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巴黎伦敦落魄记的创作者
· · · · · ·
-
乔治·奥威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奥威尔(OrwellGeorge,1903,印度孟加拉蒙蒂哈里~1950-01-21,伦敦)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以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年》著名。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他的第一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署名乔冶-奥威尔(此姓源于东英吉利亚美丽的奥威尔河)。
奥威尔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母亲为法国血统,是在缅甸的一个营业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儿。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生活环境中长大。1922年担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区警监。由于认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次年1月1日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种族与阶级的差别使他无法与缅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后为了赎罪,穿上褴褛的衣服到伦敦东部和巴黎的贫民窟同工人...
奥威尔(OrwellGeorge,1903,印度孟加拉蒙蒂哈里~1950-01-21,伦敦)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以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年》著名。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他的第一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署名乔冶-奥威尔(此姓源于东英吉利亚美丽的奥威尔河)。
奥威尔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母亲为法国血统,是在缅甸的一个营业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儿。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生活环境中长大。1922年担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区警监。由于认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次年1月1日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种族与阶级的差别使他无法与缅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后为了赎罪,穿上褴褛的衣服到伦敦东部和巴黎的贫民窟同工人、乞丐和洗碟工生活在一起,与英国流浪汉一起流浪,与贫民去肯特的日野里收摘蛇麻草。根据这些经验,他写了《巴黎伦敦落魄记》(1933)。对帝国主义的反感不仅使奥威尔放弃资产阶级的生活,而且使他重新确定自己的政治态度。从缅甸回国后,他立即宣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到30年代,他开始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他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是《通向威根码头之路》(1937),在书的结尾处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
1936年去西班牙报道内战,并留下来参加共和军方面的民兵,后升任少尉。在特鲁埃尔咽喉受了重伤,后因反对共产党镇压政治反对派的作法,1937年5月逃离西班牙。次年写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先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和工党左翼《论坛报》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与文艺评论作家。1944年写成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庄园》,1945年出版后获得名声和优厚的收入。最后一部讽刺小说《一九八四》(1949)的发表,使他更为出名,其中描写了一个过分集权的社会如何歪曲真相和不断地改写历史。他因肺病于1950年1月死于伦敦一家医院。
内容简介: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甫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假如我们都认为洗碗工干的活多少说来毫无用处,那么又要问了:为什么会有人想让他继续干下去?我现在试着从直接经济原因之外来探讨,并衡量一下在想到有人洗了一辈子盘子时,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舒服。因为无疑,人们——那些养尊处优的人 ——想到这里确实感到舒服。马库斯·加图说过,奴隶不睡觉时就该干活。他干的活需不需要无所谓,可是他一定得干,因为干活本身是好的——至少对奴隶而言是这样。这种心理如今依然存在,而且它堆起了无用苦工的大山。 我相信让无用工作永远存在的本能根本而言,只是害怕群氓。群氓(对他们的想法如此)是这样一种低等动物,让他们闲下来会带来危险,让他们忙得没时间思考才更安全些。如果有一位有钱人刚好心直口快,要是有人问他对于改进工作环境有何意见,他通常会这样说: “ 我们知道贫困不好过,事实上,既然我们离贫困这么远,我们很喜欢忧心忡忡地考虑它的不好过之处。但是别指望我们会为此做什么。我们同情你们下层阶级,就像我们同情一只长了癣的猫,可是我们会拼命抵制对你们的处境做任何改善。我们觉得你们像现在这样让人觉得更安全些。现状适合我们,我们不准备冒险让你们自由,每天多休息一个小时也不行。所以,亲爱的兄弟,因为显然你们必须得流汗,才能让我们有钱去意大利,那你们就流汗吧,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特别是那些具有才智和有修养的人,他们就持这种态度,在上百篇文章里,你都能读出这种意思。有修养的人很少一年收入不足四百镑,他们自然跟富人站到一起,因为他们觉得跟穷人有关的任何自由对他们自身的自由都构成了威胁。对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换个思路,他们预见到了否则会来的令人心悸的马克思式乌托邦,所以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他有可能不是很喜欢富人同侪,然而他觉得和穷人比起来,就算那些富人中最为粗俗者,对他的舒服感造成的威胁也要小一点,那些人跟他声气相投,所以他最终跟他们站在一起。就是因为害怕想像出来的危险性群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二章 -
只要你下定决心,就过同样的生活,不管有钱还是没钱。你可以继续看你的书,保持你的想法,只用对自己说:“我在这儿是个自由的人。”他敲敲自己的额头,“你就会过得挺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3 条 )

一个正直而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底层体验——读《巴黎伦敦落魄记》
论坛 · · · · · ·
213页奥威尔针对济贫院提出的改良措施 | 来自噫 | 3 回应 | 2021-09-14 09:53:22 |
这本书太好看了 | 来自Soda | 5 回应 | 2021-02-13 17:20:14 |
喜欢这本书的再推荐一本 | 来自纷扰就读书 | 2020-08-18 16:24:31 | |
旅行日记 | 来自石小猛 | 2019-11-21 18:47:43 | |
贫穷的是贫穷本身还是灵魂? | 来自lisa | 2019-03-05 21:23:0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6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8.7分 2971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1)8.8分 269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8.6分 1012人读过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8.9分 86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到漂亮的书面就想把这本书收入囊中啊 (心之旋影)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20世纪思想史里的重要书目 (无心)
- 五条人的书单 (belakangmati)
- 汇总了5个比较权威的书单的大书单 (Alex)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巴黎伦敦落魄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玑衡 2012-01-23 20:18:21
许多翻译的细节都很奇怪,特别是一些括号的使用,比如“他妈的(merde)”,为什么一定要注明merde的……除此之外,这是一本有趣的册子。
5 有用 会打字的跳舞机 2013-03-08 03:33:22
1.让作者告诉你,什么叫做不要浪费你所经历的一切,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运气栽进生活的茅坑最后还能爬出来就此写本书。2.奥威尔对底层生活的描绘是如此诚实直白。不喜欢(或许从来就没喜欢过)对无产者的浪漫化/悲情化(这两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学术研究。
1 有用 一切归零 2013-06-23 20:42:57
不能算好,但蛮好看,也看得人蛮难过的
6 有用 summer 2013-01-30 15:52:13
如果先看这书的话会觉得奥威尔以后会成为一个擅长白描叙事的作家,锤炼一下可能会有点类似福楼拜或者巴尔扎克,而不是一个反乌托邦作家。但是这部早期的作品和他最著名的两本书有一种相似的感觉,可以叫它室内感,动物庄园和1984都有一种这本书里流浪汉收容所里的气氛。作家创作的内容手法会有变化,但是他们的作品气质一开始就固定下来了
36 有用 路西法尔 2014-09-23 22:03:10
当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读奥威尔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对赤贫的震惊,即使当时我自以为对贫穷并不陌生。奥威尔追问不公时的执拗和不时流露的冷幽默是这本铅灰色的书里唯一的暖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