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出版年: 2013-10
页数: 15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孔飞力著作集
ISBN: 9787108045775
内容简介 · · · · · ·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1933- ),是美国及西方中国史研究中人们公认的一位大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于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教授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退后,孔飞力由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费正清留下的空缺,一直任教至今。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并是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
孔飞力精于概念分析、重视运用中国原始档案,具有良好的中国语言基本功。孔飞力等第二代中国学家注意从新的理论视角解释过去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冲击”下发生的重大事件。80年代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学术交流的正常化,使其获得直接接触中国史料档案的机会。这些都为孔飞力的中国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
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1933- ),是美国及西方中国史研究中人们公认的一位大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于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教授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退后,孔飞力由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费正清留下的空缺,一直任教至今。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并是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
孔飞力精于概念分析、重视运用中国原始档案,具有良好的中国语言基本功。孔飞力等第二代中国学家注意从新的理论视角解释过去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冲击”下发生的重大事件。80年代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学术交流的正常化,使其获得直接接触中国史料档案的机会。这些都为孔飞力的中国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
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出版的间隔都很长,但每一本著作问世都引起轰动,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海外中国人》。他还参加过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若干章节的编撰。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孔飞力
导论
第一章 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
——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第二章 从太平天国事变到戊戌变法
——冯桂芬与历经磨难的变革进程
第三章 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
——根本性议程的时代跨越
第四章 19-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的演进
——根本性议程的改造与再改造
致谢
译者后记/陈兼、陈之宏
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试读 · · · · · ·
□ 孔飞力 这本书的中文版终于要同中国读者见面了。我想借此机会,对我在书中有所论及但未能充分展开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我何以会在这本书的标题中使用 了“现代”这个词? 对此,最为简单的回答是,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现时的存在”。然而,近来我在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中意识到,这种关于“现代”的简单化理解大概是难以完全令人信服的。至少,“现代”这个词..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由于中国社会固有的平等观念,也由于中国没有世袭的阶层和等级划分,这就使得中央政权有可能实行平等的法治。这种社会平等是中国的一种可贵的财富。而在欧洲和美国,财产和特权凌驾于政治之上,它们就做不到这一点。在中国,如果实行社区自治的话,就会造成地方政治精英势力的繁殖,并将他们自己的专横统治强加于各个村庄的头上。中国所应该做的,必须是法律的平等实施和对于官僚行政机构的严格的纪律约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8页 -
若以孔飞力所设定的现代国家形成的“建制议程”为对照,则集体化所体现的是政治控制在这一议程的演进中独占鳌头的景象:它从根本上摧毁了长期以来便处于国家与农村基层社会及作为纳税人的农民之间的“中介力量”,在完成了中央集权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全面控制的同时,至少从当时来看也解决了国家从农村的财政汲取问题,从而使得国家宏大的工业化计划得以全面推进。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势国家”。与此同时,言路关闭,知识分子沦为九流之末,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这两个本属“建制议程”应有之义的题目在实际生活中却消失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8.3
-
- 叫魂 9.1
-
- 被统治的艺术 8.5
-
- 被牺牲的“局部” 9.0
-
-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9.5
-
-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9.2
-
-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9.3
-
-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8.9
-
- 东晋门阀政治 9.5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7 条 )
论坛 · · · · · ·
有删节吗? | 来自onion | 16 回应 | 2025-02-06 18:09:27 |
转让香港中文大学版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 来自greattree | 2024-11-01 12:09:10 | |
150页35元,真贵啊 | 来自头头儿 | 11 回应 | 2023-01-02 22:32:56 |
现代化 德国学法国 俄国学德国 ... 君主没见识 一... | 来自doi | 2022-01-03 02:08:35 | |
部分摘錄 | 来自谷子 | 2021-03-23 09:23:3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8.6分 122人读过
-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9.0分 406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Armand Colin (1999)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2013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TOP100 (451½°F™)
- 现代想像与晚清政制的思想谱系 (華夏)
- 【三联学术 2011—2018】 (三联学术)
- 2013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苦琴酒 2015-03-27 03:38:03
魏源论总有刻意拔高之嫌,围绕所谓“根本议程”的讨论,若与前代一脉相承,又何以负得“现代”之名?说是要发现中国在现代国家形成进程中的主体性,原来只是在几个技术问题上寻求传统式的解决方案罢了。到底“现代”还是他们的现代,主体只是“我们”的主体。
147 有用 种瓜得瓜 2013-12-24 20:22:11
是不是也可以说,其实二十世纪风云变幻,成王败寇,到头来国家的建制其实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至于未来路在何方,总会找到,这个国家的存在太特殊了。
4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6-03-23 14:59:45
孔飞力选择了晚清时期的三个典型人物或事件,分别阐述中国在现代国家转型进程中最为突出的三大矛盾:政治参与规模扩大与国家权力集中之间的矛盾,政治竞争的引入和发展与公共权力维护之间的矛盾,国家财税权力的集中与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三组矛盾的应对与演化,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的当今。孔老的史家视角可谓独到老辣、一语中的,这也使得这本只有100多页的小书,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
97 有用 功夫熊猫小碗熊 2014-03-24 23:28:36
翻译略拗口。如何处理中国这个自成一系的文明体与“西方”视角下的现代化与国家建构研究进路,实颇棘手,以此书看来,孔氏似也有颇多内在紧张与不圆润之处。其所提三个基本议程:政治参与(谁)、政治竞争(如何)、政治控制(什么、何时),恰暗合政治学基本问题。引用联邦党人与托克维尔两个美式政治哲思来佐证更显得似乎是包装翻炒过的冲击—回应进路而已。但四篇文章中时时注意中国帝国晚期社会经济进程的特殊性,中国精英对参... 翻译略拗口。如何处理中国这个自成一系的文明体与“西方”视角下的现代化与国家建构研究进路,实颇棘手,以此书看来,孔氏似也有颇多内在紧张与不圆润之处。其所提三个基本议程:政治参与(谁)、政治竞争(如何)、政治控制(什么、何时),恰暗合政治学基本问题。引用联邦党人与托克维尔两个美式政治哲思来佐证更显得似乎是包装翻炒过的冲击—回应进路而已。但四篇文章中时时注意中国帝国晚期社会经济进程的特殊性,中国精英对参政议政的以古佐今之论述,帝国晚期到现代国家建构时期精英参与、财政分权和中央—地方关系重整等一系列问题的注意,又显得颇注重中国作为本体的特殊地位,且试图在更广阔的图景和更长时段上,将冲击与回应联结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些基本命题。说到底,是否又回到了白鲁恂的经典论断: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体? (展开)
13 有用 装睡的人 2017-01-08 22:24:39
给了一个令人思考的有趣视角,即大清不是在深度睡眠中被洋人猛地抽走了被子,而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又听到了闹钟响起。但书中所提供的微观材料本身恐怕完全不足以支撑起这个宏观视角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