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
本书介绍了数百位优秀当代艺术家,收录了近三百张由艺术家本人提供的高清作品图片,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各种艺术门类,全面记录了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全书四色印刷、锁线精装,陆智昌操刀设计,是记录当代艺术乃至当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和权威文本,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说,都是最值得珍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史著作。
2011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获奖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奖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客先生于1997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门授予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优异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
本书介绍了数百位优秀当代艺术家,收录了近三百张由艺术家本人提供的高清作品图片,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各种艺术门类,全面记录了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全书四色印刷、锁线精装,陆智昌操刀设计,是记录当代艺术乃至当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和权威文本,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说,都是最值得珍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史著作。
2011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获奖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奖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客先生于1997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门授予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优异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以表彰他们杰出的创作和评论。本书作者朱朱凭借《灰色的狂欢节》提案或2011年的评论奖,经过两年多的资料搜集和艰苦写作,本书终告完成,并获得了乌利•希克先生极高的评价:“这本书充分佐证了设立CCAA评论家奖的原因:中国艺术虽呈现一派富有生气的景象,但仍极度缺乏如此类型的独立艺术评论。”
作者简介 · · · · · ·
朱朱,诗人、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出生于1969年9月。著有诗集《驶向另一颗星球》(1994年),《枯草上的盐》(2000年),《青烟》(2004年,法文版,译者Chantal Chen—Andro),《皮箱》(2005年),《故事》(2011年);散文集《晕眩》(2000年),艺术随笔集《空城记》(2005年),艺术评论集《个案——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2008年,2010年增补版《一幅画的诞生》)等。
目录 · · · · · ·
Ⅱ 意识形态的人质 49
Ⅲ 形式的再发生 103
Ⅳ “跨经验”:边界的扩展 223
Ⅴ 双重的他者 349
Ⅵ 余 论 39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但是,声称在目前的中国已经不需要艺术对于政治作出反应,也会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我们的体制未获根本改变,只是我们所面对的意识形态变得隐形、变得更为狡黠了,它赋予了自身以巨大的弹性,如同一面透明的、并且被远推至日常生活尽头的墙,往往又在须臾之间显露出它真实的面目,足以令人感受到它一如既往的高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7页 -
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先锋艺术似乎就注定了矛盾的命运:一方面,特殊的政治与历史现实要求艺术家们承担社会责任,开展道德批判,充当良知的舌头;另一方面,艺术有其自身的道德律,那就是关注语言与形式本身,尽可能地超越现实生活,创造出充满欢乐与幻想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就像美国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曾经以“在见证的迫切性与愉悦的迫切性之间徘徊”来评价某种写作的形态,我们的艺术家也总是徘徊于这双重的迫切性之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灰色的狂欢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灰色的狂欢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灰色的狂欢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admiral (在瞎子的世界,有一只眼就是王)
但是,声称在目前的中国已经不需要艺术对于政治作出反应,也会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我们的体制未获根本改变,只是我们所面对的意识形态变得隐形、变得更为狡黠了,它赋予了自身以巨大的弹性,如同一面透明的、并且被远推至日常生活尽头的墙,往往又在须臾之间显露出它真实的面目,足以令人感受到它一如既往的高压。2014-10-05 17:14 2人喜欢
-
政治的“异议”经常被提出,但罕有美学的“异见”出现——也许可以这么说,从最初的“政治先锋派”与“艺术先锋派”的叠合特性开始,我们的意识形态化表达一直就在矛盾或悖论的状态下展开。当汪建伟说“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的作品,都是在制造类似于《景观社会》中所谓的景观,以意识形态来制造奇观,但实际上都是以一个意识形态的受益者在批判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例外”,这种界定也许还包含了他自己,在任何针对意...
