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三部曲的书评 (83)

于是 2007-05-10 00:50:52

你要么是幽灵,要么是别人的幽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多年前,我看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被震住,每年都重看一遍,每次都看出不同的理解。现在,对于曾经浪迹天涯的保罗•奥斯特的书,我也将这样。之前,我读过他的《幻影书》,毫不夸张地说,读得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文字铺陈了置身于当代的谜局,在我脑海中为之显现的...  (展开)
布拉格西 2007-04-22 11:16:48

三部曲,三则笔记

    一、奎恩的红色笔记本——读《玻璃之城》     故事是这样的:那个人叫奎恩,三十五岁,结过婚也曾为人父,但妻儿都死了。他曾用威廉姆.威尔逊的笔名写过悬疑小说,大致上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生活有规律却单调。每年花上五六个月写小说,剩下时间里做他想做的事...  (展开)
柏邦妮 2008-03-28 01:11:16

我们都是被虐狂

我们都是被虐狂 柏邦妮 从某种角度说,我们都是被虐狂。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布努艾尔说的。他的理论来自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当一个艺术家的一个作品被批评的时候,那种捍卫作品的傲气和激情立刻占据了一切,他立刻会尖锐的说:“对不起,这是我最好的作品!你所不屑的那...  (展开)
贫民窟主-土 2012-08-15 22:35:48

我们的名字叫“不受控不舒服斯基”

Paul Auster似乎专情于扭曲人的身份,这次,他以一种迫不及待地口吻宣布:我们可以是任何人。 Paul用颜色作为人名应是有迹可循。我武断地以为《幽灵》的灵感来源于Paul脑海中长存的黑白两极端,即极端二元化的世界。它的二元性不表现为一种对立状态,而是表现在直接作用于生存...  (展开)
瘦竹 2008-06-08 01:52:58

保罗•奥斯特到底有多特别

因为暂时想不到别的赚钱的方式,最近有段时间,我想靠写书评混些零花钱,过后看自己写的那些玩意儿,正是自己以前一直讨厌的文风。言之无物、不知所云、空洞乏味,极尽赞美、装腔作势、刻版生硬、言不由衷。看来,只能玩玩,才能真情流露,别人看起来也舒服一些。 看过博尔...  (展开)
wlhui 2008-01-12 21:42:11

《纽约三部曲》:无意义或者有意义

看过小说之后,常会不由自主地投射关注的目光在平常的事物,这大概是小说唤起了我们的敏锐的观察力。而看了保罗•奥斯特的小说之后,在对这个平常世界多加留意,发现平凡事物隐藏的意义之后,又不自觉地想,一切是否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混沌,如同,总是渴望逃离此在身份的...  (展开)
Lazydust 2009-12-01 18:51:17

知识分子的饕餮盛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注:此评论只针对其中的第一篇《玻璃城》】 保罗·奥斯特是个爱掉书袋的家伙。中产阶级的出生,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法国的旅居生活,这些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标签贴在他的身上,他也似乎也很引以为傲。 看《玻璃之城》,会发现这个哥们真是时时不忘卖弄自己知识分子身...  (展开)
银古桑 2007-11-12 16:54:37

侦探和迷宫

如果他不是一个作家,他必然很想成为一名侦探。 然而他不可能成为一名侦探。因为他迷恋的是抽象的逻辑,而不是用它作为工具分析事实。 事实是不重要的。或者,事实的唯一用处是作为一种原料,让他可以透给棱镜去解析它们,或者把它们捏成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他迷恋形式(作...  (展开)
郝景芳 2007-12-08 20:01:45

与故事有关的故事

好的小说能够改变一个人一段时间的整个思维。并非指其中的道理,也不是指感人的力量,而是指那一种如网如雾的萦绕的氛围。奇妙的,魅惑的,冷静的,细密编织的。《玻璃之城》最后一段像瀑布一样的记录和天空的明暗更叠就像风一样把人卷裹起来,看着看着就有了出离自身的异域感...  (展开)
跳房子 2020-03-31 00:00:51 九州出版社2019版

