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戴震和章學誠是清代中葉學術思想史上的兩個高峰,他們的學術基地在考證,但他們的義理則為整個考證運動指出了一個清楚的方向。不過長久以來,學術即有清代兩百餘年的儒學傳統衹有學術史上的意義,而無思想史可言的偏見,本書乃通過對戴震與章學誠之間在學術思想方面的交涉,加以全面而深入的探討,並從歷史和心理兩個角度勾劃他們兩人的思想側影。從中不僅清晰而真實地呈現出十八世紀中國思想界的面貌,更能窺見清代儒學和宋明理學之間在思想史上的內在鎖鏈,同時顯示了儒學傳統在清代的新動向。
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创作者
· · · · · ·
-
余英时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1930年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哈佛大學史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積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數十種。
目录 · · · · · ·
增訂本自序
自 序
內 篇
一、引 言
二、章實齋與戴東原的初晤
三、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從清初到戴東原
四、章實齋的史學觀點之建立
五、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論
(一)「六經皆史」說發微
(二)「朱、陸異同」論的心理背景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涵義
六、戴東原與清代考證學風
(一)「博雅」與「成家」
(二)「狐狸」與「刺蝟」
(三)有志聞道
(四)義理的偏愛
(五)考證的壓力
(六)緊張心情下的談論
(七)論學三階段
(八)最後的歸宿
七、後 論
八、補論: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
外 篇
一、戴震的《經考》與早期學術路向──兼論戴震與江永的關係
(一)《經考》與《經考附錄》
(二)戴東原之早期學術路向
(三)戴東原與江慎修
二、戴東原與伊藤仁齋
三、章實齋與柯靈烏的歷史思想──中西歷史哲學的一點比較
引 言
(一)中國史學中的人文傳統
(二)史學中言與事之合一
(三)筆削之義與一家之言
(四)結 語
四、章實齋與童二樹──一條史料的辯證
五、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
(一)引 言
(二)宋明理學中智識主義與反智識主義的對立
(三)經典考證的興起與儒學的轉向
六、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
緣 起
(一)為什麼要重新解釋清代思想史?
(二)宋代儒學及其內在問題
(三)從「德性之知」到「聞見之知」
(四)「經世致用」與顏李學派
(五)清代儒學的新動向──「道問學」的興起
(六)經學考證及其思想背景
(七)戴東原和章實齋
(八)結 語
· · · · · · (收起)
自 序
內 篇
一、引 言
二、章實齋與戴東原的初晤
三、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從清初到戴東原
四、章實齋的史學觀點之建立
五、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論
(一)「六經皆史」說發微
(二)「朱、陸異同」論的心理背景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涵義
六、戴東原與清代考證學風
(一)「博雅」與「成家」
(二)「狐狸」與「刺蝟」
(三)有志聞道
(四)義理的偏愛
(五)考證的壓力
(六)緊張心情下的談論
(七)論學三階段
(八)最後的歸宿
七、後 論
八、補論: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
外 篇
一、戴震的《經考》與早期學術路向──兼論戴震與江永的關係
(一)《經考》與《經考附錄》
(二)戴東原之早期學術路向
(三)戴東原與江慎修
二、戴東原與伊藤仁齋
三、章實齋與柯靈烏的歷史思想──中西歷史哲學的一點比較
引 言
(一)中國史學中的人文傳統
(二)史學中言與事之合一
(三)筆削之義與一家之言
(四)結 語
四、章實齋與童二樹──一條史料的辯證
五、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
(一)引 言
(二)宋明理學中智識主義與反智識主義的對立
(三)經典考證的興起與儒學的轉向
六、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
緣 起
(一)為什麼要重新解釋清代思想史?
(二)宋代儒學及其內在問題
(三)從「德性之知」到「聞見之知」
(四)「經世致用」與顏李學派
(五)清代儒學的新動向──「道問學」的興起
(六)經學考證及其思想背景
(七)戴東原和章實齋
(八)結 語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朱子相信心具众理,故说格物既久,可以一旦豁然贯通,而达到吾心全体大用无不明的最后境界。东原极不取“理得于天而具于心”之说,而解“理”为客观事物之内在条理,因此他认为不断地从事穷理致知,最后可以使人的认知心变得晶莹明澈,但认知的本身则是一永无止境的历程。东原的修正恰是把朱子的“格物致知”导入一个更为彻底的智识主义的方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页 -
我们必须承认,儒学的现代课题主要是如何建立一种客观任何的精神,因为非如此便无法抵得住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儒学以道德为“第一义”,认知精神始终被压抑得不能自由畅发。更不幸的是现代所谓道德已与政治力量合流,如果知识继续以“第二义”以下的身份维持其存在,则学术将永远成为政治的婢女,而绝无独立的价值可言。我们常常听到的所谓“政治挂帅”、“先红后专”之类口号并不全是新货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不过是“士先器识”、“先立其大”的现代变形而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論戴震與章學誠"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斯文关天意 7.9
-
-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 9.0
-
- 从此殊途 7.7
-
- 歷史與思想 9.4
-
-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9.4
-
- 道术将为天下裂 8.8
-
- 知所先后 8.7
-
- 朱熹的歷史世界(下) 8.3
-
-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9.7
-
- 「五四」一百週年 8.2
論戴震與章學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转】孙勇才|内在理路:从尊德性到道问学——余英时与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明理学与清代思想之间就其"变"的一面来说,在于成就"内圣"的途径有异:前者主"尊德性",后者主"道问学"...
(展开)