2020-12-12 16:41 1人喜欢
政治的“异议”经常被提出,但罕有美学的“异见”出现——也许可以这么说,从最初的“政治先锋派”与“艺术先锋派”的叠合特性开始,我们的意识形态化表达一直就在矛盾或悖论的状态下展开。当汪建伟说“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的作品,都是在制造类似于《景观社会》中所谓的景观,以意识形态来制造奇观,但实际上都是以一个意识形态的受益者在批判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例外”,这种界定也许还包含了他自己,在任何针对意识形态所作出的批判中,最需要警惕的是,一个人尽管处在了对立的立场上,但他的思维模式和修辞手法却很可能从根本上与意识形态同化,进而成为不自觉的附庸和殉葬品。 引自 Ⅱ 意识形态的人质 49 回应 2020-12-12 16:41 -
ign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先锋艺术似乎就注定了矛盾的命运:一方面,特殊的政治与历史现实要求艺术家们承担社会责任,开展道德批判,充当良知的舌头;另一方面,艺术有其自身的道德律,那就是关注语言与形式本身,尽可能地超越现实生活,创造出充满欢乐与幻想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就像美国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曾经以“在见证的迫切性与愉悦的迫切性之间徘徊”来评价某种写作的形态,我们的艺术家也总是徘徊于这双重的迫切性之间。2015-01-12 11:06 1人喜欢
-
分析与界定我们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并非艺术史的写作范畴,然而,透过艾未未和李松松的对话,我们还是相当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分属的两种年代思维。主导艾未未的仍然是一种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在他看来,倘若缺乏明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和政治批判立场,那么艺术创作就没有意义可言;而在李松松那里,价值判断被悬置,他的作品呈现的是历史的碎片化以及个人的重组状态,与其说李松松渴望恢复与历史记忆的联系,不如说是在消 解一一历史...
2020-12-12 16:35
分析与界定我们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并非艺术史的写作范畴,然而,透过艾未未和李松松的对话,我们还是相当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分属的两种年代思维。主导艾未未的仍然是一种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在他看来,倘若缺乏明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和政治批判立场,那么艺术创作就没有意义可言;而在李松松那里,价值判断被悬置,他的作品呈现的是历史的碎片化以及个人的重组状态,与其说李松松渴望恢复与历史记忆的联系,不如说是在消 解一一历史变成了色彩与形象的游戏,所谓“阅读的记号”正是对历史所进行的一场个人审美化的偏移。在他的画布上厚厚堆积着的那层颜料仿佛是要埋葬往事的泥土,上一个年代的图像被分割成一个个块状的局部,每个局部的色彩和构形都显示出了自足、随机与抽象的倾向,绘画本身的美感与快感得以被寻觅。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李松松发明了这样一种独异的个人方式,但他的作品在题材方面仍然紧密粘连着我们的政治现实,毛泽东时代的记忆如同幽灵般在画面中不断浮现,他以“临碑帖的状态”重绘老照片的做法实际上依然泄露出内心深处的纠葛。 引自 Ⅰ 导 论 13 回应 2020-12-12 16:35
-
从社会学的角度,你可以视之为艺术面对社会加速商业化进程之后的自我危机感的大爆发。通过身体进行的极端表达,其实暗含了艺术失去社会空间的焦虑与绝望,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说法,“身体既是激进政治重要的深化过程中的焦点,也是激进政治的一种绝望的移置”,而从中国当代艺术构成的角度,你可以视之为在1990年代“政治波普”和 ”玩世现实主义“两种绘画风格成为最大的赢家之后,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表演、装置与录像等其他的媒...
2014-03-26 16:06
-
按照美国评论家Rober Hughes的逻辑来说,先锋派神话的本质,艺术家是一个先驱者,真正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是为未来做准备的作品;而中国今天的状况....不再作为颠覆和改造现实的手段,“.............已不是看它的传达意义的能力、作为历史见证的作用或产生审美乐趣的力量,而是看它的可兑换现金的性能了。”
2014-03-31 12:00
-
-
政治的“异议”经常被提出,但罕有美学的“异见”出现——也许可以这么说,从最初的“政治先锋派”与“艺术先锋派”的叠合特性开始,我们的意识形态化表达一直就在矛盾或悖论的状态下展开。当汪建伟说“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的作品,都是在制造类似于《景观社会》中所谓的景观,以意识形态来制造奇观,但实际上都是以一个意识形态的受益者在批判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例外”,这种界定也许还包含了他自己,在任何针对意...
