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探讨了西汉至初唐之间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点。作者指出在此期间,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了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导致了官修正史传统的形成。本书自出版十年以来,广泛受到学界的好评。本次修订,作者将增加大量注释,对原来的错误、不足进行订正,并补充若干新的章节。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的创作者
· · · · · ·
-
胡宝国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胡宝国,男,1957年生,社会史研究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院历史系,同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目录 · · · · · ·
再版序言
自序
一、《史记》与战国文化传统
二、经史之学
三、文史之学
四、《三国志》裴注
五、史论
六、杂传与人物品评
七、州郡地志
八、南北史学异同
九、读《南史》《宋书》推论正史与杂史的关系
附录一: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附录二:《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
结语
· · · · · · (收起)
自序
一、《史记》与战国文化传统
二、经史之学
三、文史之学
四、《三国志》裴注
五、史论
六、杂传与人物品评
七、州郡地志
八、南北史学异同
九、读《南史》《宋书》推论正史与杂史的关系
附录一: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附录二:《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
结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早在东汉就有人力图扭转这股求异的风气。王充就其撰写《论衡》的目的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王充的努力并没有奏效。《后汉书》卷四九《王充传》李贤注引袁山松书:“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 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我们知道,《论衡》本以批判种种虚妄、怪异之说为宗旨,但却反而被“时人”视为“异书”。这说明在当时“异”已经普遍化,因而具有了非异的品格,而抨击“异”的学说反倒因其罕见而给时人留下了异的印象。 (查看原文) -
南方史学具有先进性,北方史学自然要受到它的影响。我们知道,南朝梁武帝曾组织学者编撰《通史》。据刘知幾说,北方随后便有模仿之作。[……]总之,南方史学在多方面影响着北方史学,而北方史学影响南方史学的例子却很难见到。可以说,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新进展基本上都是在魏晋南朝取得的。 魏徵贬低魏晋南朝史学,处处以汉代班固史学的继承者自居。这既说明南方史学渊源来自魏晋,也说明北方史家具有继承汉代史学传统的自觉。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博雅撷英(共24册),
这套丛书还有
《现在的过去》《“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袍哥》《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清代诗学研究》
等
。
喜欢读"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从战国精神到中州人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此书是论述史学的,是对汉到隋唐之间的史学发展轨迹做推演的,论断有理有据,让人看着信服。 以下是门外汉看完的一点不专业总结。 战国精神:自战国末期以来,人的觉醒,成就了百家争鸣,司马迁纪传体《太史公曰》更是对战国精神的一种总结性体现; 经史简化运动:王莽当政时期...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书海无涯 (佾云)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劳尔冈萨雷斯 2016-11-29 14:30:42
从《史记》到《史通》,从战国学术到魏晋南北朝学术,难得的史学史好书! 和初版比,修订版大致有如下不同: 1、第四章《<三国志>裴注》:删去第一节《汉末魏晋时期对<汉书>的注释》;把第二节《裴松之之<三国志注>》拆分成《裴松之之<三国志注>的特点》、《裴注出现的原因》两节;在章末附记《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一文节选。 2、第五章《史论》:第三节由《南朝史论》改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史论》。 3、增补一章为... 从《史记》到《史通》,从战国学术到魏晋南北朝学术,难得的史学史好书! 和初版比,修订版大致有如下不同: 1、第四章《<三国志>裴注》:删去第一节《汉末魏晋时期对<汉书>的注释》;把第二节《裴松之之<三国志注>》拆分成《裴松之之<三国志注>的特点》、《裴注出现的原因》两节;在章末附记《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一文节选。 2、第五章《史论》:第三节由《南朝史论》改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史论》。 3、增补一章为第九章:《读<南史><宋书>推论正史与杂史的关系》。 4、 增补附录二:《<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关系》。 (展开)
7 有用 衛藤美彩 2016-07-22 23:49:06
一式(铁树开花,借尸还魂,本格写法,问题意识,察人所不觉)三洞天(1,“断章”取义,善于利用政治史、经济史、史学史,或经学、文学、史学之空间,把小题做大;2,宏观叙事能力甚佳、风文清和,正是当下史学界的七寸;3,轻柔巧力,腾挪躲闪,柔弱胜刚强,用他见打破定式)。不足:基本是默证,且应然皆推理自实然。收获:以县为籍,战国自西汉中,班彪发扬。东汉起史模拟古文经学(史书名称、体例、注释、传授)。80年代... 一式(铁树开花,借尸还魂,本格写法,问题意识,察人所不觉)三洞天(1,“断章”取义,善于利用政治史、经济史、史学史,或经学、文学、史学之空间,把小题做大;2,宏观叙事能力甚佳、风文清和,正是当下史学界的七寸;3,轻柔巧力,腾挪躲闪,柔弱胜刚强,用他见打破定式)。不足:基本是默证,且应然皆推理自实然。收获:以县为籍,战国自西汉中,班彪发扬。东汉起史模拟古文经学(史书名称、体例、注释、传授)。80年代的大环境、社科院的小环境共同成就了胡风。 (展开)
6 有用 文禾斗 2018-01-26 23:37:24
扎实、中肯,不愧是周一良的好徒弟。附录有点逊色,结语一般。其实这样大的题目,注水个几百页不难,但对不起良心,胡老师还真是有一句说一句,哈哈。
35 有用 霜闕〆 2015-01-02 22:54:27
这是希望看到的史学史,读之颇有读古时笔记之感。问题点都很敏锐,不过论证时的逻辑似乎只是在“撮合”不同现象,不够透彻。第一部分尤其觉得脑洞大:大的关怀或许成立,但论据实在不足以使人信服。附录一、结论都极好!(从三星一路加到五星)
4 有用 少年游 2020-01-10 22:28:21
把史学史的问题置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去考察,而非以现代史学的标准去对古代史学作价值判断,这才是史学史这门学科的魅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