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张子静,1921年生于上海市,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肄业,曾任职中央银行扬州分行、无锡分行,1949年后在上海浦东郊区任小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英文教师,1968年底自黄楼中学退休。
季季,本名李瑞月,台湾省云林县人,1945年生。1963年省立虎尾女中毕业,放弃大学联考参加救国团文艺写作研究队,获小说组比赛冠军。1964年3月开始专业写作,6月成为第一批皇冠基本作家。专业写作十四年。1988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作家。1978年进入新闻界服务。曾任《联合报》副刊组编辑;《中国时》报副刊组主任兼《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2005年2月自《中国时报》退休。出版小说《属于十七岁的》、《异乡之死》、《拾玉镯》;散文《夜歌》、《摄氏20-25度》;传记文学《我的姐姐张爱玲》(与张子静合著)、《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等十余册。...
张子静,1921年生于上海市,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肄业,曾任职中央银行扬州分行、无锡分行,1949年后在上海浦东郊区任小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英文教师,1968年底自黄楼中学退休。
季季,本名李瑞月,台湾省云林县人,1945年生。1963年省立虎尾女中毕业,放弃大学联考参加救国团文艺写作研究队,获小说组比赛冠军。1964年3月开始专业写作,6月成为第一批皇冠基本作家。专业写作十四年。1988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作家。1978年进入新闻界服务。曾任《联合报》副刊组编辑;《中国时》报副刊组主任兼《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2005年2月自《中国时报》退休。出版小说《属于十七岁的》、《异乡之死》、《拾玉镯》;散文《夜歌》、《摄氏20-25度》;传记文学《我的姐姐张爱玲》(与张子静合著)、《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等十余册。主编1976年、1979年、1986年、1987年年度小说选(尔雅版);1982年台湾散文选(前卫版)等十余册。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张爱玲笔下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就是我。 我今年七十四岁,住在上海市区的一间小屋里,是个退休十年的中学英文教员。 我姐姐发表《童言无忌》那篇文章时,二十四岁,是上海最红的专业作家:我二十三岁,因身体不好自圣约輸大学经济系辍学,尚未正式工作。那时看到姐姐在《弟弟》里对我的赞美和取笑,并没有高兴,也没有生气。甚至看到文章的结尾:“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那时,我也没有悲哀。 我从小就什么都不如姐姐,当然更没有她的聪慧和灵敏。到了二十多岁,许多事也还是鲁钝的;没有大的快乐,也没有深的悲哀,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地生活着。在那上海“孤岛时期”的末期,我中断了学业,没有工作,没有爱人;有的只是永远烟雾迷蒙的家 堆仆人侍候着我那吸大烟的父亲,以及我那也吸大烟的后母。我那时心情的茫然和苦闷,是难以言说的。所以,对于姐姐在文章里的取笑,除了麻木以对,又能如何?在我们那个没落了的、颓靡的家里,是看不见一点儿希望的。而我姐姐,一九三八年逃出我父亲的家后就品首阔步,有了她的自我世界,也终于有了她的名望一一只有她,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一九九五年中秋次日,从太平洋的彼岸传来我姐姐离开人世的消息。那几天,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时常呆坐半天,什么也想不出来。后来我找出《流言》,一翻就是那篇《童言无忌》。重读《弟弟》,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汩汩而下了!“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姐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和姐姐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父亲早在一九五三年过世,和姐姐比较亲近的母亲,则在一九五七年逝于英国,姑姑也于一九九一年走了。就是和我们不亲的后母,也于九八六年离世。但我心里并不觉得孤独,因为知道姐姐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尤...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一九五一年,我记得很清楚,大概是《十八春》连载结束后,有一次我去看她,问她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我们虽然不谈政治,但对政治大环境的改变不可能无知。尤其像她那么聪明的人,经历过上海沦陷,香港沦陷,抗战胜利,对于各阶段的变化,一定有她独特的观察和发现。她以前写出“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样的句子,解放之后,种种的变化都更激剧,也许她已经预见“更大的破坏要来”了。我问她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就是因为我对整个客观环境已经有所考虑了。 但是姐姐默然良久,不作回答。 她的眼睛望着我,又望望白色的墙壁。她的眼光不是淡漠,而是深沉的。我觉得她似乎看向一个很遥远的地方,那地方是神秘而且秘密的,她只能以默然良久作为回答。 一九五二年我调到浦东乡下教书。那时大家都忙着政治学习,我也较少回上海市区,和她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那年八月间,我好不容易回了一次市区,急急忙忙到卡尔登公寓找她。姑姑开了门,一见是我就说:“你姐姐已经走了。”然后把门关上。 我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我记起有一次她说这衣服太呆板,她是绝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再没回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我的姊姊张爱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吉林出版集团 (2009)7.0分 701人读过
-
文汇出版社 (2003)7.3分 741人读过
-
印刻 (2005)8.0分 4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時報文化-歷史與現場系列 (feiyafei)
- 張愛玲 (马孔多人)
- 我最爱的图书
- 鸡肋 第004编 (贝奥武夫无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的姊姊张爱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Dr.小蝶 2011-12-16 00:26:37
重要的是,必须让大家看见,才算知道。
1 有用 冬菇猫 2017-05-30 07:15:45
这样的书只能让他来写。读完对张爱玲一家的生活在感性上有更全面的理解。这个没志气也漂亮的弟弟好像一边艳羡姐姐追求自我,一边却一直陪在爸爸和后母身边,捡张爱玲不要了的烂摊子。张爱玲写了父母表伯母舅舅姑姑…但提到弟弟就永远是那没有存在感的几笔。我看时既心疼弟弟也心疼张爱玲。其实张子静文笔很清晰,也提供了不少细节。贵在情感和经历的真实,这是作家做不到的。
0 有用 cdshen 2018-06-05 08:08:35
史料价值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