2020-12-12 16:41 1人喜欢
政治的“异议”经常被提出,但罕有美学的“异见”出现——也许可以这么说,从最初的“政治先锋派”与“艺术先锋派”的叠合特性开始,我们的意识形态化表达一直就在矛盾或悖论的状态下展开。当汪建伟说“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的作品,都是在制造类似于《景观社会》中所谓的景观,以意识形态来制造奇观,但实际上都是以一个意识形态的受益者在批判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例外”,这种界定也许还包含了他自己,在任何针对意识形态所作出的批判中,最需要警惕的是,一个人尽管处在了对立的立场上,但他的思维模式和修辞手法却很可能从根本上与意识形态同化,进而成为不自觉的附庸和殉葬品。 引自 Ⅱ 意识形态的人质 49 回应 2020-12-12 16:41 -
分析与界定我们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并非艺术史的写作范畴,然而,透过艾未未和李松松的对话,我们还是相当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分属的两种年代思维。主导艾未未的仍然是一种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在他看来,倘若缺乏明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和政治批判立场,那么艺术创作就没有意义可言;而在李松松那里,价值判断被悬置,他的作品呈现的是历史的碎片化以及个人的重组状态,与其说李松松渴望恢复与历史记忆的联系,不如说是在消 解一一历史...
2020-12-12 16:35
分析与界定我们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并非艺术史的写作范畴,然而,透过艾未未和李松松的对话,我们还是相当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分属的两种年代思维。主导艾未未的仍然是一种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在他看来,倘若缺乏明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和政治批判立场,那么艺术创作就没有意义可言;而在李松松那里,价值判断被悬置,他的作品呈现的是历史的碎片化以及个人的重组状态,与其说李松松渴望恢复与历史记忆的联系,不如说是在消 解一一历史变成了色彩与形象的游戏,所谓“阅读的记号”正是对历史所进行的一场个人审美化的偏移。在他的画布上厚厚堆积着的那层颜料仿佛是要埋葬往事的泥土,上一个年代的图像被分割成一个个块状的局部,每个局部的色彩和构形都显示出了自足、随机与抽象的倾向,绘画本身的美感与快感得以被寻觅。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李松松发明了这样一种独异的个人方式,但他的作品在题材方面仍然紧密粘连着我们的政治现实,毛泽东时代的记忆如同幽灵般在画面中不断浮现,他以“临碑帖的状态”重绘老照片的做法实际上依然泄露出内心深处的纠葛。 引自 Ⅰ 导 论 13 回应 2020-12-12 16:35 -
对生活和创作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关于极权制度还是关于西方殖民主义,采取过于简单的二元对抗立场已经不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追求艺术形式与媒介上的“当代性”的速成也没有真正的未来,受诱于“多元化”而一味沉迷形而下的解构快感,与固守在种族文化的记忆里同样都是精神贫血的反映。
2020-12-12 16:11
论坛 · · · · ·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来自示播列 | 2013-12-2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典藏藝術家庭 (2016)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动人的画面,色迷迷的文字 (黑压压一片)
