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
原作名: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译者: 潘璐
出版年: 2016-3
页数: 520
定价: 70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史的观念译丛
ISBN: 9787301263945
内容简介 · · · · · ·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作者简介 · · · · · ·
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英美文学系荣休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在英语文学和记忆研究领域著述颇丰。近年主要从事德国“二战”后的记忆问题,文学与社会中的代际关系,以及记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她与扬·阿斯曼(Jan Assmann)一起,贝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
目录 · · · · · ·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功 能
第一章 记忆作为“术”和“力”
第二章 纪念的世俗化——记忆、声望、历史
第三章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回忆之争
第四章 华兹华斯与时间的伤口
第五章 记忆的箱子
第六章 功能记忆与存储记忆——回忆的两种模式
第二部分 媒 介
第一章 回忆的隐喻
第二章 文字
第三章 图像
第四章 身体
第五章 地点
第三部分 存储器
第一章 档案
第二章 存续、朽坏、残余——存储的难题以及文化的经济学
第三章 在遗忘的荒原上的记忆模拟——当代艺术家的装置作品
第四章 记忆作为苦难宝藏
第五章 档案之外
结语 于文化记忆的危机
文献版本说明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回忆空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回忆空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回忆比我想的还要复杂
> 更多书评 6篇
-
有一种超越肉体死亡的永生,即是死者的名字伴随着他/她的声望流传,这种横亘于毁灭一切的时间之上的记忆传承,通常要依赖媒介才能延续下去。在这一部分中,阿斯曼提到的媒介是诗人的技艺。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能够证实上述观念的、最有意思的一个案例是荷马所叙述的奥德修斯拒绝永生的事迹。 神女卡吕普索为了将奥德修斯留在自己的岛上,许诺给他不会衰老和死亡的永生(Od. 5. 135-6)但是相应的代价则是要奥德修斯忘记过去、忘... (1回应)
2021-02-14 15:25:32 14人喜欢
有一种超越肉体死亡的永生,即是死者的名字伴随着他/她的声望流传,这种横亘于毁灭一切的时间之上的记忆传承,通常要依赖媒介才能延续下去。在这一部分中,阿斯曼提到的媒介是诗人的技艺。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能够证实上述观念的、最有意思的一个案例是荷马所叙述的奥德修斯拒绝永生的事迹。
神女卡吕普索为了将奥德修斯留在自己的岛上,许诺给他不会衰老和死亡的永生(Od. 5. 135-6)但是相应的代价则是要奥德修斯忘记过去、忘记故乡伊萨卡(Od. 1.56-7)。
但是遗忘本身就是一种死亡。倘若奥德修斯忘记了过去关于伊萨卡的一切,这意味着作为聚焦了过去所有回忆的载体的奥德修斯就已经死去了,而以全新的记忆开启永生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似乎在荷马的叙述中也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首先卡吕普索的名字Καλυψώ来源于καλύπτω,有“掩盖”、“掩藏”之意,诗人还常将καλύπτω与θάνατος搭配使用,譬如“死亡罩住了鼻孔和眼睛”(ὣς ἄρα μιν εἰπόντα τέλος θανάτοιο κάλυψεν ὀφθαλμοὺς ῥῖνάς θ᾽,Il. 16.502-3),或“死亡终于把他罩住”(ὣς ἄρα μιν εἰπόντα τέλος θανάτοιο κάλυψε,Il. 16.855)。
而卡吕普索与奥德修斯一同居住的埃古吉埃(Ὠγυγία)岛,则与冥府有着细微的相似之处。( See William S. Anderson, “Calypso and Elysium”, The Classical Journal, Vol. 54, No. 1 (1958), p. 8)
因此卡吕普索所代表的“掩藏”很可能并不单单意味着将奥德修斯藏于岛上的洞穴中(Od. 1.15),而更可能代表着与死亡直接相关的“埋葬”之意。
此外,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的一番话也与阿斯曼关于死者纪念的研究遥相呼应:
他们(神明)让他(奥德修斯)在凡人中间杳无音讯。 我们不会为他的故去如此悲痛, 倘若他和同伴们一起战死特洛亚, 或是战争结束后死在亲人手里, 那时全体阿开奥斯人会为他造坟茔, 他也可为自己博得伟大的英名传儿孙。 现在他却被狂烈的风暴/哈耳庇(ἅρπυιαι)不光彩地刮走, 无踪无影,音讯荡然,给我留下 忧伤和痛苦。 (Od. 1.234-243) 这番话表明,或许奥德修斯就此死去会胜过他消失于世间/在卡吕普索的岛上永生,因为死亡反而会得到纪念,他活着时的伟业与荣耀会凝固于墓碑中得以流传,“荣耀是永生的最可靠的形式,长寿意味着在人的记忆中活下去。最长的生命就是通过他伟大的、光荣的和出色的事迹而进入永远的历史记载的生命”(阿斯曼,第32页)。
在这一层面上,声望与名字的流传将会超越肉体的死亡(阿斯曼,第26、32页),反之,倘若那遗忘了伊萨卡、也被世人遗忘的奥德修斯,即使永生,也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永死”。(相似的结论在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中也出现了:“从政治上来讲,如果死亡意味着不再活在人们中间,那么关于永恒的体验就是一种死亡……”)
所以,最终,在史诗的叙述里,奥德修斯拒绝了永生,走进了风暴,接受冒险与死亡,换取声名永恒。
但是另一方面,奥德修斯声名的永恒又是凭借诗人荷马的讲述才得以实现。真正拥有超越死亡和毁灭的力量的,除了做出选择的个人,更依赖着诗人的技艺——作为承载记忆的媒介(阿斯曼,第32页),这是诗人/作者(Author)所拥有的至高权力(Authority)。
1回应 2021-02-14 15:25:32 -
在此之前,阿斯曼讲到文字——在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种能够超越时间侵蚀的记忆媒介,到了19世纪如何沦落为市场化后的短暂商品。 而在第六节,阿斯曼提到新的媒介的巨大储存力使得文字不再是记忆媒介的核心,由数字文字取而代之,但是在数字文字的0-1之间,属于回忆和遗忘的场域消失了。 与之相伴的是极权的媒体政治对集体记忆的管控。 阿斯曼援引了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来展开论述,因为它恰恰诞生于这个语境。 ...
