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原作名: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译者: 罗跃嘉
出版年: 2007-1
页数: 323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心理学导读系列
ISBN: 9787501956500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原作名: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译者: 罗跃嘉
出版年: 2007-1
页数: 323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心理学导读系列
ISBN: 9787501956500
内容简介 · · · · · ·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 · · · · · ·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56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系教授、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录 · · · · · ·
第一卷
个人记忆与记忆存储的生物学基础
维也纳的童年生活
美国的教育
第二卷
每次一个细胞
神经细胞的谈话
神经细胞之间的对话
简单与复杂的神经系统
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脑区
寻找研究记忆的理想系统
学习的神经类似物
第三卷
突触联系的强化
神经生物和行为学中心
简单行为也能被学习调控
经验改变突触
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
分子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基因
基因与突触的对话
第四卷
回到复杂记忆中
突触也保留了最美好的记忆
大脑对外部世界的记忆
集中注意力
第五卷
一颗小红药
老鼠、人类与心理疾病
治疗精神病的新方法
生物学与精神分析思想的复兴
意识
第六卷
斯德哥尔摩与维也纳
从记忆中学习: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个人记忆与记忆存储的生物学基础
维也纳的童年生活
美国的教育
第二卷
每次一个细胞
神经细胞的谈话
神经细胞之间的对话
简单与复杂的神经系统
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脑区
寻找研究记忆的理想系统
学习的神经类似物
第三卷
突触联系的强化
神经生物和行为学中心
简单行为也能被学习调控
经验改变突触
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
分子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基因
基因与突触的对话
第四卷
回到复杂记忆中
突触也保留了最美好的记忆
大脑对外部世界的记忆
集中注意力
第五卷
一颗小红药
老鼠、人类与心理疾病
治疗精神病的新方法
生物学与精神分析思想的复兴
意识
第六卷
斯德哥尔摩与维也纳
从记忆中学习: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尽管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显著的行为学差异,但无脊椎动物内隐记忆存储的一些机制在几十亿年的进化中一直是保守的,脊椎动物的外显记忆存储用的也是这些机制。虽然伟大的神经生理学家约翰·埃克尔斯在我科研生涯的早期曾叮嘱我不要为了研究黏糊无脑的海生蜗牛而放弃前途光明的哺乳动物脑的研究,但现在我们很清楚的一点是,记忆的一些关键分子机制是所有动物共享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1 突触保留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304 -
当我在精神分析与生物学研究之间做出抉择时,我最终选择了生物学,这是因为精神分析及其前身学科哲学,都把大脑视为一个黑箱,一个未知之物。这两个学科并不直接对大脑进行研究,无法解决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而研究大脑正是生物学已经开始在做的事情。通过研究最简单的有机体的缩鳃反射,我们认识到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事实上,它们互为补充。神经环路的解剖图谱是康德式先验知识的一个简单例子,而神经环路中特定连接强度的变化则反映了经验的影响。此外,与洛克熟能生巧的观念相一致的是,构成记忆基础的这种变化是持久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4 突触随经验而改变 /212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心理学导读系列(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手册》《异常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等
。
喜欢读"追寻记忆的痕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追寻记忆的痕迹"的人也喜欢 · · · · · ·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1 条 )





论坛 · · · · · ·
把质疑译者和低星评论都删除了别人就不知道译者有... | 来自落魄绅士的情歌 | 2020-06-28 12:53:15 | |
人名地名怎么都不翻译? | 来自示文且武 | 2019-08-21 19:28:15 | |
极好的书,可惜翻译不够过硬 | 来自独孤力命 | 2 回应 | 2019-05-07 17:00:11 |