- 艺术史艺术理论 (野城)
- 艺术&艺术理论&美学&艺术哲学 ([已注销])
- 2013年新书(第十辑) (嘉木立)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灰色的狂欢节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丰老 2014-01-26
中国当代艺术“共时性”的新鲜概论读本,装帧整饬,图文并茂。评论词语繁复中有闪光,若干处一击则中,但也少不了许多“废话”,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错字较少,大概三两处。个别配图没有进入到同步的阅读空间,需要优化。同类的同水平书籍,应该屈指可数。
12 有用 文的 2016-03-16
个人感觉好久都没读过这么流畅优美的简体中文艺术评论了,比翻译体吊书袋体新闻体滥抒情体好太多了...必须支持一下。
1 有用 ζωή 2014-10-30
与其说是艺术的狂欢节,倒不如说是艺术与资本的艳遇
0 有用 巴鸡! 2014-02-03
算比较周全了
0 有用 birds 2020-03-18
读过漏标
0 有用 Z。 2021-01-10
人被自己背离了。
0 有用 鱿懒答 2021-01-05
特别好,读这样好的书是不知道累的。欣喜在书里偶遇向京,几年前去上海看了她的展后被她之深刻之露骨的艺术表达所震撼至今。艺术世界不是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中每一个平等灵魂的深深凝视。
0 有用 柏拉图匣子 2020-12-30
中国现代艺术有这本书很重要。 朱朱的写作像泄洪,前部书写时的激动满溢行间,大谈特谈*东方-西方、艺术-资本、符号-观念、表达-表演、伪批判-真先锋、后殖民-主体性*间冲突发展的风云激荡。 中后部稍显无力,如静水带过。结尾想起来没放完,又泄了次小洪,放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幽灵: 中国有很多艺术家,但没有讨论艺术的人,有很多买艺术的人,但往往都不是“发自内心的买”,总之,这里有很多围绕着艺术的东西,但“... 中国现代艺术有这本书很重要。 朱朱的写作像泄洪,前部书写时的激动满溢行间,大谈特谈*东方-西方、艺术-资本、符号-观念、表达-表演、伪批判-真先锋、后殖民-主体性*间冲突发展的风云激荡。 中后部稍显无力,如静水带过。结尾想起来没放完,又泄了次小洪,放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幽灵: 中国有很多艺术家,但没有讨论艺术的人,有很多买艺术的人,但往往都不是“发自内心的买”,总之,这里有很多围绕着艺术的东西,但“就是没有艺术”。 “新语言,旧语言,该怎样回答不眠的时间” (展开)
0 有用 Javen 2020-12-25
若不是有个项目赞助支持,很难想象能生产这种项目制写作,一本貌似是学术写作的历史书,格式上没有参考文献没有索引,思想上没有视角没有线索,尴尬得使得作者只得将后记最后一个模块定名为“历史是一笔糊涂帐”,这却并不能使他脱罪,而五花八门的拼贴最终就又成了相关利益方的练兵场。同样颇为尴尬的是,文中不少引用西方哲学家术语,脚注却也仅是简单说“什么词是某某某说的”,轻易的贴金式引用,似乎不必如此注水来填充分量。... 若不是有个项目赞助支持,很难想象能生产这种项目制写作,一本貌似是学术写作的历史书,格式上没有参考文献没有索引,思想上没有视角没有线索,尴尬得使得作者只得将后记最后一个模块定名为“历史是一笔糊涂帐”,这却并不能使他脱罪,而五花八门的拼贴最终就又成了相关利益方的练兵场。同样颇为尴尬的是,文中不少引用西方哲学家术语,脚注却也仅是简单说“什么词是某某某说的”,轻易的贴金式引用,似乎不必如此注水来填充分量。几个章节划分,确实没按媒介,但也野心勃勃得空洞,仍然试图包罗万象:从意识形态艺术到形式追求到观念艺术再到(极为尴尬的)水墨,无非是为单个艺术家们弄一个网罗的套套。唯有鲜见的可取之处,是对部分作品的洞见,显得清醒而智慧。作为整体的“史书”不行,到底是创作者的问题还是项目式“史家”的问题? (展开)
0 有用 Hansen 2020-12-14
综述2000到2009年的当代艺术,最后一章写了传统水墨在当代的发展和双重的他者的困境。以及当代艺术家在水墨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