2021-03-28 20:58:18 11人喜欢
在此之前,阿斯曼讲到文字——在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种能够超越时间侵蚀的记忆媒介,到了19世纪如何沦落为市场化后的短暂商品。
而在第六节,阿斯曼提到新的媒介的巨大储存力使得文字不再是记忆媒介的核心,由数字文字取而代之,但是在数字文字的0-1之间,属于回忆和遗忘的场域消失了。
与之相伴的是极权的媒体政治对集体记忆的管控。
阿斯曼援引了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来展开论述,因为它恰恰诞生于这个语境。
在一个不断收紧它的媒体之网的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个没有被编程的生命的痕迹吗?答案是:在垃圾里。 《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 W.A.S.T.E.即代表着一个与官方对立的、没有发表的、秘密的世界。这个暗自涌动的世界脱离了媒介制造的集体幻想,然而也只有远离网格化的信息世界,在一个沉默的、无效的“垃圾场”里,个人才能拾得属于自身的、流动的回忆。
充满文化残留物和碎片的“垃圾场”之于历史——就像汗水、精液和骨头之于身体——是真实存在的痕迹,它与电子信息的路径相悖,带领我们通向交织着回忆与遗忘的、可感知的生命。
回应 2021-03-28 20:58:18 -
在举例阐明图像记忆的性质时,阿斯曼分析了乔伊斯的《死者》,这是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所以想为它记一小段笔记。 《死者》中的视角转换开启了这部短篇最重要的转折,在视角的背后是不同感官引发的记忆。 加布里埃尔通过对妻子所处的画面的凝神,从视觉的通道进入了回忆与联想,并随之产生了对凝视对象的欲望。 眼睛的活动是自由的,加布里埃尔创造的记忆图像是一种主动的重构,“他是他的感知、回忆和激情的自主导演”(阿...
2021-03-30 15:37:55 11人喜欢
在举例阐明图像记忆的性质时,阿斯曼分析了乔伊斯的《死者》,这是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所以想为它记一小段笔记。
《死者》中的视角转换开启了这部短篇最重要的转折,在视角的背后是不同感官引发的记忆。
加布里埃尔通过对妻子所处的画面的凝神,从视觉的通道进入了回忆与联想,并随之产生了对凝视对象的欲望。
眼睛的活动是自由的,加布里埃尔创造的记忆图像是一种主动的重构,“他是他的感知、回忆和激情的自主导演”(阿斯曼,270)。加布里埃尔编排着一串串凝视图像,有意地左右着它们的流动,经过意识的加工,他为记忆中的罅隙填补了亮光。
但是,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歌曲却在二人之间制造了一个分裂的深渊。
在小说的末尾,被男性渴望和想象的客体,格莉塔,此时变成了回忆的主体,通过较为被动的感官——耳朵(它保证感官印象不可抗拒地流进心灵),格莉塔被一种非意愿的回忆侵袭。与这首歌相关的往事,伴随那些被压缩和尘封的记忆在逃离压抑的瞬间以强力投射到了意识表面。(270-271)
在格莉塔的“非意愿回忆”的侵袭之下,那个精心编排记忆图像的加布里埃尔立刻显得羸弱无力。
存在于格莉塔叙述中的死者穿过“回忆”的隧道走到了二人之间,而加布里埃尔生活的这个世界却无可挽回地褪色、消融、化为乌有。
回应 2021-03-30 15:37:55 -
由于时间的抢夺和毁坏而看不见的东西,地点却仍然以神秘的方式保留着。编年史变成了历史的地形学,而历史可以通过漫步来一步步走过,可以一点一点地在当地解谜。 我偏爱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我不仅希望在知名的遗迹前瞻仰历史,还希望在日常漫步中触碰历史。在我看来,天津的市中心就是可以触碰历史的地方。你走过一栋看似平平无奇的小洋楼,突然发现这是民国时某位知名人物的故居。那一瞬间,我仿佛感到两个时空重叠在一起。柏林...
