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作者简介 · · · · · ·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记得是德国19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ewald说过一句话:教语言比如教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瓦尔德施密特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法。第一二两堂,念一念字母。从第三堂起,就读练习,语法要自己去钻。我最初非常不习惯,准备一堂课,往往要用一天的时间,但是,一个学期四十多堂课,就读完了德国梵文学家stenzler的教科书,学习了全部异常复杂的梵文文法,还念了大量的从梵文原典中选出来的练习。这个方法是十分成功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我的老师们 -
至于梵文,我在国内读书时,就曾动过学习的念头。但当时国内没有人交梵文,所以愿望没有能实现。来到哥廷根,认识了一位学冶金学的中国留学生湖南人龙丕炎,他主攻科技,不知道为什么却学习过两个学期的梵文。我来到时,他已经不学了,就把自己用的stenzler著的一本梵文语法送给了我。我同章用也谈过学梵文的问题,他鼓励我学。于是,在我选择道路徘徊踟蹰的混乱中,又增加了一层混乱。幸而这混乱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从混乱的阴霾中流露出来了阳光。12月6日日记中写道: 我又想到我终于非读梵文不行。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在德国能把想学的几种文字学好,也就不虚此行了,尤其是梵文,回国后再想学,不但没有那样的机会,也没有那样的人。 第二天的日记中有写道: 我又想到梵文,我左想右想,觉得非学不行。 1936年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 仍然决意读梵文。自己兴趣之易变,使自己都有点吃惊了。决意读希腊文的时候,自己发誓而且希望,这次不要再变了,而去自己也坚信不会再变了。再变下去,会一无所成的。不知道命运可能允许我这次坚定我的信念吗? 我这次的发誓和希望没有落空,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已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哥廷根
> 全部原文摘录
留德十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留德十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3 条 )


我读《留德十年》的一些感触


浮屠不三宿桑下——到底哪里才是故乡?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其他版本在豆瓣书店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4分 6224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8.6分 2497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08)8.5分 628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8.7分 46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留德十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yLibrary 2008-05-15 02:20:19
其实季羡林写得最精彩的,就是这本书.当时是九十年代初,他还没那么出名.
0 有用 半隐 2010-03-18 17:25:23
从前在书店也见过这册的新版本,但从未引发过兴趣。偶然看到一篇邓广铭先生的推介文章,一时兴起就找来读了。没想到实在颇为有趣。而且时有叫人感慨之处。
0 有用 sskk 2008-04-30 23:05:01
世事两茫茫
0 有用 北木 2010-07-25 23:05:03
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书
0 有用 ditto 2008-09-28 17:38:45
我觉得前面比后面有意思~~
0 有用 Lin 2022-03-12 01:59:18
季先生文笔朴质典雅,阅来和风徐煦。其中真情,亦感人至深。
0 有用 Law_Gyi 2022-03-02 18:13:03
花了半个下午把这本书读完了。在对于大学生活感到困顿的时候,应当尝试以第三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对于重燃生活的希望与学习的热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现在很舒服的靠在我的椅子上,把腿放在靠椅,借着一些窗外逐渐暗下去的光和台灯打字,看书,阳光逐渐消失了,天色快完全地黑下去了,寝室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之前就谈到过,就算我现在还在大学里,但我知道我会怀念她并且在许多的深夜里久久不能入眠,这里的人和事,像新... 花了半个下午把这本书读完了。在对于大学生活感到困顿的时候,应当尝试以第三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对于重燃生活的希望与学习的热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现在很舒服的靠在我的椅子上,把腿放在靠椅,借着一些窗外逐渐暗下去的光和台灯打字,看书,阳光逐渐消失了,天色快完全地黑下去了,寝室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之前就谈到过,就算我现在还在大学里,但我知道我会怀念她并且在许多的深夜里久久不能入眠,这里的人和事,像新生婴儿胎发的草地和在枝叶里发出柔和的光的路灯,都将是我在写回忆的文字里的主人公。 那我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保持对自己现状的审视和思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让自己后悔,多读书,多爱这个世界。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接下去吃饭,跑步,洗澡,学日语。 (展开)
0 有用 夜 2021-11-03 00:07:01
没想到季老还是文学青年。书中记录作者留德经历的人、事,蛮真诚生动的。看完书,就像是和季老一起,赴欧路上偶遇波兰女孩Wala,结识章用等在德中国留学生,意外与女房东以及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西克(Emil Sieg)、西克灵(W. Siegling)等教授朝夕相处十年,“被迫孤守”哥廷根一心学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对当时德国普通民众、哥廷根大学,还有往返路上途径的地方,都有了实际接触... 没想到季老还是文学青年。书中记录作者留德经历的人、事,蛮真诚生动的。看完书,就像是和季老一起,赴欧路上偶遇波兰女孩Wala,结识章用等在德中国留学生,意外与女房东以及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西克(Emil Sieg)、西克灵(W. Siegling)等教授朝夕相处十年,“被迫孤守”哥廷根一心学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对当时德国普通民众、哥廷根大学,还有往返路上途径的地方,都有了实际接触,平实有趣。至于后面的散记文章,文采虽好,内容大多在前面看过,新内容很少,再加上现在没有这份心力去欣赏这类美文,略有些失望。不过,最后80年代季老能重返哥廷根,再次走在熟悉的路上,看着熟悉的建筑,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夫妇重逢,让人感慨万千,真是十分难得的经历。 (展开)
0 有用 水·兽 2021-05-16 12:59:53
看季老的日记、散文,或者回忆录,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性情。
0 有用 鹤鸣 2021-02-25 21:30:51
在那个年代的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精神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