哪里能买到吗? | 来自wong2 | 2015-08-14 00:58:09 | |
想读,但这本书是不是要有相关的专业功底的才能看懂? | 来自薏米 | 5 回应 | 2013-09-24 18:28:1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6 )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9.1分 1487人读过
-
限时抢
-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9.4分 219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9.3分 21人读过
-
Goldmann Verlag (200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追寻记忆的痕迹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两双利爪子 2014-09-17 23:35:06
觉最厉害的是关于还原论的思想,很多人都知道巴甫洛夫做的关于狗条件反射实验,但是只有大师才想到把巴甫洛夫的狗还原到单个细胞上,还原到细胞里/外面的分子上,再还原到基因水平。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实验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在那个时代,细胞生物技术刚刚发展起来,用新的方法去检验旧的理论,真实在!感觉还是一些理论上的、思想上的东西是决定研究出来高度的先决条件。所以现在的实验(就我所知的)都感觉像工厂流水线一样而缺乏... 觉最厉害的是关于还原论的思想,很多人都知道巴甫洛夫做的关于狗条件反射实验,但是只有大师才想到把巴甫洛夫的狗还原到单个细胞上,还原到细胞里/外面的分子上,再还原到基因水平。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实验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在那个时代,细胞生物技术刚刚发展起来,用新的方法去检验旧的理论,真实在!感觉还是一些理论上的、思想上的东西是决定研究出来高度的先决条件。所以现在的实验(就我所知的)都感觉像工厂流水线一样而缺乏本质上的创新。正如作者所说,现在的科学大多是用还原论分析事件的,但是意识作为一种主观经验是无法被还原的,除非有方法论上有重大改变,否则科学是无法研究意识的。啊,希望能有更厉害的人出现! (展开)
2 有用 记忆的痕迹 2011-11-22 22:11:09
生命科学探索的画卷,同时可以看到直觉对于一个人做出重大选择的决定性意义。对于认知神经科学来说,是必读之书,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对于自身的伟大认识。
2 有用 zong 2010-11-01 16:05:50
这实在是给了我无比的读书享受,无论我能从中得到什么,但这个读书的过程很好。 看完后,我会写一篇书评说说我得感受。 我食言了,这本书看了大半本。然后就收起来了。 除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外,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自我学习的过程让人佩服!
1 有用 alex 2009-01-16 02:28:38
正在读,不过这无疑是一本脑科学入门的好书。对于科学知识,不仅“当前是什么样的”很重要,了解“这是怎么被发现的”也很重要,因为这里面蕴含了非凡的解决问题的智慧。
1 有用 天空之城 2010-03-27 12:08:28
科普书的标杆。读得很累,但收获很大。
0 有用 登堂入室 2022-12-11 22:55:38 河南
那么现在搞明白了吗?
0 有用 AW 2022-11-24 17:29:54 上海
学术过程和自身经历相穿插,让我们这些外行也能看得下去。一直觉得能把深奥的理论,用简单的话解释清楚的人都很厉害。
0 有用 圆圆 2022-11-23 07:16:20 湖北
记忆储存的两阶段观点得到了多方面证据的支持:记忆包括一个持续数分钟的短时记忆和一个持线数天以上的长时记忆,前者通过固化过程转化为后者,固化过程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敏感化学斗使神经元长出新的突触末端,习惯化则使神经元现有的突触末端数目诚少。另外,学习能够激活无活性的突触,也能让有活性的突触失活。 记忆的提取依赖于合适的线索,动物将线家与习得的经验联系起水以利提取。线索可以是外源性的(如习惯化、敏感... 记忆储存的两阶段观点得到了多方面证据的支持:记忆包括一个持续数分钟的短时记忆和一个持线数天以上的长时记忆,前者通过固化过程转化为后者,固化过程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敏感化学斗使神经元长出新的突触末端,习惯化则使神经元现有的突触末端数目诚少。另外,学习能够激活无活性的突触,也能让有活性的突触失活。 记忆的提取依赖于合适的线索,动物将线家与习得的经验联系起水以利提取。线索可以是外源性的(如习惯化、敏感化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用到的感觉刺激),也可以是内源性的(如某个闪念或某种迫切需要)。 (展开)
0 有用 Satisfied 2022-10-30 16:42:39 上海
不错的书,很多章节有趣且很有启发;比如长短时记忆如何形成;意识、自由意志的进展和理解,特别是这一块我自己个人比较感兴趣,有一小章节提到。算是一本好书,但也没有那么那么好
0 有用 若木 2022-10-30 14:53:46 天津
神奇的大脑逐渐被人类解构,关于记忆的基理已经清晰,下一步挑战意识和本我。哲学和科学逐渐交汇,分子生物学将带领人类走出自我认知的迷雾。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愿相信生物学所解释的一切。从《十三邀》中得知这本书,在疫情封控不能进京的周末,一周时间读完。阅读,求知,尊重科学,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