2018-11-05 15:12:17 4人喜欢
由于时间的抢夺和毁坏而看不见的东西,地点却仍然以神秘的方式保留着。编年史变成了历史的地形学,而历史可以通过漫步来一步步走过,可以一点一点地在当地解谜。 引自第359页 我偏爱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我不仅希望在知名的遗迹前瞻仰历史,还希望在日常漫步中触碰历史。在我看来,天津的市中心就是可以触碰历史的地方。你走过一栋看似平平无奇的小洋楼,突然发现这是民国时某位知名人物的故居。那一瞬间,我仿佛感到两个时空重叠在一起。柏林和哥廷根也带给我类似的感受。快要离开柏林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市政厅,竟是20世纪初风靡全德的“候鸟运动”的发源地。我也曾受友人之托到哥廷根“朝圣”,在奥本海默喜爱的咖啡厅小坐,在希尔伯特的故居前沉思。他们的幽灵仿佛还在这些地方游荡。城市漫步之旅变成了一场历史解谜之旅。
罗马则带给我完全不同的心境。这座城市的历史太久远了,久远到难以给每一处遗迹都标上确定的年代和当时的用途。遗迹杂乱地散落在城市的各处。不同时代的形象像拼贴画一样组合在一起。罗马在我心中唤起的情感,与其说是思古之幽情,不如说是兴亡无常的慨叹。在这里,我不期待与过去的某个幽灵邂逅。我只是默默感叹着,想象着这些断壁残垣过去可能是什么模样,猜测它们可能属于怎样的时代。“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罗马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受。它和西安有一点相似:厚重的历史一层层地叠加起来,不同时代的碎片在同一个时代得以展现。不过,西安要比罗马方正有序得多。
回应 2018-11-05 15:12:17
-
《回忆空间》 导言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讨论记忆,因为记忆已经不存在了”(Pierre Nora) 一个现象要先消失,才能完全进入人们的意识。 1.诺拉所说的“记忆”指宽泛的文化传统,把个人和某个民族或地区联系在一起的修养记忆。 不同的时代和辈分之间共有的某些基本内容如果丢失的话,它们之间的对话将会断裂。 “一股历史性的强流把一切都卷走了” 随着待际更迭的发生,观察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幸存者充满了个人的当下的过去变成了...
2019-01-19 16:17:17
《回忆空间》
导言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讨论记忆,因为记忆已经不存在了”(Pierre Nora)
一个现象要先消失,才能完全进入人们的意识。
1.诺拉所说的“记忆”指宽泛的文化传统,把个人和某个民族或地区联系在一起的修养记忆。
不同的时代和辈分之间共有的某些基本内容如果丢失的话,它们之间的对话将会断裂。
“一股历史性的强流把一切都卷走了”
随着待际更迭的发生,观察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幸存者充满了个人的当下的过去变成了缺乏个人体验的存粹的过去。随着回忆的渐渐逝去,不仅距离感增大了,回忆的质地也发生了变化。用不了多久,说话的就会只剩下档案,加上图片、电影、回忆录作为补充。——哈特科泽勒克
“标准研究会变得更理性,但他们也会——也许可以说失去更多色彩,不再充满实证成分,即使它们保证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或更客观的视角。”
失去更多色彩、失去、变得苍白——这正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忘却过程的另一种描述方式,按照科泽勒克的说法,这一过程正目标明确的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由此,他把个人的生动回忆与科学性的抽象史学研究对立起来。按照这一模型,历史应先在相关者头脑、心中和身体里“死亡”,而后才能作为科学。——客观性不仅是一个方法和批评标准的问题,而且还是苦难和切身关联被取消、死去和淡化的问题。
2.“我们离奥斯维辛越远,这一事件和有关这一罪行的回忆就离我们越近”——我们今天面临的不是记忆难题的自我消解,而是它的强化。
其原因在于,如果不想让时代证人的经验记忆在未来消失,就必须把它转化成后世的文化记忆。由于不存在文化记忆的自我生成,所以它依赖于媒介和政治,从生动的个人记忆到人工的文化记忆的过渡却可能产生问题,因为其中包含着回忆的扭曲、缩减和工具化的危险。
3.“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回忆前所未有地成为公共讨论的一个因素。人们号召回忆,为了治疗,为了指责,为了辩解。回忆成为建立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为冲突也为认同提供表现的场所。”——当记忆的某些形式正在衰退时,记忆的其它形式如媒介的或政治的记忆的重要性显然在增加。
4.
i would enshrine the spirit of the past /for future restoration.
There is no memory wrap in cmphor/but the moths will get in.
