的对话,无疑地,如她所说,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伤了人怎么办? “我只是个笨老太婆。”这句话正呼应那个时代工匠的自我限制——他们不羡慕这个世界的伟人,也不梦想成为上流阶级的人物,只希望做自己,并做好自己的本行。在这样一个时代,工作和工作者皆受到相当的尊重。 …… 然而,这种市民阶级的世界和社区组织也有缺点,既狭小,又短视近利,简直令人窒息,而且淹没在流言中,有着一股臭水沟的味道,不但不重思考,排他性强,而且充满了剥削与贪婪。在这种环境之下,女人注定会受苦。又好比奶奶为公寓所做的争斗,为了这种小事居然到了与人势不两立的地步。然而,这个世界也有它的价值,像是尊重工作以及技艺,对人关心,注重社区组织的构成价值——这些都是20世纪欠缺而且需要的。没有这些价值就没有“中产阶级”或是“社会主义者”,而成了“游手好闲的流氓无产者”,好比那个佩戴纳粹标志的小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旁观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旁观者"的人也喜欢 · · · · · ·
旁观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8 条 )

跳出自我的生活,做一回人生的旁观者
论坛 · · · · · ·
吉妮亚她们是怎么死的? | 来自落花不沾身 | 2023-07-31 02:02:52 | |
有4个老婆还是三个老婆的奇人 | 来自oop | 2021-07-02 14:32:04 | |
赫姆和吉妮亚------反犹太精神 | 来自夏尔 | 2014-08-22 10:58:33 | |
自序--旁观者的诞生 | 来自白色的蓝 | 1 回应 | 2014-05-23 10:00:19 |
伟大的人物都有伟大的心灵及不凡的际遇。真知灼见... | 来自王者 | 3 回应 | 2010-08-18 00:39:1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4)9.2分 19人读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8.9分 1089人读过
-
海南出版社 (1998)9.3分 177人读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8.4分 13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乱翻书的科技商业书单 (潘乱)
- 浙江大学新生推荐书 (Oscar)
- 碧落花飘香:人物自传 (碧落花飘香)
- 年度最佳商管书 (行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旁观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Miss power 2009-11-04 19:56:0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的水平尚不足以知德鲁克先生所讲之十之一二。
5 有用 Jimmy47 2019-12-17 01:17:49
得到听书: 首先,德鲁克描绘了一幅奥匈帝国旧时代的群像,从与20世纪格格不入的老奶奶,到天赋卓绝却陷入认同危机的犹太精英,少年的德鲁克旁观着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黄金时代里生活的人们,随着一战的爆发而走向没落。 其次,他遇见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大陆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思想者。这里有思考社会历史转型的波兰尼,还有以大国外交理论成为基辛格导师的克雷默。作为德鲁克的同龄人,他们的思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并流传至... 得到听书: 首先,德鲁克描绘了一幅奥匈帝国旧时代的群像,从与20世纪格格不入的老奶奶,到天赋卓绝却陷入认同危机的犹太精英,少年的德鲁克旁观着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黄金时代里生活的人们,随着一战的爆发而走向没落。 其次,他遇见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大陆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思想者。这里有思考社会历史转型的波兰尼,还有以大国外交理论成为基辛格导师的克雷默。作为德鲁克的同龄人,他们的思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并流传至今,对今天的世界产生持续的影响。 最后,成家立业的德鲁克在新大陆看到了一批积极探索未来的美国人。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美国,富勒和麦克卢汉就新科技的发展前景作出超越时代的预言;同时,实业巨擘们,也以卓越的实干精神启发德鲁克对未来企业、社会与管理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索。而这,正是德鲁克管理学理论的起点。 (展开)
3 有用 Jeff 2008-07-09 16:12:09
哎呀,的确是好书,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个性鲜明。
1 有用 佬顽童达仁 2008-08-29 21:56:30
观察者
9 有用 ONCE 2013-10-15 22:23:21
真正大格局的人物写作,是把人放在社会图景中,洞察他行为和思想的“因”。还有那些特立独行,以及独到的趣味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