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nuel Castells
出版社: Wiley-Blackwell
副标题: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1)
出版年: 2000-1-15
页数: 594
定价: USD 35.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631221401
出版社: Wiley-Blackwell
副标题: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1)
出版年: 2000-1-15
页数: 594
定价: USD 35.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631221401
作者简介 · · · · · ·
1942年生于西班牙,1979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系,曾在巴黎大学任教12年,还曾任教与客座访问于马德里、智利、蒙特利尔、坎皮纳斯、卡拉卡斯、墨西哥、日内瓦、哥本哈根、威斯康星、波士顿、南加州、香港、新加坡、台湾、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东京/一桥以及巴塞罗那等地。已出版了20余种著作,包括1989的《信息化城市》,古根海默(Guggenheim)会员,殴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与罗伯特和海伦・林德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每个国家里,网络化的构造将自身复制于区域和地方中心,因此整个系统在全球层次上互相扣连在一起。 全球化刺激了区域化。 在政府与企业经营的推动下,区域再结构了自身,以便加入全球经济的竞争,并且在区域性的机构之间和以区域为基地的公司之间建立了合作的网络。如此一来,区域和地域性(Locality)并未消失,而是被整合进入连接了其最有活力部门的国际网络。 全球城市并非一个地方,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进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中心及其辅助性的地方社会,被连接在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全球网络里,而不重视与其腹地的联系。 新工业空间是由创新与制造的层级在全球网络中结合而组成。但是,这些网络的方向与构造会由于公司间与地域间的合作和竞争而有无穷的变动,有时候有历史性的积累,有时候则通过可以的机构企业主义(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ialism)扭转了既成的模式。新工业区位逻辑的特征神秘的由地域性的生产复合体组成其地理形势上的不连续状态。新工业空间围绕着信息流动而组成,这些流动依据周期和公司的不同,同时汇聚和分散了其他地域性的组成部分。当信息技术制造业的逻辑从信息技术设施的生产者下渗到整个制造业领域里这些设施的使用者时,新空间逻辑也随之扩张,创造了全球产业网络的多重性,而其中的相互交错与排他性改变了工业区位的观念,从工厂基地(factory sites)转变为制造业的流动(manufacturing flows)。 时间越来越有弹性,地方也越来越独特,人群则以越来越流动的模式徘徊其间。 新信息技术与当前社会变迁过程之间的互动对城市与空间确实有实质的冲击。一方面,都市形式的配置在相当程度上被转化了;另一方面,对地方之间互动性(interactivity)的强调,打碎了行为的空间模式,成为流动的交换网络,促进了新型空间及流动空间的兴起。 巨型城市是全球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67页 -
12页——L *我们需要有历史感,因为除了我们的历史感之外,别无其他。 13页——M *此时,更需要对运动进行分析而非教条认同。以此为基础,计划性的认同(project identity)才有机会提高到抵抗性认同(resistance identity),重新建构社会转化所需的主体性。 16页——P *我么只有开放自己,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是饱经战乱与辛酸的近代华人趋吉避凶之道。 18页——R *严格地说,卡斯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社会学与信息社会社会学、比较都市化、区域发展、比较技术策略、政治经济学、社会运动社会学等。 21页——U *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 22页——V *即便是日本,对于信息社会及其意义的研究也经常只是重复美国的诠释,而中国人许多有关新信息社会的观点,大都取自美国的意识形态专家——未来学家。这些人是商业作家,他们的观点多是没有学术研究根据的臆测,以一种新殖民主义,将美国所发生的经验推延至世界各地。 *我希望通过本书与中国读者进行观点交流,并且在知识交汇过程中,有助于本书的终极目的: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正在浮现成为全球系统的新社会,并及时地让各地人民知道这个社会,从而控制他们自己的命运。 30页——DD *本书为M.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之第一卷,内容新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动力。 48页——4 *人群越来越不是按照他们的所做所为,而是按照他们是什么,或者相信他们是什么来组织意义。然而,在另一方面,工具性交换的全球网络,按照能否满足网络所处理的目标,在策略性决策的无情流动中,选择性地接通或切断个体、群体、区域甚至国家。这是抽象普遍的工具主义,以及有历史根源的排他性认同,两方之间根本分裂的结果。——我们的社会逐渐依循网络与自我之间的两极对立而建造。 *本书逆破坏之流而上,对于各种形式的知识虚无主义、社会怀疑主义与政治犬儒主义提出异议。我相信理性,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的人也喜欢 · · · · · ·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信息时代的时空与自我——《网络社会的崛起》书评
认识卡斯特,认识《网络社会的崛起》,最早还要追溯到考研参考书上的介绍,但那些程式化的概括并不能使人产生思想的“流动”感。读研后,我从图书馆借来此书,数次翻阅,都苦于卷帙浩繁,摆在书桌上一直过了借阅期,也没有读下去。但它却总是有一种魔力,即使我害怕读它、不敢...
(展开)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8.3分 701人读过
-
唐山 (2000)8.5分 106人读过
-
Wiley-Blackwell (2009)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 Castells) (xifeng)
- PhD Reading (玥明)
- 社会运动与都市意义 (黄孙权)
- 李锡锟推荐书目 (se7en)
- 社会和大自然 (比哈特)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6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ky 2017-05-21 13:45:06
论述和论据都非常详实……理论非常宏大……很开脑洞
0 有用 為 2020-10-20 05:00:03
第一本想打6星的书
0 有用 akiki 2010-11-16 03:30:40
最后讲time和space的比较有意思(当然是在受过Giddens和Harvey折磨的前提下= =
0 有用 練る 2020-03-01 01:52:18
在the Informational City之后,卡斯特拓展了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试图建构一个更为概观的网络模型。在他看来,信息技术深刻地中介并重构了经济社会,开放、流动、相互连接的网络成为了新社会的模型。这种网络模型并没有取消原有的不平等,相反,正如今天的互联网跨洋光纤还沿习着殖民时代海底电缆的路线,网络诸节点以差异组构成了新的动态层级关系。进一步,作者指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空间的重组。扩散... 在the Informational City之后,卡斯特拓展了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试图建构一个更为概观的网络模型。在他看来,信息技术深刻地中介并重构了经济社会,开放、流动、相互连接的网络成为了新社会的模型。这种网络模型并没有取消原有的不平等,相反,正如今天的互联网跨洋光纤还沿习着殖民时代海底电缆的路线,网络诸节点以差异组构成了新的动态层级关系。进一步,作者指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空间的重组。扩散的网络化逻辑抹除了物质性和具身性,相遇成为缺席者的联系,空间成为流动空间,而时间则成为加速中无时间的时间。卡斯特多少抱持着一种传统地理学者的偏见,给出了过于具体又过于模糊的结构化分析。正如Adams对麦克卢汉的改写,媒介即地方,今天,媒介地理学试图探索一种更为调和的图景,探索媒介与空间的相互再生产。 (展开)
0 有用 sherules 2020-01-15 23:45:00
补。Reading materials of New Media & Society and Globalization & Communication. 作者是老师的老师,惊闻这位“虚拟世界中的第一位重要哲学家”最近当上西班牙内阁部长了,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