“过去是常新的。它不断地变化,就像生活不断前行。它的某些部分,就像沉入了遗忘的深渊,却会再次浮现,其他部分又会沉下去,因为它们不太重要。现在指挥着过去,就像指挥着一个乐队的成员。它需要这些声音而不是那些。因此过去一会显得长,一会显得很短。一会它发出声响,一会它陷于沉默。只有一部分的过去会把影响发挥到现在,因为这一部分是注定要用来照亮或遮掩现在的。”——伊塔洛 斯韦沃
过去是在各自当下的基础上的一个自由建构。
“那本植入我们身体的书,带有不是我们自己写入的文字,它是我们唯一的书。”——马赛尔普鲁斯特
当下受到某个确定的过去以某种形式施加的影响,这种过去是不受主观支配的。普鲁斯特把在人的意识到当下中显现的过去比做照片的底片,我们无法肯定地预言这些底片是不是会被洗成照片。
5.功能
记忆作为技艺和力量的部分,展示了两个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的话语传统,一个是众所周知的雄辩术的记忆术,另一个是心理学的传统,它把记忆看作心灵的三种力量之一,称其为内在知觉。一个传统针对的是知识的组织和图式化的秩序,另一个传统关注的是记忆与想象和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基本上围绕着回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考虑的。
媒介
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媒介作为物质的支撑对文化记忆起到基本的扶持作用,并与人的记忆互动。直到20世纪之前,文字高高置于其他记忆媒介之上,这种学说提出精神是一种非物质的、超越历史的力量,并且把文字当作与精神等量齐观的媒介。而在电子储存时代,在记忆研究中通行的则是不断覆写和回忆重构性的原则。
身体
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向文化记忆的特有的通道。身体可以被看成一个自身的媒介,因为心理和头脑的记忆过程不仅位于神经之间,而且发生在身体的层面。身体可以形成某种习惯使回忆变得稳固,并且通过强烈情感的力量使回忆得到加强。强烈情感作为记忆中与身体有关部分具有自相矛盾的的特点:既可以被看作是真实性的标志,又可以被看作是造假的发动机。如果一个存入身体的记忆被完全切断了与意识的联系,我们称之为创伤性记忆。这是指在身体里被封闭起来的一种经验,它会通过一些症状表现出来,但会阻止回忆来重现它。
场所
那些因为宗教、历史或与生平有关的重要事件而成为记忆之地的场所属于外化的记忆媒介。地点可以超越集体遗忘的时段证明和保存一个记忆。在流传断裂的间歇之后,朝圣者和怀古的游客又会回到对他们深具意义的地方,寻访一处景致、纪念碑或者废墟。这时就会发生“复活”的现象,不但地点把回忆重新激活,回忆也使地点重获新生。因为生平和文化的记忆无法外置到地点上去;地点只能和其他的记忆媒介联合在一起激发和支撑回忆的过程。如果所有流传都断裂了,就会产生精灵之地,这是留给想象自由发挥或被压抑的记忆回归的地方。
档案
与身体或地点之中感谢、具体化的记忆相反,档案远离身体和地点,因此是抽象和普遍的。档案馆不仅是保存过去文献的地方,也是构建、生产过去的地方。这种构建不仅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兴趣,而且流行的交际媒介和记录技术也会同时对其产生根本的影响。
当艺术开始对记忆加强关注的时刻,正是社会将要失去或者想要甩掉记忆的时候。艺术性的回忆并不发挥存储器的功能,但是通过把回忆和遗忘的过程当作自己关心的主题,它可以模仿存储器的作用。由此这种艺术成了一面镜子,成为一个标尺,用以衡量集体意识中遗忘和压抑的现实状况。我们不能说文化记忆完全消失了。今天,尤其是艺术发现了记忆危机这一主题,发现了新的形式,使文化回忆与遗忘之间的此消彼长获得形象的表达。
在档案馆之外,商品在流通,废弃物在堆积。废弃物不一定是某物的最坏前景;废弃物只是标志一个物体暂时脱离了可用性的循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去功能化。经过这样的中性化之后,它可以获得一个新的意义,更具体的说,它可以获得承载意义的符号这种新的状态。通过这个途径,一个不起眼的剩余物质会变成一个“符号载体”,变成一个可见的符号,代表一些不可见的、不可把握的东西。但是剩余物质是永远无法完全被消除的。废弃物对于档案具有结构性的重要性,就像遗忘之于记忆。
回应 2019-01-19 16:17:17 -
为了解释记忆范式新出现的主导地位和持久魅力,人们已经陈述了许多原因:强调当下的完成(Gegengrtsvollendung)和期待未来(Zukunftserwartung)的历史哲学的终结,关照理性的和自主的个人的主体哲学的终结,不断专门化的学科研究范式的终结。由此看来,记忆这一文化学的题目不仅表现为一个新的问题领域,而且是处理全社会的总体性问题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2018-02-21 09:58:05
-
绿萝妈妈 (媒介心理学)
P10 导言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功能,第二部分讲媒介,第三部分讲文化记忆的存储器。 P11-12 如果只是停留在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记忆,那么,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的结构和神经之间的传递这些器质性研究的范围内,也许是合理的。但是一旦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量这个题目,人们就会被引向记忆的技术性以及文化性的媒介。当俄国塔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家尤利·洛特曼(Jurij Lotman)和鲍里斯·乌斯宾斯基(Boris Uspensk...2019-11-04 15:41:08
P10
导言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功能,第二部分讲媒介,第三部分讲文化记忆的存储器。
P11-12
如果只是停留在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记忆,那么,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的结构和神经之间的传递这些器质性研究的范围内,也许是合理的。但是一旦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量这个题目,人们就会被引向记忆的技术性以及文化性的媒介。当俄国塔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家尤利·洛特曼(Jurij Lotman)和鲍里斯·乌斯宾斯基(Boris Uspenskij)把文化定义成一个“集体不可遗传的记忆”时,他们就强调指出文化记忆对某些实践和媒介的依赖性。这种记忆不会自动地进行下去,它需要一再重新商定、确立、传介和习得。不同的个人和文化通过语言、图像和重复的乌鸦式等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互动地建立他们的记忆。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1没有这些就无法建立跨代际、跨时代的记忆,这也意味着,随着这些媒介不断变化的发展水平,记忆的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变化。技术媒介包括最广义的记录系统,从19世纪起,这些记录系统不但能储存语言,还有图像,从20世纪起又增添了声音。