戴震“考证的压力”再考查
余英时在讨论戴震时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两点,一为戴震善于考证,并被目为考证学的领袖(“群狐之首”)但他自己却醉心于义理之学(“刺猬”),用余先生的话来说:“乾隆时代有两个戴东原,一是领导当时学风的考证学家戴东原,另一个则是与当时学风相背的思想家戴东原。” 二是...
(展开)

【转】路新生:理解戴震(续)——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
【作者简介】路新生,1952年生,安徽萧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曾承担国家九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王国维全集》的点校整理。有专著《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经学的蜕变...
(展开)

【转】路新生:理解戴震——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
【作者简介】路新生,1952年生,安徽萧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曾承担国家九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王国维全集》的点校整理。有专著《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经学的蜕变...
(展开)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读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下文简称《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初版距今已有四十余年,虽然已为旧作,但在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生涯中似乎有独特的标志性意义:七十年代后,余先生受业师钱宾四先生的教导开始着手具体的思想史个案研究,该书为其中代表之一;同时... (展开)>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9.0分 46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9.0分 55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8.6分 233人读过
-
東大 (1976)9.1分 2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現代百家 (子庸)
- 订书 (胡文超)
- 余英时 (补白)
- 2020我的读书flag (吴江涛哥)
- 2020我的读书flag (吴江涛哥)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論戴震與章學誠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嗯? 2020-06-15 15:20:02
二读
0 有用 临川归客 2023-05-09 10:02:05 山东
余英時算不算隐藏在史学(更准确地说是思想史)“狐狸”堆里的新儒家“刺猬”呢?😌另,全书看内篇和外篇第六章就能把握核心主旨了,其他篇目如非专业人员,完全可以撤离战场。
0 有用 书各有命 2019-09-27 11:23:36
内篇不如外篇精彩,没有一气呵成之感。内在理路的分析对儒学史研究功不可没。
0 有用 多闻阙疑 2022-04-18 00:19:35
与乃师学术史并观,可谓商量加邃密矣。对书信往还,人物行迹的考证用力甚勤(不过也视重要性而定,次要材料往往未用全力),大旨不出钱著。而师徒二人之线索,实皆得之实斋,故考证虽精密却未觉惊艳。至于刺猬狐狸之论,伊藤柯灵之较,笔锋固甚锐利,疏略亦所难免。复申言思想史内在理路,抗衡之意显然,流弊则一。
0 有用 一葦 2023-11-26 16:53:36 江苏
“内在理路”