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译者: 周莽
出版年: 2013-1
页数: 538
定价: 6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
ISBN: 9787100096508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历时4年走遍美国35个州110个城市,行程超过20万公里,进行了700多次的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响乐团、大学艺术中心、大学出版社、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社区等与文化相关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主要负责人,查阅了无数的档案资料,其中434份是从未公开的档案资料,获得大量真实而精确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没有文化部的美国其文化却能影响全球?为什么艺术在其他国家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而在美国却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美国各个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文化发展地区经济又如何给予艺术隐性补贴?为什么美国的富豪热衷于向艺术捐赠?非洲裔骚乱之后文化如何成为美国振兴旧城中心区的唯一途径?艺术的上山下乡为何受到美国民众欢迎?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为什么既是美国思想的孵化器同时又能获取持续的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 · · · · · ·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Frédéric Martel),法国社会学家、记者,曾任法国驻美国外交官,现任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研究员,并在法国政治研究学院和法国高等商学院任教,他的观点对现行法国文化政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他另外著有《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戏剧在美国的衰落》、《我为什么反对文化萨科奇主义》等。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文化政策
第一章 美国的文化部?
约翰·F.肯尼迪与文化
杰基·肯尼迪与“蒙娜丽莎”
肯尼迪的文化顾问
大都会歌剧院的冲突
一个“国家艺术委员会”?
第二章 艺术事务处的诞生
林登·约翰逊和文化
1964年的美国文化
国家艺术基金会
约翰逊文化政策的源起
国家艺术基金会之战
越南战争的阴影
约翰逊之谜
第三章 美国文化政策的源起(1960年之前)
从杰斐逊到罗斯福
“联邦1号”
“我们必须拥有一种真正的艺术戏剧”
“冷文化”
反对现代艺术的杜鲁门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第四章 国家艺术基金会的黄金时代
尼克松与文化
南希·汉克斯的国家艺术基金会
发展中的国家艺术基金会
“水门事件”
考尔德的《大急流》
吉米·卡特与文化多元主义
吉米·卡特任期内的国家艺术基金会
黑人文化
走向文化多元主义
第五章 地方的文化普及
各州文化事务处的发展
各地区文化事务处的多元性
地理上的民主原则
分权或者各州的不被人们了解的角色
对历史与图书馆的执着
城市的文化政策
“公共艺术”和文化节
第六章 “文化战争”
新右翼
罗纳德·里根与文化
弗兰克·霍德索尔领导的国家艺术基金会
遭围困的国家艺术基金会
国家艺术基金会四人(NEA 4)
用玉米换色情
一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衰落
巴拉克·奥巴马与文化多元性
第二部分 文化社会
第七章 慈善业
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资助文化事业的富人
洛克菲勒家族的精神
支持文化的税收政策
麦克尼尔·劳里与福特基金会涉足文化
福特基金会在艺术上的大规模投入
有创造力的混乱
第八章 美国税法“501c 3”条款
最初的文化机构
“501c 3”社团
董事会
基金
募款
从非营利的机构到“商业”活动
志愿者
扩大受众群
第九章 大学校园
艺术的校园
文化到达校园
从“U2乐队”到特丽莎·布朗
无伴奏合唱团和业余戏剧
一个培养未来艺术家的地方
艺术学硕士(MFA)
文化的研发
艺术家在美国的头号雇主
大学出版社
第十章 文化的商业化
走向文化超级市场
如何对一位富有的年迈寡妇献殷勤?
有强制权的慈善
企业赞助
公民社会的削弱
破败城区的高档化改造
第十一章 文化多元性
社区
社区发展团体
麦乔治·邦迪或白人的负疚感
黑人街区的振兴
文化多元性的发明
伊朗音乐与日本戏剧
白头发的白人受众
各种肤色的美国
新兴的创意阶层
美国人的文化实践
结论 美国的文化例外
看不见的却又无所不在的政府
以公民社会来代替国家
文化的民主化
文化多元性
美国文化体制中的不同层面
美国文化体制的局限
孤岛与主流
附录
附篇
致谢
注释
词汇表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要想让多元性得到保障,让创作者的自由得以保留,戈德堡认为必须使艺术能够得到六种不同的资金来源:首先是观众通过门票的方式,这是‘资金支持的主要来源和民主制文化的母体’,传统上慈善机构在美国‘起着关键作用,因为艺术往往超前于公众品味或者与之相反,所以艺术在尚未被民众喜爱的时候需要支持’。但是在这两种传统的资助形式之上,戈德堡补充了另外四种新的来源:商业企业应当对这一产业多加投资;工会应当更强大、更负责;各州和各城市应当发展自身的文化政策;最后,联邦政府首次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因素出现。这份宣言的背后建立起来的是现今仍旧存在的美国艺术资助的多元体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自罗斯福执政时期产生WPA的结束到约翰逊执政时期联邦艺术事务处的诞生,1943年至1965年经常被看作美国文化政策上'无所作为'的年代。政府的不关注、国会的轻视、被搁置的报告、没有结果的法律提案以及未投票通过的预算,冷战时期成了一个'冷文化'的时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论美国的文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论美国的文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论美国的文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美国的双面形象——对内文化多元化,对外文化霸权
> 更多书评 8篇
-
爱丽思 (Seize the Day!)
1961年,大都会歌剧院发生大规模的罢工事件,肯尼迪政府委托美国劳工部部长阿瑟·J·戈德堡前去调停。戈德堡承认冲突双方的合理性:乐师们薪水太低,而经营方只要大幕拉开就赔钱。针对此事,推出了后来被命名为《戈德堡宣言》的部长谏言,提出了“共同体”在文化方面的责任的概念,责任的履行通过来自于慈善机构、私有企业和政府的混合的资助系统。“共同体责任”让每个人都对艺术的现状负有责任,而资助的多样性”可以共同出力...2013-04-20 11:30:03 1人喜欢
-
huanbaojieneng (1yechuang)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Flammarion (2011)暂无评分
-
商务印书馆 (202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豆瓣五星图书【社会学】 (爱玛·包法利)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 其一 (消逝风中的墓地)
- 2013年购书目录(一)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论美国的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上海没有海豚 2016-06-03 10:20:53
欧洲人眼中的“大美帝国文化”
2 有用 门前老槐 2017-07-29 21:07:58
美国,没有把自己看着与西欧同盟的“西方”....称霸世界,是美国的既定目标,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
4 有用 tiffiny 2014-02-12 08:38:07
又是一个法国人写的论美国的书,全面且完整地介绍了美国的非营利文化体系。
0 有用 一起名儿就犯难 2024-01-03 12:30:29 上海
文化政策作业需要。重点看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部分。马特尔这本书比较知名,其他的翻一翻即可。
3 有用 弦歌 2013-04-19 20:32:23
给5星是向法国人的智慧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