P13
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向文化记忆的特有的通道。
地点可以超越集体遗忘的时段证明和保存一个记忆。
P15
克里斯托夫·波米扬(Krzysztof Pomian)曾指出,废弃物不一定是某物的最坏前景;废弃物只是标志一个物体暂时脱离了可利用的循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去功能化。经过这样的中性化之后,它可以获得一个新的意义,更具体地说,它可以获得承载意义的符号这种新的状态。通过这一途径,一个不起眼的剩余物质会变成一个“符号载体”(Semiophor),也就是说,变成一个可见的符号,代表一些不可见的、不可把握的东西,比如过去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1
1克里斯托夫·波米扬:《博物馆的起源——论收藏》(Der Ursprung des Museums. Vom Sammeln, Berlin 1986),第92页。
第一章 作为记忆的“术”与“力”
P21
我想把以“术”为名的通往记忆的道路称为存储,并且把它理解为任何一种以存储和取回的一致性为目的的机械的方法。
P22
回快的进行从根本上来说是重构性的;它总是从当下出发,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被回忆的东西在它被召回的那一刻会发生移位、变形、扭曲、重新评价和更新。在潜伏的时段里,回忆并不是安歇在一个安全的保险箱里,而是变临着一个变形的过程。
存储的行为是对抗时间和遗忘的,时间的影响可以借助某些技术手段来消除。回忆的行为却是发生在时间之内的,时间积极地参与到回忆的过程中。对于回忆的心理动力尤其重要的是,回忆和遗忘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使另外一个成为可能。我们可以说:遗忘是存储的对手,但是是回忆的同谋。回忆和遗忘这种不可捉摸的相互作用的背后,有一种人类学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动物和机器都没有的。机器可以存储,人借助某种记忆术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到这一点。但是人还可以回忆,这是机器迄今为止无法做到的。
第四章 华兹华斯与时间的伤口
P101
洛克属于抛弃了记忆术传统的回忆理论家。对他来说,回忆不是克服遗忘这一自然倾向的技巧。他同意奥古斯丁的观点,即回忆和遗忘并不是对立的。被回忆的也会被遗忘。遗忘是回忆不可取消的一个方面;在回忆之上总是沾着遗忘的痕迹。
P102-103
只要能思考就是笛卡儿式的主体;只有能回忆才是洛克似的主体。自我并不具有客观的延伸和毫无疑问的连续性。但是它可以从某个当下点出发,作为后顾的或前瞻的意识来延展自己。借助于意识可以获得生命的过去阶段,并把它整合到自我之中。被洛克称为“意识”的东西,实际上是记忆的一种功能;是在时间内的整合力,是自我控制、自我组织和自我建构的机构:
意识总是可以延展的,而且可以延展到过去的时代,它可以把同一个人在时间上相去甚远的存在和行为联合在一起。这个目前正在思考着的人的意识所能联合的东西,正是组成这个人的成分,并且和它一起而不是和别的什么构成这个自我。它把那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当作它自己的,并且承认它们是它自己的行为,只要在那个意识所及的范围之内,但也不会超出这一范围。1
1洛克《随笔》第二卷第十七章第16、17段。
P104
洛克的近代主体的生成是包含时间,并含有回忆的;自我的建构是一个持续地、有生产性地对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可能性进行自我整合的结果。
P108
回忆取得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品质;它们在印刷术的时代越来越少地指向知识的可召唤性,越来越多地指向情感的可重复性。文字本身随时可用,书面可以翻开再次被阅读,地点可以再去参观一次,但是曾经与它们相联系的那些情感却不能因此自动地重新闪现。
P109
回忆丧失了真实性,却会得到建构性的补偿。
P110
想象是一种感性的力量,它具有生动的感知,走在回忆之前,并且在事后取回回忆时跑来相助。记忆体现的是纯粹的存储力量;它被比喻为一个小店主,懂得经营,并且能够随意地支配它的存货。
P111
华兹华斯的回想与当时流行的人工存储体系的三个阶段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还有其他的模式也很流行,但是这种模式在记忆心理学中仍然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第一阶段(导入[take in])——是感官的知觉;它要进入回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或者它是激烈和高强度的,或者是经常重复和常见的。
——第二阶段(存储[storage])——被取消了时间的回忆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第三阶段(取出[retriveal])——唤回和再现;感官的知觉重新回来,作为一个重新被感知的回忆。
P112
华兹华斯的三阶段模式与记忆作为存储器模式的观念分道扬镳。它离开了对于记录 、保存和取回的想象,而不是把不可挽回的损失以及补偿性的新创造作为出发点。这种回忆模式的特点是“事后性”。弗洛依德创造了这个概念,因为他发现,感知只有在回忆的行为中,也就是说,有时候会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够得到解释。回忆不是重新制造过程中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新的感知的生产性的行为。因此弗洛伊德把回忆痕迹的激活称为改写(Umschriften)。回忆和理解两者都具有事后性。“原文”的消逝在弗洛伊德那里引出了改写,在华兹华斯那里引出了回想那具有想象力的情景。
回应 2019-11-04 15:41:08 -
而在电子存储技术盛行的时代,在记忆研究中通行的则是不断覆写和回忆重构性的原则。在存储技术和大脑结构研究中我们都在经历一场范式转换,其中,一种对持久写入的想象被不断覆写的原则所取代。 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记忆可以长期保存,也可以一瞬间化为乌有。被覆写的文字会永远消失,被毁坏的硬盘数据难以恢复。过去,我们研究作家的手稿,通过手稿的修改痕迹,了解ta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而在记忆不断覆写的电子时代,不要试图寻...
