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卡利古拉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丛书信息
· · · · · ·
加缪作品(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反与正·婚礼集·夏》《评论文集》《鼠疫》《第一个人》《反抗者》
等
。
喜欢读"卡利古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卡利古拉"的人也喜欢 · · · · · ·
卡利古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5 条 )

跟随加缪系列(四)丨《卡利古拉》:浅析加缪笔下卡利古拉的多重象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加缪曾说“我是根据不同的写作计划创作的,⋯⋯我以动作性强的语言写剧本,以推理性形式写论文,而小说则是写关于心灵的阴暗面的。”① 在加缪25岁时,他撰写了他的首部戏剧作品——《卡利古拉》,他以历史上的暴君卡利古拉为原型,描写卡利古拉通过他的妹妹兼情妇的死,认识... (展开)
跟随加缪系列(五)丨《误会》:荒诞在现代悲剧中的体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加缪的戏剧中,《误会》相对是一部容易理解的作品。它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其中透露出的思想却颇有一番讨论的价值。 《误会》描写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离家二十年的浪子若望听说父亲去世,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便隐姓埋名回到故乡母亲和妹妹玛尔塔开的旅馆之中。与此同时,为... (展开)

跟随加缪系列(六)丨《戒严》:一种新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关于加缪是不是存在主义一向存在着争议。尽管加缪一贯反对别人给他加上的存在主义的标签,但在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颁奖词中依然称他为存在主义者。 但加缪的思想确实与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是有区别的,它最大的特征是一种全新的人道主义,立足于个人在生存中最根本的体验,... (展开)
卡利古拉:加缪笔下的荒诞、自由与反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加缪对于荒诞一直不吝笔墨,在散文卷《西西弗神话》中有大量的讨论。他认为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而非理性、人的怀旧以及因两者对峙凸显的荒诞构成了悲剧的“三人物”。而他们既十分明显可见又难以征服,在顷刻间进入卡利古拉的生活,并找到了故乡。 ... (展开)> 更多书评 75篇
论坛 · · · · · ·
这个出版社的书绝版了?? | 来自夙星 | 13 回应 | 2025-04-13 18:10:4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Gallimard (1993)9.1分 52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7)9.3分 1785人读过
-
桂冠 (1994)9.3分 590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4)8.5分 46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书海无涯 (佾云)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加缪作品(上海译文) (Anatol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32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卡利古拉的评论:
feed: rss 2.0
90 有用 鹿鸣 2018-01-13 21:01:00
加缪把思想追求设计成君王,在此之下把自身分裂成相反的形象,虽然深受君王(思想追求)之害,但一半自己(西皮翁)理解施害者,他也看到了必死带来的人生无意义;一半自己(舍雷亚)反对施害者,他要生活和幸福甚于要真理。分裂带来的几次辩论很精彩。 我知道自由让我痴迷,我同时也知道它让我既无法生活也不会幸福,但我不知道到哪能止住对自由的饥渴。我看到人必有一死,所有人都知道,但他们对一死变虚无选择性失忆,沉浸在假... 加缪把思想追求设计成君王,在此之下把自身分裂成相反的形象,虽然深受君王(思想追求)之害,但一半自己(西皮翁)理解施害者,他也看到了必死带来的人生无意义;一半自己(舍雷亚)反对施害者,他要生活和幸福甚于要真理。分裂带来的几次辩论很精彩。 我知道自由让我痴迷,我同时也知道它让我既无法生活也不会幸福,但我不知道到哪能止住对自由的饥渴。我看到人必有一死,所有人都知道,但他们对一死变虚无选择性失忆,沉浸在假想的长久和幸福里,我要变成暴君给他们赐死,让他们记起来。毁灭者、背德者让我越来越体验到自由。安全和逻辑不可能并行不悖,逻辑直通末日的时候,世人是不承认逻辑的。加缪(卡利古拉)坚持:这个世界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谁就赢得自由。 (展开)
377 有用 颗粒 2016-08-06 22:40:45
谁还能否认加缪的绝世才华??妈的下面短评里根本没几个看懂的,还都打五星。卡利古拉不属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形态,他更不是追求极致的自由,因为他非常明白没有这种自由,说他是暴君,不如说他是神,在文艺作品中我从未见过如此接近于神的角色,或者说,他就是历史,他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迎来自己的彻底终结,他的肆虐似乎只是为了让人类早日觉醒,让虚伪的世界归于真实,他是最伟大的教师,是形而上的先知。... 谁还能否认加缪的绝世才华??妈的下面短评里根本没几个看懂的,还都打五星。卡利古拉不属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形态,他更不是追求极致的自由,因为他非常明白没有这种自由,说他是暴君,不如说他是神,在文艺作品中我从未见过如此接近于神的角色,或者说,他就是历史,他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迎来自己的彻底终结,他的肆虐似乎只是为了让人类早日觉醒,让虚伪的世界归于真实,他是最伟大的教师,是形而上的先知。他说过:“这是教育。“他还说过:“轻蔑”。然而只有西皮翁能勉强理解。绝望使他不得不取代神,“神又算得了什么?”神是无能的,它因无能而被人信仰,卡利古拉唾弃这样的神而成为另一种神,因而孤独是他绝对的命运,死亡虽然也是,但却很遥远。 (展开)
19 有用 安德烈大叔 2019-02-20 14:31:50
比《局外人》更加极致,权力给不可能的事提供实现的机会,在权力带来的疯狂行为艺术中,卡利古拉替我们深刻体验着生而为人的痛苦。绝对自由带来极致孤独,而孤独赋予人存在主义者式的敏感。悲伤不能持久,痛苦失去意义,生者虚无,死亡却是永恒的,人生虚无的本质被无限放大。所以当尖刀刺入肉体,卡利古拉选择欢呼,欢呼自己还活着,欢呼历史上的再会。欢呼的现场,今宵沉重如人类的痛苦。
17 有用 汪见殊 2014-01-14 01:20:36
整个第三幕第六场抄了下来
15 有用 反山 2014-01-20 10:17:03
加缪真乃举重若轻的神人。我开始对戏剧有了强烈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