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这是一部思想清晰度很高的学术著作。我在这里说起“清晰度”,是因为我想起了【如今的城市中已变得很差的空气能见度。偶尔能看见远处的山,便会心生喜悦,读此书时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
.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建议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反过来从最后一章“杀熟”开 始 。衡量一种理论的穿透力就看它能否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底部。 】
.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信任论》的出版,会为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启发。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积三年之努力所著《信任论》是国内对这一领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正如识者所言,该书固然“学院气”甚农,却【不挡其清晰的思想对现实的穿透力。 】
.
(《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这本书虽说是学术著作,却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其手起刀落的文笔带给人一种知性的...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这是一部思想清晰度很高的学术著作。我在这里说起“清晰度”,是因为我想起了【如今的城市中已变得很差的空气能见度。偶尔能看见远处的山,便会心生喜悦,读此书时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
.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建议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反过来从最后一章“杀熟”开 始 。衡量一种理论的穿透力就看它能否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底部。 】
.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信任论》的出版,会为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启发。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积三年之努力所著《信任论》是国内对这一领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正如识者所言,该书固然“学院气”甚农,却【不挡其清晰的思想对现实的穿透力。 】
.
(《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这本书虽说是学术著作,却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其手起刀落的文笔带给人一种知性的紧张和清晰。称得上是本土学术研究对当代生活的一个贡献。
.
(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信任论》旁征博引,融古贯今,揭示了信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现象之间的联系。
.
卖书商人罗振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
信任论的创作者
· · · · · ·
-
郑也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最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綴。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审查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最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綴。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审查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信任:溯源与定义 // 001
第二章 人的本性 // 017
第三章 合作的进化 // 037
第四章 理性与习俗 // 056
第五章 领地、亲族和共同体 // 076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信任:溯源与定义 // 001
第二章 人的本性 // 017
第三章 合作的进化 // 037
第四章 理性与习俗 // 056
第五章 领地、亲族和共同体 // 076
第六章 信任对复杂的简化 // 099
第七章 信任与社会秩序 // 115
第八章 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 // 133
第九章 秘密社会 // 159
第十章 货币与信任 // 176
第十一章 科举与学历(专家系统论一) // 192
第十二章 同行评议与科学(专家系统论二) // 217
第十三章 走向杀熟之路 // 232
参考书目 // 261
主题索引 // 268
姓名索引 // 27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互惠的特点是以重复相遇为前提,想把在一次性遭遇时每每背叛。改善的一个办法是重视和建立信用。当“好合作”、“高质量”这些声誉建立和传播时,与你没有过联系的人也增加了对你信任、与你合作的可能,而为了保持这种信用,你也只好对一次性遭遇的人也按角色的规定去办。互惠加上信用,在行为方式上就更趋近道德了。追求信用,主观上是出自对“回头客”的期待,客观上却可能是因为社会中档案记录的健全。这正是制度企图克服“一次性遭遇-背叛”的用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页 -
人类对于自己的能力多半有着过度乐观的自负,这是任何年代的哲学家与道德学者都会谈到的老毛病。人类对于自己的好运道也有荒谬的想象,这点倒是较少有人留意。然而时至今日,这现象变得更普遍了。任何一个活着的人在健康与精力状况还过得去的时候,没有不沾染到这个毛病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高估赢的可能性,多少人都会低估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人在健康与精力尚可时,对输的可能性审慎看待,虽然应该如此。 这种能力差别和自我感觉,及其时时诱发的零和博弈,是现实社会历史的重要一面。零和博弈的结局应该是多样的。因实力上的差距,零和博弈以弱肉强食(胜负)而非两败俱伤(平局)告终应不在少数。正是零和博弈的起因(实力不等)和结局(收获不等)的巨大诱惑,使当事者每每放弃可能存在的“双赢”。忽视了这一点,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非零和博弈和合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的。由此推论,合作不需要权威或第三者干预,也要打些折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信任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信任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第二章“人的本性”的笔记与思考

为什么中国人老爱窝里斗?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8.4分 4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产品沉思录:作为一个产品汪读的书 (少楠 Plidezus)
- 学人书丛-郑也夫 (白露@思勉)
- 北京地铁书单 (向北向北)
- 法学基础 · 阅读 (mom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信任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LAURANT 2021-12-15 21:42:46
图书馆偶然瞥见,就借来翻看,让我有所收获的是秘密社会一章,秘密社会是民主社会中不可救药的癌症
2 有用 黄龍 2018-05-27 06:20:58
从基因(人性)人类社会与制度发展(领地、亲族、封建、科举、资本主义、货币、学历、同行评议、科学)论述信任,最后讲中国现代社会为什么最缺信任,“无奈中国的现代政治史,几乎就是一部摧毁和蚕食传统信任的历史”,政治上揭发父母把私人信件作为攻击武器“自5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行近三十年的“政治杀熟”早已为经济上的杀熟扫除了心理障碍。”“杀熟标志着后一种极端,标志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
1 有用 9freesy9 2020-07-29 09:33:46
越读到后面越佩服郑老爷子的功力。
1 有用 一维人 2017-06-01 19:35:35
更喜欢后半部分,作者非常博学
1 有用 东土大唐 2017-06-30 14:17:08
也夫先生是从社会学延伸到生物学,而赵鼎新教授则是从生物学跳槽到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