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木馬
副标题: 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原作名: Man for Himself: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译者: 林宏濤
出版年: 2015-11-25
页数: 304
定价: NT32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3591894
内容简介 · · · · · ·
法蘭克福學派重量級學者佛洛姆,逾半世紀暢銷人本倫理學經典之作
認識自己、為自己而活,創造幸福人生的必修教材
怎樣才會快樂?什麼才叫生活?
本書為《逃避自由》的續篇,不但補足了前書的論點,提出現代人心理困境的解套方案,更從倫理學入手,將觸角延伸至對人生幸福面的整體觀照,是理解佛洛姆理論不可不讀的書單之一。
承繼《逃避自由》的論述:現代人缺乏心理資源來應對個體化和社會化之後的孤單不安狀態,因此寧願放棄自由,將決定權奉還給各種權威。佛洛姆強調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假外求,而必須落實到自己本然的性格與潛能,並發揮創造力,如此才能體現真正的自我。同時,以健康人性為基礎所衍生的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必然能夠引導全人類走向良善的面向,開創利己利人的社會文明。
本書是同時也是「性格學」上的重要著作,佛洛姆歸納出五種現代人的性格原型,包括「依賴性格」、「掠奪性格」、「囤積性格...
法蘭克福學派重量級學者佛洛姆,逾半世紀暢銷人本倫理學經典之作
認識自己、為自己而活,創造幸福人生的必修教材
怎樣才會快樂?什麼才叫生活?
本書為《逃避自由》的續篇,不但補足了前書的論點,提出現代人心理困境的解套方案,更從倫理學入手,將觸角延伸至對人生幸福面的整體觀照,是理解佛洛姆理論不可不讀的書單之一。
承繼《逃避自由》的論述:現代人缺乏心理資源來應對個體化和社會化之後的孤單不安狀態,因此寧願放棄自由,將決定權奉還給各種權威。佛洛姆強調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假外求,而必須落實到自己本然的性格與潛能,並發揮創造力,如此才能體現真正的自我。同時,以健康人性為基礎所衍生的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必然能夠引導全人類走向良善的面向,開創利己利人的社會文明。
本書是同時也是「性格學」上的重要著作,佛洛姆歸納出五種現代人的性格原型,包括「依賴性格」、「掠奪性格」、「囤積性格」、「市場性格」和「生產性格」,前四者都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現代社會不良影響而塑造出來的負面性格,唯有最後一種「生產性格」,是健康人生不可或缺的特質。
佛洛姆重申「人本倫理」的價值,闡明社會倫理的規範應以人性為基礎來發展,他將倫理學融入心理學的探討是一大創舉,最終以理性為依歸,認為每個人都有擁有幸福的權力,以及愛人的能力,証成「認清自我,努力做自己,為自己而活」,實為成就美好人生的唯一途徑。
作者简介 · · · · · ·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本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而形成一種批判性的社會心理學,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對人的破壞性之研究》等。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本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而形成一種批判性的社會心理學,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對人的破壞性之研究》等。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問題
第二章:人本主義的倫理學:生活藝術的應用科學
一、人本主義倫理學和威權主義倫理學
二、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倫理學
· · · · · · (更多)
前言
第一章:問題
第二章:人本主義的倫理學:生活藝術的應用科學
一、人本主義倫理學和威權主義倫理學
二、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倫理學
三、人的科學
四、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傳統
五、倫理學和精神分析
第三章 人性和性格
一、人的處境
二、人格
第四章:人本主義倫理學的難題
一、自私、愛己和利己
二、良知,人的回歸自我
三、快樂和幸福
四、信仰作為性格特徵
五、人的道德力量
六、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倫理學,普世和社會內部的倫理學
第五章 今日的道德難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时候孩子的罪恶感,是因为没有充分爱他的父母,特别是在父母指望自己成为感情中心的时候。有时候,这种罪恶感是出于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后面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正好涉及极权家庭父母态度上的决定性因素。尽管现代的父母与罗马法的家长(家庭是家长的财产)之间已有极大的区别,然而今日仍有一项普遍的观念,认为父母生男育女是为了满足与补偿自己一生的失望。 即使在我们非极权的文化中,父母亲也会希望他们的孩子“成才”,以期弥补父母生命中的错失。 1.如果父母没有成就,孩子便应该有所成就,以便给父母一些补偿的满足; 2.如果他们感受不到爱(特别是如果父母彼此不相爱),孩子应该负责爱的补偿; 3. 如果他们觉得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权势,他们便要统治与支配他们的孩子而取得满足。 But 即使孩子符合这些指望,他们仍会感到有罪,因为工作不够满意,而使他们的父母失望。 掌支配权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在牌性与性格上与他们一样。 作孩子的,企图解脱这种种的义务而成为“他自己”,然而这种企图所产生的“罪恶”感,常常造成他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以致他在尚未达到自由的目标之前,已经半途倒下。这一负担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为他不仅必须善待他的父母,避免他们失望与责难,应付他们的要求,并且还要顺应要求子女“爱”父母的整个文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人本伦理的问题 -
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抉择,这一观点并非是宿命论的。人虽然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受制于决定他的力量,但人是唯一赋有理性的生物,是唯一有能力认识这种力量的生物,而且,依靠这种认识,他能积极参与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加强寻求善的因素。 人是唯一赋有良心的生物。他的良心是召唤他返回自己之声,它允许人知道自己该干什 么,以便使人成为他自己;它帮助人经常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规范。 因此,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环境的牺牲品,我们确实有能力改变和影响那些内在及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并至少在某种程序上控制那些戏弄我们的环境;我们能够培养和强化那些发展和实现善之追求的条件。 虽然,我们有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生活和理性和良心,但理性和良心本身与我们的性格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破坏力和非理性情感在我们的性格中居统治地位,我们的理性和良心就会受到影响,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理性和良心是我们 最珍贵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发展和运用这种能力。但理性和良心并不是无约束的、不确定的,也不是脱离我们的经验的自我而存在的;它们是我们整个人格结构的内在力量,而且像某个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一样,它们是由整个人格结构所决定,并影响着整个人格结构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自我的追尋"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我的追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9 条 )

