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从文献与文物两个方面,对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段内毛笔的制作、形制、产地、历史、语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与探讨。同时对当今古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失误,进行了较深入的揭示和批评。本书还以文献与文物这两个主线,较为广泛深入地搜集、诠释了古代毛笔的重要文献及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不仅是一本资料丰富、信而有征,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同时也是一本不乏可读性与观赏性的读物。对中国的传统书画、文物考古及文史等方面的学习与研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学雷,1973年6月生,江苏苏州人。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已发表论文40余篇,刊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文献》《文史知识》《故宫文物月刊》《书法》《中国书画》等期刊。独立承担中国书协年度课题“十九世纪江南职业书家的生活”(已结题)。论文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2005年被评为“苏州市首届中青年书法家十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青联委员。
本希望看到作者对于毛笔演进与书法演进之间的探讨研究,然未如愿。譬如正仓院唐笔皆管大锋短,柳公权《谢惠笔帖》有说及,日本亦有仿制笔,作者如能亲自体验,就更有价值了。
内容不错,就是排版设计有点怪
题材好,但到处是病句
古笔资料本身就很少,能梳理成源流流变已属不易。
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一本小书来已经很难得了。下卷的古笔图说,能把不同资料刊布的图像资料搜集来一齐展示并且以很标准的文科注释格式标明出处,对后人真的帮助很大。
“笔”的名物学。用文物补证文献(“二重证据法”),以文化解读遗物(“文化遗物”),在辑释笔经、赋、铭类文献与图说出土实物的基础上,汇释笔、毫、管、答、茹笔、写书笔等书学词汇。于汉唐古笔研究,虽曰“散考”,却实有奠基之功。“士人日与周旋”的笔,是体验,如王羲之所抱怨的“笔至恶,殊不称意”,林逋所得意的“每用之如麾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不如意”;是清赏,如屠隆列举的金、银、斑、象、玳瑁、玻璃、镂... “笔”的名物学。用文物补证文献(“二重证据法”),以文化解读遗物(“文化遗物”),在辑释笔经、赋、铭类文献与图说出土实物的基础上,汇释笔、毫、管、答、茹笔、写书笔等书学词汇。于汉唐古笔研究,虽曰“散考”,却实有奠基之功。“士人日与周旋”的笔,是体验,如王羲之所抱怨的“笔至恶,殊不称意”,林逋所得意的“每用之如麾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不如意”;是清赏,如屠隆列举的金、银、斑、象、玳瑁、玻璃、镂金、绿沉漆、棕竹、紫檀、花梨管;是想象,如江淹梦中的五色笔;也是观念,如谢肇淛“笔之所贵者,毫中用耳,然古今谈咏多及镂饰。……余谓笔苟中书,则绿沉、漆镂,亦不必可也”,即是针对体验和清赏的认知。这些已渐被保存/复制/粘贴、茶/黑/青/红轴和UI/AI/AR/VR所取代。P2粘“帖”、P32陶“榖”误 (展开)
翻着玩的,学到不少新知识。就是一些细处证据未为确的,如揭出书籍抄写有专用写书笔墨则是,但以此“写书”即空海《奉献笔表》“真书、行书、草书、写书”则未必。前者之书谓书籍,后者谓书体。 比较大的一个困惑在于作者各篇论文都把93年江苏出土笔的缠纸法直接等同于《笔经》的缠纸,但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缠纸。前者包裹整个笔毛,所缠之纸全部插入笔杆;后者包裹笔柱,外有披毛,所缠之纸覆盖出锋的五分之三左右,并不插入笔... 翻着玩的,学到不少新知识。就是一些细处证据未为确的,如揭出书籍抄写有专用写书笔墨则是,但以此“写书”即空海《奉献笔表》“真书、行书、草书、写书”则未必。前者之书谓书籍,后者谓书体。 比较大的一个困惑在于作者各篇论文都把93年江苏出土笔的缠纸法直接等同于《笔经》的缠纸,但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缠纸。前者包裹整个笔毛,所缠之纸全部插入笔杆;后者包裹笔柱,外有披毛,所缠之纸覆盖出锋的五分之三左右,并不插入笔管。前者主要稳定笔毛与笔杆的连接,能铺毫写篆隶;后者主要稳定笔心,增加弹力,不能铺毫,可写小行楷。这两种缠法应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于书体的篆隶与真行草,93年江苏出土的东晋双头笔,应该是处于两个阶段的过渡期,至唐笔与日本平安笔则已多见后者。 (展开)