2018-10-22 14:13:06 2人喜欢
而在电子存储技术盛行的时代,在记忆研究中通行的则是不断覆写和回忆重构性的原则。在存储技术和大脑结构研究中我们都在经历一场范式转换,其中,一种对持久写入的想象被不断覆写的原则所取代。 引自第12页 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记忆可以长期保存,也可以一瞬间化为乌有。被覆写的文字会永远消失,被毁坏的硬盘数据难以恢复。过去,我们研究作家的手稿,通过手稿的修改痕迹,了解ta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而在记忆不断覆写的电子时代,不要试图寻找什么“最初的手稿”,它可能早就随着一个“删除”命令,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代的卡夫卡不用请求朋友帮他销毁手稿,让电脑定时删除文件就可以了。如果卡夫卡真的活在当代,并且这样销毁了所有作品,恐怕后人也不会知道他写过什么了。
回应 2018-10-22 14:13:06
-
别的猫 (长河潜流)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功能,第二部分讲媒介,第三部分讲文化记忆的存储器。由于记忆的不同功能也反映在不同的记忆理论和话语中,所以关于功能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对概念的阐述。在对“存储”和“回忆”进行区分之后,是记忆作为技艺和力量的部分,在这里展示了两个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的话语传统,一个是众所周知的雄辩术的记忆术,另一个是心理学的传统,它把记忆看作心灵的三种力量之一,称其为内在知觉(innere S...2022-03-13 10:50:35 3人喜欢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功能,第二部分讲媒介,第三部分讲文化记忆的存储器。由于记忆的不同功能也反映在不同的记忆理论和话语中,所以关于功能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对概念的阐述。在对“存储”和“回忆”进行区分之后,是记忆作为技艺和力量的部分,在这里展示了两个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的话语传统,一个是众所周知的雄辩术的记忆术,另一个是心理学的传统,它把记忆看作心灵的三种力量之一,称其为内在知觉(innere Sinne)。一个传统针对的是知识的组织和图式化的秩序,另一个传统关注的是记忆与想象和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部分把记忆作为“术”和记忆作为“力”的这种对应做更广泛的思考,因为本书的主要兴趣,除了清理记忆术对知识的整理功能外,还要大致展示多种其他记忆功能。所有这些又都是基本上围绕着回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考虑的。
死者纪念、身后功名和历史回忆是与过去发生联系的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在近代的早期分化出来,作为文化记忆的三种相互竞争的功能同台竞技。随后的两章以文学作品为例描述了最广义的回忆政策的案例。两个案例都是关于回忆在建立身份认同时的意义。在梦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是通过历史回忆建构国家身份认同,在华兹华斯的《序曲》中是通过生平回忆建构个人身份认同。这两个案例关注的都是能够整旧出新的回忆的意义,这种回忆把遗忘作为必要的部分包含在过程之中。其后一章《记忆的箱子》,提出了记忆内容的选择和重要性的问题。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东西怎样安善保存?这里提到记忆作为诺亚方舟,方舟的设施可以把重要的基督教知识锁进一个精神的记忆空间之中;还提到记忆作为小厘子,海涅曾把它歌颂为盛装关乎生(死)的典籍的匣子;最后提到一个书箱坠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与生活敌对的文化记忆的重负在深渊里摔得粉碎。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再次提起选择和存储能力的问题,引入了“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的区分,这既是对记忆作为“术”和“力”的回顾,也提前预告了本书的最后一部分。
但是一旦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量这个题目,人们就会被引向记忆的技术性以及文化性的媒介。当俄国塔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家尤利,洛特曼(Jurij Lotman)和鲍里斯·乌斯宾斯基(Boris Uspenskij)把文化定义成一个“集体不可遗传的记忆”时,他们就强调指出文化记忆对某些实践和媒介的依赖性。这种记忆不会自动地进行下去,它需要一再地重新商定、确立、传介和习得。不同的个人和文化通过语言、图像和重复的仪式等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互动地建立他们的记忆。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没有这些就无法建立跨代际、跨时代的记忆,这也意味着,随着这些媒介不断变化的发展水平,记忆的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变化。技术媒介包括最广义的记录系统,从19世纪起,这些记录系统不但能储存语言,还有图像,从20世纪起又增添了声音。
