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的书评 (49)

华益 2015-01-04 15:08:09

《中国文脉》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向各位推荐《中国文脉》之前,我特地去上网搜了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书评并不多,有人提纲挈领介绍了书的内容,也有人对文中的只字篇章提出批评,读来大抵都不是书评家的专业之作,不能让人对书产生深层的理解,亦更未有人对中国文脉更见力道的解读。这个社会喜欢批判,似乎只...  (展开)
红烧狮子头 2015-11-24 16:46:27

值得一看

最近才看到余秋雨的这本《中国文脉》。总体感觉,就是重新温习了一下中国文学史。复习的过程比较轻松,有赞同感叹之处,也有不甚满意之处。 本书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从上古神话开始到近现代。但新意并不多,可以给大中学生以及一般人普及中国文学史。书...  (展开)
我不是道长 2013-11-10 14:23:06

别深究了

把零碎的文学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了,的确有种悠悠中华的浩然感。 但是,余老师在不少地方还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了,把各个时期写的文章用"文化"的名义,按朝代顺序重新排个目录,就又整成一本书出来卖钱了,创作诚意上有问题。出于同理,对线索的典型性和必然性产生疑问。 整体...  (展开)
lookyelin 2016-07-14 10:49:51

这烂书居然没人吐槽?

余大师摆出的姿态来说,他的书没几本能够及格,这本也不例外。真正的学者写出这种书恐怕会无地自容,但余大师依旧泰然处之、孤芳自赏,令人不得不服。 这本书前半部讲文学史,后半部讲书法书,最末还有一篇特别装逼的文化溯源的考据文章。余秋雨最不适合考据,但还特别喜欢考...  (展开)
风过树梢 2013-03-15 08:20:15

你了解中国文化吗?

从2/18到3/15,用了20个工作日的清晨看完这本书。 朋友中有不少文学爱好者说不再读余秋雨,我不太明白其中的缘由。其实早在大家人手一本《文化苦旅》的时候,不喜欢跟风的我就跟余秋雨划清了界限。直到《问学》一书,也许是被书名中“北大学生”几个字所吸引,才买...  (展开)
沙砾于飞 2015-12-10 02:35:16

孟子的气势和孔子的境界

数年前,一位经济学教授与我讨论浙江区域文化问题,邮件里附了此书电子版。我于余氏,本兴趣缺缺,但有感于学长推荐之盛意,故略缀数语以作回应: 兄函中所附余秋雨之作,我略略翻了一翻,并不欣赏,亦不认同余为“历史文化大家”之说。在我看来,余秋雨不过是一...  (展开)
纷扰 2017-04-24 14:25:49

阮籍与嵇康的绝响 ——读《中国文脉》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初闻阮籍此人,是在课文《滕王阁序》中。当时学得一知半解,懵懂间竟以为阮籍狂放,不学无术。直到近来读了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其中一篇《魏晋绝响》让我重新解读阮籍,以及书中提及的他的后继者嵇康,亦使我明白什么叫做真名士,自风流。阮籍...  (展开)
Duree 2013-10-21 04:07:35

余秋雨纽约谈中国文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华美人文庆十年,笔录@duree) 文化需要减肥,体量巨大,脂肪赘肉和五光十色的衣服,肌肉、筋骨、身材,减成文脉,让人心动,走下去。 过去的文化现象,曾经游动过,但现在藏在厚书里,全成了死鱼干,谁也无法忍受其腥臭。 庞大、臃肿、让人劳累的中国文化,如何传播和流传?...  (展开)
senryli 2016-06-15 23:52:34

不曾遗失 亦还未显现

近日用一个星期阅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洋洋洒洒数千年,化作朴朴实实数百页,道不尽,却意味深长,值得品味。 对于想要读这本书的朋友,或许有必要在此提纲挈领的大致介绍一下书籍内容。书总的来说是按时间顺序一一阐述,从远古的皇帝,到晚清时分,每个重要的历史...  (展开)
Leo Smith Li 2017-07-23 18:11:59

《中国文脉》——重视传统,批判继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初拿到这本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时,我不禁为书的厚重感所震惊,粗略的翻过以后,发现有整整四百多页,用四百多页的文字来写中国文脉的推演,写中国浩浩荡荡五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我估计定是有些乏味且难读的。然而不然,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魔力似的,能牵着你读下...  (展开)
乱笔 2013-07-01 23:03:54