> 更多短评 10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4篇
> 7人在读
> 35人读过
> 389人想读
订阅关于古笔考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种瓜得瓜 2015-02-23 08:41:05
本希望看到作者对于毛笔演进与书法演进之间的探讨研究,然未如愿。譬如正仓院唐笔皆管大锋短,柳公权《谢惠笔帖》有说及,日本亦有仿制笔,作者如能亲自体验,就更有价值了。
0 有用 聲聞 2013-10-29 12:11:09
内容不错,就是排版设计有点怪
0 有用 MRS 2022-10-28 21:31:51 浙江
题材好,但到处是病句
1 有用 蓝慕柔 2022-12-25 21:16:21 北京
古笔资料本身就很少,能梳理成源流流变已属不易。
0 有用 ୧⍤⃝🖋 2023-10-09 17:20:19 江苏
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一本小书来已经很难得了。下卷的古笔图说,能把不同资料刊布的图像资料搜集来一齐展示并且以很标准的文科注释格式标明出处,对后人真的帮助很大。
0 有用 ⚓️ 2024-04-16 10:10:10 湖北
“笔”的名物学。用文物补证文献(“二重证据法”),以文化解读遗物(“文化遗物”),在辑释笔经、赋、铭类文献与图说出土实物的基础上,汇释笔、毫、管、答、茹笔、写书笔等书学词汇。于汉唐古笔研究,虽曰“散考”,却实有奠基之功。“士人日与周旋”的笔,是体验,如王羲之所抱怨的“笔至恶,殊不称意”,林逋所得意的“每用之如麾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不如意”;是清赏,如屠隆列举的金、银、斑、象、玳瑁、玻璃、镂... “笔”的名物学。用文物补证文献(“二重证据法”),以文化解读遗物(“文化遗物”),在辑释笔经、赋、铭类文献与图说出土实物的基础上,汇释笔、毫、管、答、茹笔、写书笔等书学词汇。于汉唐古笔研究,虽曰“散考”,却实有奠基之功。“士人日与周旋”的笔,是体验,如王羲之所抱怨的“笔至恶,殊不称意”,林逋所得意的“每用之如麾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不如意”;是清赏,如屠隆列举的金、银、斑、象、玳瑁、玻璃、镂金、绿沉漆、棕竹、紫檀、花梨管;是想象,如江淹梦中的五色笔;也是观念,如谢肇淛“笔之所贵者,毫中用耳,然古今谈咏多及镂饰。……余谓笔苟中书,则绿沉、漆镂,亦不必可也”,即是针对体验和清赏的认知。这些已渐被保存/复制/粘贴、茶/黑/青/红轴和UI/AI/AR/VR所取代。P2粘“帖”、P32陶“榖”误 (展开)
0 有用 ୧⍤⃝🖋 2023-10-09 17:20:19 江苏
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一本小书来已经很难得了。下卷的古笔图说,能把不同资料刊布的图像资料搜集来一齐展示并且以很标准的文科注释格式标明出处,对后人真的帮助很大。
0 有用 寻津 2023-07-25 22:57:56 福建
翻着玩的,学到不少新知识。就是一些细处证据未为确的,如揭出书籍抄写有专用写书笔墨则是,但以此“写书”即空海《奉献笔表》“真书、行书、草书、写书”则未必。前者之书谓书籍,后者谓书体。 比较大的一个困惑在于作者各篇论文都把93年江苏出土笔的缠纸法直接等同于《笔经》的缠纸,但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缠纸。前者包裹整个笔毛,所缠之纸全部插入笔杆;后者包裹笔柱,外有披毛,所缠之纸覆盖出锋的五分之三左右,并不插入笔... 翻着玩的,学到不少新知识。就是一些细处证据未为确的,如揭出书籍抄写有专用写书笔墨则是,但以此“写书”即空海《奉献笔表》“真书、行书、草书、写书”则未必。前者之书谓书籍,后者谓书体。 比较大的一个困惑在于作者各篇论文都把93年江苏出土笔的缠纸法直接等同于《笔经》的缠纸,但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缠纸。前者包裹整个笔毛,所缠之纸全部插入笔杆;后者包裹笔柱,外有披毛,所缠之纸覆盖出锋的五分之三左右,并不插入笔管。前者主要稳定笔毛与笔杆的连接,能铺毫写篆隶;后者主要稳定笔心,增加弹力,不能铺毫,可写小行楷。这两种缠法应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于书体的篆隶与真行草,93年江苏出土的东晋双头笔,应该是处于两个阶段的过渡期,至唐笔与日本平安笔则已多见后者。 (展开)
1 有用 蓝慕柔 2022-12-25 21:16:21 北京
古笔资料本身就很少,能梳理成源流流变已属不易。
0 有用 MRS 2022-10-28 21:31:51 浙江
题材好,但到处是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