因此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关于媒介,媒介作为物质的支撑对文化记忆起到基本的扶持作用,并与人的记忆互动。今天,每个个人记忆都被一堆技术记忆媒介包围着,它们抹除了内心理进程和外心理进程之间的界限。这一界限本来就难以维持,从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描写人的记忆机制时所使用的隐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最早的对记忆的描写就已经使用了技术记录系统作为隐喻,这些还反映了媒介历史的变迁:从涂蜡石板和羊皮纸到摄影、电影、电脑。还有目前渐渐显现的一个时代转折:两千五百年来记忆的主要隐喻——文字——被电子网络这一宏大隐喻所取代。书写越来越朝着链接的方向发展。记忆理论的基本前提推移到了何种方向?从公元前2000年埃及最早的书写,直到20世纪,都能找到把文字高高置于所有其他记忆媒介之上,把其作为长期存储最可靠的保障进行颂扬的例子。把超越时间的长期存储作为文化目标,看起来跟西方的文字形而上学关系密切,这种学说提出精神是一种非物质的、超越历史的力量,并且把文字当作与精神等量齐观的媒介。而在电子存储技术盛行的时代,在记忆研究中通行的则是不断覆写(Uberschreiben)和回忆重构性的原则。在存储技术和大脑结构研究中我们都在经历一场范式转换,其中,一种对持久写人(Einschreibung)的想象被不断覆写的原则所取代。
每种媒介都会打并一个通向文化记忆的特有的通道。文字的存储方式不同于在它之前出现的语言;也不同于把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印象和经验保存下来的图像。所谓的“能动意象”(imagines agentes)从罗马的记忆术开始就被认为具有超常的记忆力量,后来人们在象征和原型(Archetypen)中发现这种力量,这些象征和原型会深人个人的梦境以及文化无意识之中。身体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自身的媒介,因为心理的和头脑的记忆过程不仅位于神经之间,而且发生在身体的层面。身体可以通过形成某种习惯使回忆变得稳固,并且通过强烈情感(Affekte)的力量使回忆得到加强。强烈情感作为记忆中与身体有关的部分具有自相矛盾的特点:它既可以被看作是真实性的标志,又可以被看作是造假的发动机。如果一个存入身体的记忆被完全切断了与意识的联系,我们称之为创伤性记忆。这是指在身体里被封闭起来的一种经验,它会通过一些症状表现出来,但会阻止回忆来重现它。那些因为宗教、历史或与生平有关的重要事件而成为记忆之地的场所属于外化的记忆媒介。地点可以超越集体遗忘的时段证明和保存一个记忆。在流传断裂的间歇之后,朝圣者和怀古的游客又会回到对他们深具意义的地方,寻访一处景致、纪念碑或者废墟。这时就会发生“复活”的现象,不但地点把回忆重新激活,回忆也使地点重获新生。因为生平的和文化的记忆无法外置到地点上去;地点只能和其他记忆媒介联合在一起激发和支撑回忆的过程。如果所有的流传都断裂了,就会产生精灵之地,这是留给想象自由发挥或被压抑的记忆回归的地方。
第三部分是有关另一种记忆之地——档案的。与身体或地点之中感性的、具体化的记忆相反,档案远离身体和地点,因此是抽象的和普遍的。档案作为集体知识存储器的前提是物质的数据载体,它们被用来作为记忆的支撑物,主要是指文字。档案依赖于技术媒介。数据被收入档案的可能性随着新的记录系统技术如照相、电影、录音带和录像的出现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但这也使档案管理员面临新的保存难题。
档案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文献的地方,也是构建、生产过去的地方。这种建构不仅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兴趣,而且流行的交际媒介和记录技术也会同时对其产生根本的影响。档案是随着起物质上固化作用的文字而产生的,文字把信息符号化,使得后世也能够读懂。随着向电子的、动态的记录系统过渡,档案馆的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成排的架子,堆积着落满几个世纪灰尘的档案夹和档案盒,将让位于具有越来越强的存储功能和越来越快的数据处理能力的高科技信息机器。数字化时代也许会创造归档的全新形式,并把档案馆当作一个过时无用的纪念物保存起来。
回应 2022-03-13 10:50:35 -
momo(伶伶版)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
本章脉络:承载记忆的容器: abstract:从《圣经》和记忆作为有救赎力量的凝聚体,到通过甄选和有限制来提高他们的价值;知道文化记忆出现危机,一个“可怕的箱子”给予了它戏剧化的表达,它的重负足以压抑生命。 1.箱子(arca)-德语的arche 方舟。 想象中由记忆构成的建筑物;思想的书柜,感知安全的,可靠的存放地。 记忆就是容器,存放所有要收集和整理的知识。 雨果谈及古希腊罗马记忆术与空间秩序时构建了方舟图像,在其...2021-07-20 15:50:51
本章脉络:承载记忆的容器:
abstract:从《圣经》和记忆作为有救赎力量的凝聚体,到通过甄选和有限制来提高他们的价值;知道文化记忆出现危机,一个“可怕的箱子”给予了它戏剧化的表达,它的重负足以压抑生命。
1.箱子(arca)-德语的arche 方舟。
想象中由记忆构成的建筑物;思想的书柜,感知安全的,可靠的存放地。
记忆就是容器,存放所有要收集和整理的知识。
雨果谈及古希腊罗马记忆术与空间秩序时构建了方舟图像,在其中,阅读《圣经》、道德教诲和记忆训练被综合在一起。)
2.大流士的匣子(海涅)
大流士的匣子;一个母题,海涅写入《希伯来旋律》
· 匣子与其中的珠宝,对应的是记忆与回忆。这个图像表达了一种愿望,即让某些回忆不再稍纵即逝,使它们免于损坏和忘却的命运。
· 是雅典,还是耶路撒冷?《希伯来旋律》中大流士的匣子空间十分狭小,选择内容物,是一个关乎存在的决定。人不仅要与其中的文本同眠共醒,还要同生共死。
· 修养与传统之辩:
3.可怕的书箱子(F.M.福斯特)
故事梗概:久别重逢的旧友-一方沉重的书箱子-掉入深渊-隔阂消弥
“意识的重负在这个急转弯处被抛掉了,并且变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