保罗.奥斯特的纽约

德里罗在《欧米伽点》中模仿松尾芭蕉的俳句写道,“还没有离开纽约,就已经开始想念纽约”。而语词乏力,意义空洞,是奥斯特的纽约,叙事挣扎在边缘,一崩就断。同一个名字随意地与不同人物相连,同一个意象无缘由地与不同事件相接。意义是风中的稻壳,随意飘落,而其中的谷粒...  (展开)
± 2011-08-26 23:35:13

写于08年。

我想起了两个关于语言的笑话。一个是给教授做编辑助理时,一次他开车带我一起去赴宴,对方说那地方叫“哈喽”饭店,我就想,“Hello”,还挺洋货的。后来终于到了一看,原来是“虾佬”这样的名字。人家说的是粤语发音。另一个是我让妈妈留意一下哪里有奥特莱斯(Outlets)店,...  (展开)
小黄 2011-06-03 11:12:28

立体派文学——《纽约三部曲》

1. Panorama 人们说欧斯特的作品是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结合体。我不幸不懂文学,于是更愿意以自己简单的形象思维来概述纽约三部曲的整体写作风格:立体主义,但不幸的是,这简单四个字也不足以涵盖这本书的光怪陆离。 于是我突发奇想,决定创作一幅思想中的画作来...  (展开)
blueshadow 2007-08-21 15:38:08

幻梦之城(仿巴特体评论)

自我复制 写作者的自我,将其复制另外一个“图层”,套用ps术语,翻转一下摆在旁边,作为演自己对手戏的角色。 城市迷宫 描写城市细节,衣食住行,阴晴雨雪,行进路线等等,造成熟悉的陌生感。 荒诞感受 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任务,丧失目标,无法退出,挫折感,被安排,...  (展开)
霏昀 2010-09-20 11:01:09

在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之间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以成为您的敌人。”—...  (展开)
绿山墙的安妮 2008-11-15 16:15:12

假装高潮

阅读《纽约三部曲》的三层境界: 一, 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觉得一开始就和书中的侦探一样被人耍了。 二, 渐渐有了头绪,能够领略他的思想,品味其中的意趣,沉浸其中。 三, 觉得被人搞惨了,却没有到高潮。像一场盛大的性爱,但前戏太长,几乎丧失兴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感...  (展开)
Junkeene 2007-08-18 23:11:47

没有结尾的结尾

这书很特别。 首先,我们起初会认为是侦探小说,但不是。 其次,我们看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后非常期待一个精彩的结尾,但是没有。 这就牵涉到一个对故事的理解范畴上去了: 故事应该是人生的浓缩,还是应该成为人生的片断。 “这故事还没完”,作者是理解成后者。 既然结尾不重要...  (展开)
雷击疯马⚡️🐎🐎 2021-12-13 21:36:07

理解《纽约三部曲》的三点须知

我的博士论文是写这个书(现在还在写,希望能写完)。记得之前有人说过,你喜欢哪本书或作家,如果你把它或他当做你的研究对象,你就不会喜欢了。 我现在围绕着这本书搞了两年多时间了,看了有关它的很多资料,感觉自己快要被这本书给折磨疯了。这书的第二部《幽灵》里的主角布...  (展开)
rachel 2018-06-12 08:36:26 Penguin Classics2006版

美国文坛厚重风的终结

Christopher Hitchens曾在名利场上发表过一篇《为何女人不能幽默》,此文一发就大火,hitchens曾在文中说,“女人之所以不能幽默,是因为她们在生孩子时候见过了更多的痛和隐性的生离死别,所以她们笑不出来。”这种歪理邪说运用到Paul Auster身上却恰如其分,即便他不是女性,...  (展开)
u2jenna 2009-01-22 11:43:53

偶然的代价

我一直在想,如果几年前没有去报名那个私立高中,安安分分的进我们家附近那个破学校,呆在后面那个破学校说不定我现在已经结婚生子,过着今天不知明天的日子。那个私立高中是我在电视上看到广告自己去找来的,觉得不错就上了。 如果我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往我爸爸填的那张...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后页> (共83条)

订阅纽约三部曲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