从《中国文脉》到《文学回忆录》的四个月

是我完成从《足球文学知识学》到《让·柯克多的足球流浪日记》第二部分的四个月,是童年喜好伴随足球在成长记忆中越来越重要的四个月。写作之余,足球比赛、动漫、CS、阅读和重庆市生活都在其中。书写完了,也暂不打算出远门。在8月份伴新赛季来临后开始《足球文学辞典》锱铢...  (展开)
矮树与向日葵 2021-07-20 17:00:13

各位文人,我们重新认识一下

打开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就是掀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气韵,得以瞻仰从炎黄时代至近现代悠悠荡荡的文化脉络,大气磅礴、绵延不绝。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无法用文字表达对赫赫巍巍的座座文化巨峰的崇敬和拜服,那就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这...  (展开)
卿挽簟香 2020-05-02 22:46:13

关于中国文脉

手边一册争议颇大的《中国文脉》 想略略说几句 如果上升一下 或许江浙这一带的学者总是免不了一些自赏和矫揉,很爱发散移情,穿插自我,笔风也往往绮丽有余思辨不足。从文脉梳理本身的角度而言,会缺一些谨严和自持,并且,确也无什么甚为清奇的观点。作为学术作品或难登佳作之...  (展开)
寒烟 2017-06-15 18:10:44

简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文脉 余秋雨认为文学是高贵的,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感觉余秋雨是有神论者,他在这本书里多次神神叨叨,不过有些现象确实难以解释。 ...  (展开)
无限矿产公司 2023-08-18 23:51:55

文脉的疏通

丑话说在前,一本书,挺厚的,但比较啰嗦,有许多地方有卖弄文字,矫情扭捏,特别是“这段我不能写多了,啊,可是还是允许我多写一些吧”这样的话,一顿瞎扯,白占许多笔墨。另,以个人感情与经历进行评判,主观因素明显。 但是,作为一本散文集,作为一本轻松易读的文化读本,...  (展开)
KinleyOnLine 2021-08-18 18:27:20

酣畅淋漓地徒步走过“中国文脉”

十分推荐。 写在前边:本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但最后还是分到了四五个下午才读完。原因是这本书十分厚重,不仅是表现在体量上,更表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广度、角度上,对于非专业的人士来说这书止渴但一下子喝太多也承受不了。关于怎么写这篇的书评,我真的十分纠结,作者渊博的...  (展开)
Zoe_ 2020-12-13 14:37:20

读《中国文脉》有感

认识余秋雨先生,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优美但是又不晦涩,通俗易懂,他对中华之文化的探究与理解之深,令人钦佩。于是我又拜读了他的另一部重要的著作——《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展开)
鱼尾喵呜 2019-09-20 18:16:16

《中国文脉》的灵魂是中国文人

余秋雨老师的书,从《文化苦旅》开始,到《千年一叹》,到《行者无疆》,再到《中国文脉》,看过的都蛮喜欢,尤其是《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情感肿胀,收获颇丰。 很多读者不买他的帐,说他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影响阅读体验,我却觉得无伤大雅,可能视角不同吧。即使那些贴...  (展开)
听风岁月 2019-03-12 21:15:42

文字冗长文笔油腻但仍可一读

这本书我是从头到尾朗读完的。精彩之处,还作了摘录。 这是我读的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书,但读完后感觉这本书,更像课堂讲义汇编,文字冗长,本来10万字完全可以说完,却洋洋洒洒36万字。且排比泛滥、藻饰过多、文笔油腻,与作者自己倡导的朴素美背道而驰,实在算不上佳作。不过...  (展开)
麦芃 2013-10-28 22:40:07

秋雨门下走狗

他的书我并没有全看过,但看过的都非常喜欢,经常是看得激动不已,有时甚至是热泪盈眶。要是我们能多几个这样的大师该多好啊! “这种主张,初一看是在‘向后走’,但懂得维护文脉的人都知道,这是让中国文化有能力继续向前走的基本条件。”非常赞同,也许我们现在也该往后看看。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49条)

订阅中国文脉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