受了惊吓还有点发呆的叙述者看到了书箱坠落的最后一段,就像慢镜头一样: 大约在坠向深渊的半路上它碰上了一块前伸的岩石,像一朵睡莲一样打开,把它甜蜜的内容像雨点一样向深渊中抖落。大部分的书籍都很沉,就像流星一样穿过了树丛掉进河里。较小的书中偶尔有一两本胆怯地在枝条上边摇摇摆摆地保持一分钟平衡,然后也滑落下去,消失了。(第32页) 这里描述的不像是一次坠落,而像是一次变形。 书籍们变成了自然,它们成了睡莲、流星、小鸟。描述这些的叙述者惊魂未定。他的意识脱离了,不再有能力来加工这场灾难性的的影响,他感知到另外一个世界的美。
而后使二人疏离的东西消失了,“安塞尔像一个森林之神一样将他引回了他的世界。”
(这里的安塞尔和叙述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相互对立的人物;无拘无束的青年是牛津大学学生的创造和愿望的投射。他是他分裂的双影人,体现了对另外一种已经忘却的生活的想象)
回应 2021-07-20 15:50:51
论坛 · · · · · ·
有谁知道这本书什么时候出? | 来自桥边的帕科 | 2015-12-26 19:16:5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Beck C. H. (2003)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C.H.Beck (2011)暂无评分
-
C.H.Beck (1999)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历史社会学”书单 (灰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回忆空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普可以了 2020-02-01 11:12:47
想想德国学者也是蛮惨的。最后一章就差直接说了:你们不能总拿过去的事没完没了地压迫我们啊。
0 有用 elimu 2017-01-06 20:05:08
CS和media研究的交汇/ 读的时候一直在怀疑作者真的没用mediology吗
3 有用 延期席缪可爱浪 2016-07-30 11:03:48
挺有趣的一本文化研究,脱离了实证与解构,走向了更深的书写实践——历史书写的记忆维度和科学维度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但是我们是和实证主义的历史书写的代表们完全分道扬镳地,因为我们都认为,历史书写也是修辞地进行的,也就是虚构的,意思是人造的,同样也与在某一地点的某一人群有记忆的关联。两者都不再是能够从科学话语中完全干净地消除掉的因素,两者更可能被包括在历史书写这一工作的新使命... 挺有趣的一本文化研究,脱离了实证与解构,走向了更深的书写实践——历史书写的记忆维度和科学维度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但是我们是和实证主义的历史书写的代表们完全分道扬镳地,因为我们都认为,历史书写也是修辞地进行的,也就是虚构的,意思是人造的,同样也与在某一地点的某一人群有记忆的关联。两者都不再是能够从科学话语中完全干净地消除掉的因素,两者更可能被包括在历史书写这一工作的新使命之中。 (展开)
7 有用 Dour 🍩 2018-05-04 21:25:06
我觉得阿斯曼过度发散的兴趣其实阻碍了她深入地对“回忆空间”进行讨论。书的大框架很有趣,媒介、功能和存储这三个东西其实是同一记忆形式在三个面向上的呈现,而这里面的关键所在则恰恰不是阿斯曼借以开篇的功能,而是在存在形式上具有思路决定性的“媒介”部分。“图像-文字”对立的引入充分表明了阿斯曼的思路线索,这是基于“自我”而展开记忆讨论的一个必然逻辑,但也是在这里,阿斯曼在尚没捋清这两个机制的情况下就急切奔... 我觉得阿斯曼过度发散的兴趣其实阻碍了她深入地对“回忆空间”进行讨论。书的大框架很有趣,媒介、功能和存储这三个东西其实是同一记忆形式在三个面向上的呈现,而这里面的关键所在则恰恰不是阿斯曼借以开篇的功能,而是在存在形式上具有思路决定性的“媒介”部分。“图像-文字”对立的引入充分表明了阿斯曼的思路线索,这是基于“自我”而展开记忆讨论的一个必然逻辑,但也是在这里,阿斯曼在尚没捋清这两个机制的情况下就急切奔向了“遗忘”,虽然在实质解释上也不构成大困难,但就分析的推进程度而言还是令人失望的。 (展开)
19 有用 郁则 2017-12-31 22:29:06
我的收获全然“在别处”。需要和扬·阿斯曼 那本配套使用。扬偏重高层建构,宏大深广;阿莱达以女性的细腻视角捕捉文本,深挖主题,颇有些六经注我的气概。令人惊喜的是阿莱达不止从经典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寻求例证,她还非常敏锐的将目光投放到当代艺术上,将其归到功能记忆与存储记忆之外的“保存式遗忘”。我很喜欢一个修辞:das Transhistorische被das Transtorische代替,媒介更易,信息... 我的收获全然“在别处”。需要和扬·阿斯曼 那本配套使用。扬偏重高层建构,宏大深广;阿莱达以女性的细腻视角捕捉文本,深挖主题,颇有些六经注我的气概。令人惊喜的是阿莱达不止从经典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寻求例证,她还非常敏锐的将目光投放到当代艺术上,将其归到功能记忆与存储记忆之外的“保存式遗忘”。我很喜欢一个修辞:das Transhistorische被das Transtorische代替,媒介更易,信息流犹如洪水泄闸,我们的时代被一张巨网覆盖,“感知的汪洋大海”和“图像的缥缈梦境”增强了记忆之术,冲淡了记忆之力。群体记忆愈发强烈,个体就越发趋同,当记忆被当做经验售卖,或许我们只能依靠回忆的随机性区别彼此。 (展开)
0 有用 ëlle 2022-08-13 17:45:58
第一遍mark
0 有用 豆友oJS_3SHISc 2022-08-06 20:19:36
断续读完。国家版本馆就是核废料存储器,大多数已不可读。抵抗了可读性,也就获得了永生,不可被解构,不可被降解。大大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0 有用 牧荷糕 2022-07-25 22:45:25
还得重读几遍
0 有用 布拉伯巴卜 2022-07-21 06:27:24
望洋兴叹啊。有这样的书可以看,真的是件好幸福的事情
0 有用 小镇做题家 2022-07-19 23:45:15
非常经典的著作,文字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