我的自我寻找暨解放之路


当人变成了社会机器的工具和奴隶,我们该怎样抵抗人性异化?


《为自己的人》or《自我的追寻》
> 更多书评 5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6分 917人读过
-
Routledge (2003)9.6分 37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9.0分 753人读过
-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8年)9.1分 6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自我的追尋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代替你 2018-01-04 15:50:00
久未尝到的阅读愉悦,弗洛姆论述逻辑井然,勇闯伦理学这块禁地,绝不含糊地提出主张,对自身的学术地位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将自己相信的真理跟全世界分享。重点依然是实现自我发挥潜能,其中最关键是创造性。一个人能否过一种充满创造力的生活,是他能否实现自我的前提。而创造性则与自发性有关,自发性就是一种活在当下,充满觉察力的存在状态,最后就会引向禅修的方向。整个系统相当完备,解释力强大。读毕全书,只觉无... 久未尝到的阅读愉悦,弗洛姆论述逻辑井然,勇闯伦理学这块禁地,绝不含糊地提出主张,对自身的学术地位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将自己相信的真理跟全世界分享。重点依然是实现自我发挥潜能,其中最关键是创造性。一个人能否过一种充满创造力的生活,是他能否实现自我的前提。而创造性则与自发性有关,自发性就是一种活在当下,充满觉察力的存在状态,最后就会引向禅修的方向。整个系统相当完备,解释力强大。读毕全书,只觉无比满足,无论如何,弗洛姆的工作确实值得世人更多的关注。 (展开)
3 有用 Jimmy47 2022-03-09 06:25:11
得到听书 首先,权威主义伦理强调服从权威,否定个人的自我,主张“服从就是最大的善,不服从就是最大的恶”。而人本主义的伦理,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主张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现人的力量;而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 其次,要真正理解“善恶”,就必须懂得人性。这要求我们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对人格进行剖析。弗洛姆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将性格分为了“非生产性指向”和“生产性指向”两大类。并提出,人只有发展自己的生产性指向... 得到听书 首先,权威主义伦理强调服从权威,否定个人的自我,主张“服从就是最大的善,不服从就是最大的恶”。而人本主义的伦理,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主张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现人的力量;而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 其次,要真正理解“善恶”,就必须懂得人性。这要求我们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对人格进行剖析。弗洛姆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将性格分为了“非生产性指向”和“生产性指向”两大类。并提出,人只有发展自己的生产性指向,才能学会创造与爱,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最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普适性的伦理观,进而建立真正肯定人而不是否定人的社会。 (展开)
1 有用 梁小小 2016-02-11 19:54:25
值得再看,有些概念被理清,有些要再看才明白, 可以說是迷惑時的指引
0 有用 搖滾學人 2024-01-12 22:49:56 广东
探討非創造性性格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很有意思,其他的篇章很累贅,但也值得耐心一讀。
0 有用 天蓝 2023-09-10 12:57:25 陕西
翻译有些晦涩,但思想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